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让性回归常识(回望民国教育系列)
定价:37.00元
作者:傅国涌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3-01
ISBN:978730230853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59kg
编辑推荐
认真整理、研习民国教育的思想和实践,从中理出民国教育在中国的特定含义和目标所在,则这样的“整理国故”,便有了特别的意义。
百年中国,多少悲壮剧,前人创造了历史,却又多少被遗忘,“百年寻梦”,“追寻传统”。
“在性的发育上,他们需要的是一些不着痕迹的指引,而决不是应付盗贼一般的防范与呵斥禁止。”
——潘光旦
内容提要
本书为回望民国教育系列之一,从性教育概论、基本原理、各国实施情况、中国现状、儿童及青年期的特征、新学制课程安排等方面,立体而富有建设性地讨论性教育。良好的性教育强调的是作为一个人的整体性,包括对生命和隐私的尊重,对他人的宽容,以及对自身符合人性的尊严、忠诚和责任心的奠基。因此性教育课程应当是长期而有系统的,正如陈兆蘅先生说的,“卫生教育为至大之事,则亦当就各方面之论点为长期之讨论,使之深彻了解,方为有效。”
回望民国教育系列:回望民国教育,从公民教育、性教育等具体的侧面到教育观,让读者看到上个世纪前半叶教育家和一线老师对教育的思考和实践,可以近距离靠近民国教育,真实地理解民国教育的来龙去脉。这些从《教育杂志》1909到1948年间发表的大量文章中选出的精华,无疑已成为珍贵的本土资源,足以为今天的教育提供重要的借鉴。
目录
总序/ 傅国涌
序言/ 郭初阳
与教育 / 陆费逵
教育上之问题 / 志厚
性教育的理论与实际 / 周建人
美国中学校教育大纲 / 常道直
两性教育实施声中之一个建议——师范学院加授教育学 /沈子善
新刊介绍:比格罗的《性教育》 / 常道直
性教育概论(一) / 常道直
性教育概论(二) / 市川源三著,卢怡译
性教育概论(三) / 黄公觉
性教育之真谛及欧美各国之性教育运动 / 陈兆蘅
性教育的几条原理 / 周建人
两性生活与性教育 / 潘公展
同性爱与教育 / 卡宾塔(CarPenter)著,沈 译
男女性之分析 / 林昭音
中国的教育问题 / 易家钺
性教育在新学制课程上的位置 / 盛朗西
儿童性教育之实施 / 祁森焕
青年期之性的卫生及道德 / 羽太锐治著,任白涛译
性教育之倡导者 / 关桐华
性教育与中学校 / 廖世承
性教育的几个问题 / 周建人
性的心理卫生问题之一 / 黄翼
儿童之性的适应 / 西蒙兹著,方东澄译
儿童性教育的实施 / 约翰·B·华生著,黄觉民译
作者介绍
丛书主编:
傅国涌,历史学者,独立撰稿人,1967年1月生于浙江乐清,现居杭州,主要研究中国近代史,特别是百年中国言论史、知识分子的命运史、企业家的传统等。著有:《金庸传》《叶公超传》《追寻失去的传统》《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主角与配角——近代中国大转型的台前幕后》《笔底波澜——百年中国言论史的另一种读法》《文人的底气》《大商人:影响近代中国的实业家们》《百年辛亥:亲历者的私人记录》等,编有《过去的中学》《过去的小学》等。
本书编者:
郭初阳,1973年生于浙江杭州,独立语文教师,越读馆语文教学负责人。多年来致力于探索一种理想的语文课堂范式——“踏实”与“凌空”的结合,目标是让学生成为具有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的现代公民。著有《言说抵抗沉默》《颠狂与谨守》等。
文摘
序言
从结构上看,这本书的逻辑链条编织得非常精妙,每一个章节之间的过渡都显得自然而然,仿佛是精心设计的建筑群落,层层递进,结构稳固。作者似乎有一套自己独特的史学观,能够将零散的历史片段整合进一个宏大的叙事框架中。我在阅读关于社会风气变迁如何影响学校管理模式的那一部分时,尤其能感受到这种宏观视野的力量。它不满足于描绘表象,而是深入挖掘背后的驱动力和制约因素,将教育史放在更广阔的社会、文化、甚至伦理的背景下去审视。这种多维度的考察,让原本单一的论题变得丰富立体起来,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在处理复杂历史关系时的驾驭能力,体现出扎实的学术功底。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典雅的气质,让人一上手就感觉这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普通读物。封面选用的字体和排版,透着一股子研究历史文献的严谨感,但又不至于显得晦涩难懂。内页的纸张质感也相当不错,长时间阅读下来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这对于一本需要细细品味的学术性或历史性著作来说,无疑是加分项。我特别留意了目录结构,清晰的章节划分和详尽的小标题,显示出作者在梳理庞杂史料时花费的心思。它不像一些畅销书那样追求浮夸的包装,而是更侧重于内容呈现的秩序感和专业性,光是翻阅目录,就能感受到作者试图构建一个完整知识体系的努力,让人对接下来深入阅读的内容抱有很高的期待。这种注重细节的处理,体现了出版社在图书制作上的专业水准,绝对是值得收藏的一本实体书。
评分读完第一章的感受,简直就像是推开了一扇通往旧时光的密室之门。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没有那种刻板的流水账式罗列,而是巧妙地穿插了大量的原始记录和侧面印证,使得历史图景栩栩如生。尤其是在描述特定历史时期教育理念的冲突与演变时,那种夹叙夹议的处理方式,既保持了历史的客观性,又注入了洞察世事的深刻见解。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用文献时的审慎态度,每一个论点都有据可查,这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有时候,读到一些令人唏嘘的细节,仿佛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些教育家们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理想主义的光芒,文字的力量在这一刻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让人在跟随作者的思路前行时,思绪也跟着飘得很远,不断反思当下的某些观念是否也存在盲点。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启发,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既有观念的“退后一步”的视角。它不是简单地复述历史,而是通过考察过去某些被忽视的议题,反过来对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教育模式和价值取向进行了温柔而坚定的拷问。读完后,我的思维明显被打开了,对于某些固化的认知产生了一种审视和重估的冲动。特别是书中对某些历史人物教育思想的重新评价,让人反思了我们对历史评价的简单化倾向。这绝对是一本能够引发深度思考、并在合上书本后仍能持续回味的佳作,它提供的知识养分是持久的,而不是转瞬即逝的快餐信息。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辨识度,它不是那种追求华丽辞藻堆砌的白话文,而是带着一种老派文人的沉静与力量。行文之间,偶尔会冒出一些精准而富有穿透力的短句,直击问题的核心,让人拍案叫绝。这种成熟的笔法,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历史分析,读起来也充满了韵味和张力。我发现自己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些段落,体会其中蕴含的深意。这种阅读体验是难得的,它要求读者拿出百分之百的专注力,但回报给读者的却是远超预期的思想深度。它不像那些迎合大众口味的读物,而是诚实地邀请你进入一个需要思考和辨析的智力场域,非常适合那些追求知识深度和思想独立性的读者群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