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女性管理学概论(上册)
定价:42.00元
作者:郭丽双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0-01
ISBN:978730225984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63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这部《女性管理学概论(上册)》读起来引人入胜,极有价值。女性占人口一半,也应顶起我国建设事业的一半天,占据我国文化建设的半壁江山。《女性管理学概论(上册)》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十分壮观。
言其壮观,首先在于它的学术创意和理论构想。此前,关于女和管理学的研究著作可谓汗牛充栋,然而关于女性管理学却很少有人问津,甚至很少有人涉猎。女性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始终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学术地位。郭丽双女士想人所未曾想,做人所未能做,以一部皇皇八十万言的巨著开女性管理学研究之先河,这份独到的见识和可贵的勇气,着实令人敬佩。
目录
篇 崛起与代价
章 女的发展与基本原理
节 女的发展
第二节 女的定义及研究范畴
第三节 女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四节 女的基本原理
第二章 管理学的发展与基本原理
节 管理思想及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管理学研究的对象、特点和内容
第三节 管理学的基本原理
第三章 女性管理与女性管理者
节 女性管理
第二节 女性管理者
第四章 女性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基本内容及理论渊源
节 女性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女性管理学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女性管理学的理论渊源及学科地位
第五章 古代西方国家女性管理
节 原始社会的女性管理
第二节 古埃及的女性管理
第三节 古希腊的女性管理
第四节 古印度的女性管理
第六章 古代中国女性管理
节原始社会中国妇女的经济活动
第二节 原始社会中国妇女的宗教文化活动
第三节 古代中国妇女参政状况
第七章 近现代西方国家女性管理
节 近现代英、法妇女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节 近现代美国妇女政治经济管理活动
第二节 女性参政与女性管理的相互作用
第三节 女性参政与陶家整体管理品质提升
……
第二篇 女性管理者
第三篇 女性管理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一开始可能会让一些习惯于快速阅读、追求即时反馈的读者感到有些吃力。它拒绝快餐式的知识灌输,更像是在和你进行一场缓慢而深入的学术对话。作者的句子结构往往比较复杂,大量使用从句和精确的术语定义,这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我个人非常享受这种“慢读”的过程,因为它迫使我不得不停下来,去消化每一个核心概念的细微差别。比如,书中对“授权”与“责任转嫁”之间的边界进行了长达十页的推敲,通过大量的哲学思辨和组织行为学理论的相互印证,最终得出了一个非常精妙的结论——真正的授权是组织系统性的变革,而非个人层面的施舍。对于那些想要打下坚实理论基础,避免在实际管理中犯下低级认知错误的专业人士来说,这种深度的挖掘是至关重要的。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指南,不如说是一份思维训练手册,它磨练的是你剖析问题的能力,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答案。
评分总的来说,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惊喜在于其跨学科的视野和对“权力”这个核心议题的坦诚讨论。它不仅仅局限于人力资源管理或领导力范畴,而是大量借鉴了社会学中的结构分析、心理学中的自我认知理论,甚至触及了经济史学的议题,构建了一个极为立体的女性管理生态图景。许多章节的论述逻辑之严密,让我不得不感叹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例如,当讨论到“沟通风格”时,作者并未简单地将某些风格归因于生理差异,而是将其置于社会期望和历史权力结构下进行解构,指出那些被贴上“过于强势”或“不够果断”标签的沟通方式,实际上是对特定权力话语权的抗争或适应。这种去标签化的分析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阅读这本书,就像是进行了一次高强度的智力体操,它要求你不断地审视自己固有的认知假设,挑战那些你习以为常的职场“潜规则”。对于任何严肃希望在复杂组织中有所建树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能带来深刻变革的读物。
评分对于我这样的实践者来说,最关心的是书中的工具性和可操作性,而《女性管理学概论》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平衡。它没有沉溺于纯粹的理论高阁,而是巧妙地将理论模型转化为可供检验的实践框架。其中穿插的“自测问卷”和“情景模拟练习”是这本书的一大亮点。这些练习并非那种敷衍了事的选择题,而是设置了非常逼真的职场困境,比如如何在维护团队士气与执行不受欢迎的组织变革之间找到平衡点。我特别喜欢书中提出的“弹性边界设定法”,它不是教你如何变得更强硬,而是教你如何利用情境的模糊性来构建对自己有利的管理空间,这个方法的逻辑推导非常严谨,并且提供了多个跨行业的应用案例作为佐证。通过这些案例,我学到了如何将抽象的“同理心管理”转化为可量化的绩效反馈机制,这对于我之前处理棘手员工关系时常常感到无从下手的问题,提供了极具建设性的思路。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的不是一套僵硬的规则,而是一套灵活的、可以根据环境不断调整的“思维工具箱”。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坦白说,初看之下并不算特别抓人眼球,那种深沉的蓝色调和略显严肃的字体排布,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传统的学术教材。然而,一旦翻开内页,你会立刻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扎实感。作者在引言部分对于“管理”这个宏大概念的拆解与重构,尤其是在探讨“女性特质”与现代组织效能之间的辩证关系时,展现出了远超预期的思辨深度。我记得其中有一章专门分析了跨文化背景下女性领导力风格的演变,引用了大量最新的管理学案例,并非空泛的理论说教。比如,书中详细对比了硅谷和欧洲传统制造企业中,高层女性管理者在危机处理上的决策模式差异,这种细致入微的对比分析,对于我们这些希望从不同管理哲学中汲取营养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宝藏。更让我欣赏的是,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批判性的视角,她并未将女性管理塑造成某种“完美模板”,而是深入剖析了结构性障碍和个体能动性之间的张力,引导读者去思考,真正的赋权意味着什么,而非仅仅停留在口号层面。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不满足于泛泛而谈,渴望深入理解管理实践中复杂人际动态的读者准备的。
评分说实话,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我对当前职场中关于“玻璃天花板”的讨论感到有些迷茫,总觉得市面上的解读都流于表面,缺乏历史纵深感。这本书的优势就在于它成功地将历史的维度融入了当代管理实践的探讨中。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穿高跟鞋开会”的职场秘籍,而是一部带着历史眼光的社会科学著作。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它对早期女性职业发展先驱的案例梳理,那些被教科书遗漏的名字和她们开创的先河,被作者用近乎传记的手法重新描绘出来,那种力量感是直击人心的。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跟着作者一起穿越了不同时代,理解了女性在争取管理权限时所付出的结构性努力。此外,书中对“情感劳动”在组织中的定价与价值重估的讨论,也极其犀利,它直接挑战了传统经济学对“劳动价值”的狭隘定义,迫使我重新审视自己在日常工作中承担的隐形责任。读完后,我不再将职场上的不公视为孤立事件,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宏大的社会变迁的脉络中去理解,这种认知上的提升远超我对一本“管理学”书籍的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