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性回归常识(回望民国教育系列) 9787302308539 清华大学出版社

让性回归常识(回望民国教育系列) 9787302308539 清华大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傅国涌 著
图书标签:
  • 性教育
  • 民国史
  • 教育史
  • 文化史
  • 社会文化
  • 性观念
  • 历史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回望民国教育系列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花晨月夕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308539
商品编码:2990205605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让性回归常识(回望民国教育系列)

定价:37.00元

作者:傅国涌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3-01

ISBN:978730230853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59kg

编辑推荐


认真整理、研习民国教育的思想和实践,从中理出民国教育在中国的特定含义和目标所在,则这样的“整理国故”,便有了特别的意义。

百年中国,多少悲壮剧,前人创造了历史,却又多少被遗忘,“百年寻梦”,“追寻传统”。

“在性的发育上,他们需要的是一些不着痕迹的指引,而决不是应付盗贼一般的防范与呵斥禁止。”

  ——潘光旦

内容提要


本书为回望民国教育系列之一,从性教育概论、基本原理、各国实施情况、中国现状、儿童及青年期的特征、新学制课程安排等方面,立体而富有建设性地讨论性教育。良好的性教育强调的是作为一个人的整体性,包括对生命和隐私的尊重,对他人的宽容,以及对自身符合人性的尊严、忠诚和责任心的奠基。因此性教育课程应当是长期而有系统的,正如陈兆蘅先生说的,“卫生教育为至大之事,则亦当就各方面之论点为长期之讨论,使之深彻了解,方为有效。”

回望民国教育系列:回望民国教育,从公民教育、性教育等具体的侧面到教育观,让读者看到上个世纪前半叶教育家和一线老师对教育的思考和实践,可以近距离靠近民国教育,真实地理解民国教育的来龙去脉。这些从《教育杂志》1909到1948年间发表的大量文章中选出的精华,无疑已成为珍贵的本土资源,足以为今天的教育提供重要的借鉴。

目录


总序/ 傅国涌

序言/ 郭初阳

与教育 / 陆费逵

教育上之问题 / 志厚

性教育的理论与实际 / 周建人

美国中学校教育大纲 / 常道直

两性教育实施声中之一个建议——师范学院加授教育学 /沈子善

新刊介绍:比格罗的《性教育》 / 常道直

性教育概论(一) / 常道直

性教育概论(二) / 市川源三著,卢怡译

性教育概论(三) / 黄公觉

性教育之真谛及欧美各国之性教育运动 / 陈兆蘅

性教育的几条原理 / 周建人

两性生活与性教育 / 潘公展

同性爱与教育 / 卡宾塔(CarPenter)著,沈 译

男女性之分析 / 林昭音

中国的教育问题 / 易家钺

性教育在新学制课程上的位置 / 盛朗西

儿童性教育之实施 / 祁森焕

青年期之性的卫生及道德 / 羽太锐治著,任白涛译

性教育之倡导者 / 关桐华

性教育与中学校 / 廖世承

性教育的几个问题 / 周建人

性的心理卫生问题之一 / 黄翼

儿童之性的适应 / 西蒙兹著,方东澄译

儿童性教育的实施 / 约翰·B·华生著,黄觉民译

作者介绍


丛书主编:

傅国涌,历史学者,独立撰稿人,1967年1月生于浙江乐清,现居杭州,主要研究中国近代史,特别是百年中国言论史、知识分子的命运史、企业家的传统等。著有:《金庸传》《叶公超传》《追寻失去的传统》《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主角与配角——近代中国大转型的台前幕后》《笔底波澜——百年中国言论史的另一种读法》《文人的底气》《大商人:影响近代中国的实业家们》《百年辛亥:亲历者的私人记录》等,编有《过去的中学》《过去的小学》等。

  

本书编者:

郭初阳,1973年生于浙江杭州,独立语文教师,越读馆语文教学负责人。多年来致力于探索一种理想的语文课堂范式——“踏实”与“凌空”的结合,目标是让学生成为具有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的现代公民。著有《言说抵抗沉默》《颠狂与谨守》等。

文摘


序言



《旧梦重温:民国时期教育思潮的流变与实践》 本书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民国时期(1912-1949年)中国教育思想的复杂图景及其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实践探索。这是一个充满变革、冲突与希望的时代,新旧交替的浪潮深刻地塑造了中国教育的面貌。本书不侧重于对某一个具体教育主题的单一叙述,而是力求构建一个宏观而精细的分析框架,梳理影响当时教育理念的多元力量,考察教育家们的理想与困境,并最终评估这些努力对现代中国教育体系的奠基作用。 第一部分:时代背景与思想溯源 民国初年,传统的儒家教育体系在辛亥革命的冲击下土崩瓦解。本书开篇即描绘了这一剧烈的社会转型期,探讨了西学东渐的深入、民主与科学思潮的兴起,如何为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我们考察了启蒙思想家如梁启超、蔡元培等人,他们如何试图将西方现代教育的理念——如“德智体美劳”的均衡发展、个体解放、公民教育——融入古老的中国文化土壤。 重点分析了教育目标的转变:从培养“治国安邦”的士大夫,转向培养具有现代知识结构和独立人格的“新国民”。这种转变并非一帆风顺,清末遗老士绅对传统文化的固守与新派知识分子对彻底变革的呼吁之间,形成了张力。本书详细梳理了这一时期引入的教育学流派,包括杜威的实用主义如何在中国知识分子中引发热烈讨论,以及裴斯泰洛齐等欧洲教育家思想对早期学制设计的具体影响。 第二部分:教育体制的构建与学制改革的艰难 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国家层面的教育制度设计与推行。民国政府几经更迭,教育部的职权与政策也随之摇摆。我们详细研究了几个主要的学制草案,特别是对“三三制”小学教育体系的引入及其在资源匮乏下的地方实践困难。 一个关键的议题是“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的矛盾。中央政府试图推行统一的国民教育标准,但受制于军阀割据和地方经济差异,许多地方的学校建设严重滞后。本书通过对不同时期教育部公报、教育法令的细致解读,揭示了政策制定者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周旋。例如,对小学教育的普及率目标,在不同省份间的完成情况呈现出显著的不平衡,这反映了教育资源分配的深层结构性问题。 此外,我们专门设立章节探讨了师范教育的地位。在强调“教育救国”的背景下,培养合格的教师成为重中之重。本书比较了北京大学、南京中央大学等顶尖学府的师范学院与地方简易师范的教学侧重,分析了理论深度与乡村教育需求的脱节现象。 第三部分:多元并存的教育景观——教会学校与私立教育的勃兴 民国时期的教育绝非单一的国家垄断模式。本书深入挖掘了教会学校和民族资本创办的私立学校在教育光谱中的独特作用。 教会学校,如圣约翰大学、金陵女子大学,以其先进的教学设备、英文环境和对西学的深入教授,成为培养上层精英和职业人才的重要基地。我们分析了教会学校在传播西方价值观、推动女性教育方面的影响力,同时也审视了其在民族主义高涨时期受到的质疑与抵制。 民族资本的私立学校,如蔡元培创办的北京大学、张伯苓主导的天津南开中学,则代表了知识分子通过民间力量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努力。这些学校往往在课程设置上更为灵活,更贴近社会需求。本书通过对《申报》《燕京大学校刊》等一手资料的挖掘,呈现了这些学校在筹款、吸引人才、抵御政治干预方面的艰辛历程。这种多元并存的格局,既促进了教育的创新,也造成了教育机会和质量上的巨大鸿沟。 第四部分:教育内容与方法的革命 教育的变革最终要落实到课堂之中。本书细致考察了课程内容的重构。自然科学知识的系统化引入,取代了传统经史子集的地位。例如,生物学、物理学等学科如何从早期的零散介绍,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体系。 同时,方法的革新是本书的亮点之一。新文化运动的精神渗透到教学实践中,强调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反对死记硬背。我们通过回忆录和老课本分析,展示了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成为教学语言的文化冲击,以及新式教科书在图文并茂、逻辑清晰方面的进步。 然而,这种进步也面临着挑战。在政治动荡时期,教育内容常常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工具,爱国主义教育、三民主义的灌输,使得教学内容在“启蒙”与“政治教化”之间摇摆不定。 结语:现代教育的奠基与遗留问题 本书的结论部分,旨在对民国教育的整体成就与局限性做出评价。民国教育家们,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成功地构建了现代学制的基础框架,引入了科学方法,培养了第一代具有现代意识的知识分子和专业人才,为后来的教育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我们也必须正视其遗留的结构性问题: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的精英化倾向、以及教育体制长期受制于政治角力的脆弱性。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深刻地影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发展方向。本书希望通过对这段“黄金时代”的反思,为理解中国现代教育的来龙去脉提供一个更为立体和深入的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从结构上看,这本书的逻辑链条编织得非常精妙,每一个章节之间的过渡都显得自然而然,仿佛是精心设计的建筑群落,层层递进,结构稳固。作者似乎有一套自己独特的史学观,能够将零散的历史片段整合进一个宏大的叙事框架中。我在阅读关于社会风气变迁如何影响学校管理模式的那一部分时,尤其能感受到这种宏观视野的力量。它不满足于描绘表象,而是深入挖掘背后的驱动力和制约因素,将教育史放在更广阔的社会、文化、甚至伦理的背景下去审视。这种多维度的考察,让原本单一的论题变得丰富立体起来,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在处理复杂历史关系时的驾驭能力,体现出扎实的学术功底。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典雅的气质,让人一上手就感觉这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普通读物。封面选用的字体和排版,透着一股子研究历史文献的严谨感,但又不至于显得晦涩难懂。内页的纸张质感也相当不错,长时间阅读下来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这对于一本需要细细品味的学术性或历史性著作来说,无疑是加分项。我特别留意了目录结构,清晰的章节划分和详尽的小标题,显示出作者在梳理庞杂史料时花费的心思。它不像一些畅销书那样追求浮夸的包装,而是更侧重于内容呈现的秩序感和专业性,光是翻阅目录,就能感受到作者试图构建一个完整知识体系的努力,让人对接下来深入阅读的内容抱有很高的期待。这种注重细节的处理,体现了出版社在图书制作上的专业水准,绝对是值得收藏的一本实体书。

评分

读完第一章的感受,简直就像是推开了一扇通往旧时光的密室之门。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没有那种刻板的流水账式罗列,而是巧妙地穿插了大量的原始记录和侧面印证,使得历史图景栩栩如生。尤其是在描述特定历史时期教育理念的冲突与演变时,那种夹叙夹议的处理方式,既保持了历史的客观性,又注入了洞察世事的深刻见解。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用文献时的审慎态度,每一个论点都有据可查,这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有时候,读到一些令人唏嘘的细节,仿佛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些教育家们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理想主义的光芒,文字的力量在这一刻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让人在跟随作者的思路前行时,思绪也跟着飘得很远,不断反思当下的某些观念是否也存在盲点。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启发,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既有观念的“退后一步”的视角。它不是简单地复述历史,而是通过考察过去某些被忽视的议题,反过来对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教育模式和价值取向进行了温柔而坚定的拷问。读完后,我的思维明显被打开了,对于某些固化的认知产生了一种审视和重估的冲动。特别是书中对某些历史人物教育思想的重新评价,让人反思了我们对历史评价的简单化倾向。这绝对是一本能够引发深度思考、并在合上书本后仍能持续回味的佳作,它提供的知识养分是持久的,而不是转瞬即逝的快餐信息。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辨识度,它不是那种追求华丽辞藻堆砌的白话文,而是带着一种老派文人的沉静与力量。行文之间,偶尔会冒出一些精准而富有穿透力的短句,直击问题的核心,让人拍案叫绝。这种成熟的笔法,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历史分析,读起来也充满了韵味和张力。我发现自己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些段落,体会其中蕴含的深意。这种阅读体验是难得的,它要求读者拿出百分之百的专注力,但回报给读者的却是远超预期的思想深度。它不像那些迎合大众口味的读物,而是诚实地邀请你进入一个需要思考和辨析的智力场域,非常适合那些追求知识深度和思想独立性的读者群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