基本信息
书名:女人应知道的60个爱情潜规则
定价:25.00元
作者:叶笑影
出版社:海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1-01
ISBN:978780213501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59kg
编辑推荐
假如爱情是游戏,这就是规则!揭示蕴涵在爱情中的潜规则,用规则来称量爱情的分量,来说尽爱情的真相。
内容提要
爱情中不可能有所谓的条条框框,但*不是可以让你为所欲为,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潜规则时时刻刻操纵着你幸福的命脉,如若违背,快乐灰飞烟灭,欢笑逃之夭夭,感动无处可寻,爱人,不是成了仇人,便是陌路天涯。
目录
1 沉没成本:你爱我好,不爱我拉倒
2 彼得梯子定律1:灰姑娘无法胜任的角色
3 彼得梯子定律2:婚姻中的“攀梯情结”
4 投入产出大化:爱情中的理性选择
5 雌鸟的择偶标准:一定的经济基础是爱情的物质保障
6 经济学中的外部效应:不做希腊神话中的美狄亚
7 劣币驱逐良币:好男人真的难找吗?
8 支付超过价值的中标者:女孩的赢者魔咒
9 破窗理论:千万不要考验爱情
10 机会成本:幻想更好的,就会失去好的
11 经济学中的AA制:恋人之间要不要AA制?
12 爱情中的园丁和果实:好女人应该是个好园丁
13 假设“其他条件不变”:爱上他的缺点
14 安全感VS幸福感:“干得好”VS“嫁得好”
15 两性之间的本质差异:聪明女孩,爱到八分相宜
16 柏拉图的神话:你才是能使自己完整的人
17 投资是创造新资产的过程:综合素质决定爱情命运
18 只分享今天的爱情:爱他,就别搭理他的过去
19 鲶鱼效应:让爱情重新换发光彩
20 “公地”制度:多角恋爱多危险
21 吸血蝙蝠与野马:鞋子里的沙VS遥远的路径
22 物理中的测不准原理: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筹码
23 需要保鲜的东西都容易变质:爱情可以保鲜吗?
24 囚徒困境:男废耕女废织的纯粹爱情
25 心理学定义的善良:不要怕伤害你爱的人
26 墨菲定律:丘比特是一个盲童
27 男人拟理倾向:爱他,就甭拿完美来吓他
28 被保险人的道德陷阱:没有人给爱情上全险
……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买这本书完全是个意外,当时在书店里瞎逛,被它那种直白的标题吸引,心想,好家伙,现代社会里,不懂点“潜规则”怕是真要在情场上吃大亏。拿到手里掂了掂,分量适中,印刷质量也挺不错,纸张摸起来舒服,这在阅读体验上算是一个小加分项。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流畅,没有太多晦涩的术语,读起来毫不费力,即便是忙碌一天后,也能轻松地沉浸进去。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讨论“吸引力”这个话题时,没有落入肤浅的“外表决定论”,而是深入挖掘了自信、边界感以及适度的“不可预测性”在长期关系维护中的作用。书中有些案例的选取非常贴近生活,像极了我们身边朋友的故事,这使得理论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扎根于现实土壤之上的观察。读完一部分后,我立刻推荐给了我的闺蜜,她平时对情感类书籍嗤之以鼻,但听了我的描述后也表示有点好奇,想看看这本书到底有何“内幕”。
评分这本书的版式和装帧非常适合“反复阅读”,它的很多核心观点都被提炼成了简洁的句子,散落在正文的适当位置,非常方便做笔记和回顾。我发现它对“自我价值”的强调是贯穿始终的主线。作者似乎在反复申明:真正的爱情潜规则,最终都是指向如何先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完整、有吸引力的个体。它没有提供那种“找到对的人就能一劳永逸”的童话,而是坦诚地指出,维持一段优质关系需要持续的自我成长和双方的共同努力。我最近正在经历一段关系中的瓶颈期,原以为这本书会给我一些“斗争策略”,结果它提供的更多是“内省工具”。它让我把注意力从对方的错误转移到自身可以改进的地方,比如如何更艺术地表达不满,如何在保持独立性的同时展现亲密感。这种由内而外的调整,带来的稳定感是任何外部技巧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这本封面设计得相当抓人眼球,那种带着点神秘又略显成熟的色调,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我通常对这类“潜规则”主题的书籍持保留态度,总觉得很多都是故作高深或者贩卖焦虑。但翻开之后,发现它似乎更侧重于探讨两性关系中那些微妙的、不易察觉的互动模式,而非生硬的教条。比如,它在描述初期约会时,对于“主动”与“被动”的平衡分析得相当细致,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该怎么做,而是剖析了不同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我特别欣赏作者没有采用那种居高临下的“专家”口吻,反而像一个经验丰富的朋友在娓娓道来,语气里透着理解和智慧。阅读过程中,我好几次停下来,对照自己过往的一些经历,发现很多当时想不通的矛盾点,似乎在这本书的框架下得到了某种合理的解释。它给我的感觉是,它提供的是一套观察世界的“透镜”,而不是一套必须遵守的“法律条文”,这种启发性远比生硬的指导要来得珍贵。尤其是关于情绪价值的探讨,简直是击中了当下许多亲密关系的核心痛点。
评分坦白说,我对市面上那些教人如何“操控”或“算计”的爱情指南一向是敬而远之的。但这本书的叙事基调却让我感到一丝清醒。它更像是对人类在亲密关系中普遍存在的防御机制和期望值的剖析。比如,书中关于“需求感”的论述,它没有一味地指责“黏人”是错的,而是详细解释了如何健康地表达需求,同时又不至于让对方感到窒息。这种细腻的层次感,是我在其他同类书籍中很少见到的。它促使我去思考,我自己的行为模式里,哪些是出于真诚的爱意,哪些可能潜意识里是在寻求补偿或安全感。每一章的结构都设计得很有逻辑性,从建立初步连接,到冲突处理,再到长久维系,脉络清晰,便于读者对照自查。看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是被灌输了某种“秘籍”,反而是对自己的情感世界有了一个更清晰的地图。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就像一个观察力敏锐的社会学家在进行田野调查,但写出来的文字却充满了人情味。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论述某些观点时,会穿插一些历史或文化的背景,这让那些所谓的“潜规则”显得不那么突兀和功利,而是人类情感互动中自然演化出来的一种社会规范。我发现,很多我们以为是“天性”使然的行为,其实都受到了文化和社会期待的深刻影响。书中对于男性和女性在沟通模式上的差异分析得尤其到位,它没有贴标签,而是通过描述不同情境下双方可能的误解,提供了一种“双向理解”的视角。这比单纯指责“男人就是这样”或“女人就是那样”要高明得多。它教会我的不是如何去迎合别人,而是如何更有效地向别人传达我真实的想法,同时也能更准确地解读对方的言外之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