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前必讀】:
本店銷售的書籍包含(二手舊書、新書)均為正版,品相可能因為存放時間長短關係會有成色不等,請放心選購。
付款後,不缺貨的情況下,48小時內發貨,如有缺貨的情況下,我們會及時在聊天窗口給您留言告知。
發貨地為北京,一般情況下發貨後同城次日可以到達,省外具體以快遞公司運輸為準。
二手書籍,8成新左右,不缺頁,不影響閱讀和使用,發貨前會再次檢查。
二手書籍,沒有光盤、學習卡等附帶産品。
二手書籍,或多或少都有筆記和重點勾畫,比較挑剔和習慣用新書的買傢請謹慎購買。
望每位讀者在收貨的時候要驗貨,有什麼意外可以拒簽,這是對您們權益的保護。
注意:節假日全體放假,請自助下單;如需幫助請及時與我們聯係。祝您購物愉快!商傢熱綫:010-57272736
基本信息
書名:民族學報(第7輯)
定價:60.00元
作者:雲南民族大學
齣版社:民族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9-11-01
ISBN:9787105104291
字數:
頁碼:382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民族學報》是涵蓋民族研究各個領域(民族史、民族語言文字、民族學、民族藝術……)的大型集刊。凡是研究外民族的論文、調查報告、新發現之文獻和文物資料、國外論著的譯文等質量達到要求且未曾在報刊上公開發錶者,字數不限,均受歡迎。本集刊強調作品的學術性和資料性,側重於基礎研究,但對深人實際、確有創見、有助於推動民族地區社會進步的應用性研究成果也予發錶。投稿可郵寄,也可用電子信箱。郵寄請附光盤。年老學者的手寫稿件,亦為本刊所接受。來稿請注明作者的工作單位、電話、通信地址。
目錄
東甌、甌越考辨
--《中國曆史地名辭典》東甌、甌越二條質疑
曆朝治邊與雲南交通的變遷
元明清時期雲南與東南亞關係的中文史料輯要
孫中山與傣族誌士刀安仁
--孫中山研究中不應有的缺失
女字在湘桂瑤區的新發現
港颱和國外學者對女書的研究
南詔驃信與清平官趙叔達星迴節唱和詩考釋
20世紀雲南的人類語言學研究
抗戰時期雲南的人類學研究
高山族研究的曆史迴顧
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的淵源試析
納西族“東巴”和“本補”稱謂考辨
西盟佤族巫師“魔巴”現狀調查
四川木裏“納日”人的石卦
廣西銅鼓的發現、收藏與研究
銅鼓的本名
南丹縣裏湖瑤族鄉岩洞葬人骨研究
尋甸安氏族譜碑及有關問題
記蜚聲中外的人類學傢、曆史學傢田汝康教授
情有獨鍾社會學
--追思費孝通先生
書評
談《寫文化--民族誌的詩學與政治學》漢譯中存在的問題(一)
作者介紹
文摘
兩個土官轄境範圍又
迴復到元朝初年的狀況,但不久即閤並為一個土司,即八百大甸軍民宣慰使司。八百大甸軍民宣慰使司的轄境範圍,據明代景泰年間編寫的《雲南圖經誌書》捲六說:“東至老撾,南至波勒,西至木邦,北至孟艮”,相當於今泰國北部的南奔府以北地區。南部的“波勒”(當即今彭世洛)則屬於暹羅國大城王朝。大城王朝曾於明宣宗宣德七年(1432年)前後,派兵經由彭世洛等地進入八百土司境,八百土司嚮明朝廷報告說:“波勒土酋常糾土雅(即猶地亞,亦即大城)之兵入境殺掠,乞發兵討之”。但明朝廷“止降敕撫諭”而已。明憲宗成化十七年(1481年)前後,越南黎氏王朝發兵進入老撾和八百土司境,八百土司刀攬那抵製瞭黎朝的侵擾並救援瞭老撾,明朝廷“命雲南布政司給銀百兩、絲幣四錶裏以奬之”。16世紀中葉,緬甸東籲王朝勢力崛起,於嘉
靖中年占領瞭八百大甸土司之地,並派莽應龍據守景邁城,八百土司避居景綫(昌盛)與緬甸相對抗。這時明朝也沒有力量再顧及八百。
17世紀中葉,清王朝取代瞭明王朝。此前,暹羅大城王朝仍統治其原來的轄境範圍。八百大甸土司區被緬甸東籲王朝占領之後,時間內曾反抗緬甸而依附於暹羅。
緬甸雍籍牙王朝雖然占領瞭八百,但不能進行有效的控製。由於雍籍牙王朝縱容八百北部的孟艮土司侵擾中國車裏,清朝從雲南派兵進行反擊。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清軍進入孟艮,艮一帶的撣族土司投嚮清朝,八百大甸一帶的泰族土司也主動歸附,清朝於其地設置瞭整邁(清邁)宣撫司、景綫(昌盛)宣撫司、景海(清萊)土守備,六本(南奔)土守備四個土司。中、緬戰爭時,緬甸雍籍牙王朝又控製瞭孟艮,遮斷瞭整邁等土司與清王朝的聯係。同時,雍籍牙王朝齣兵攻打暹羅大城王朝,1767年攻陷大城,覆滅瞭大城王朝。鄭昭起來驅逐緬兵,建立吞武裏王朝(1767-1782年)。
1773年,吞武裏王朝齣兵平服清邁,八百土司之地自此屬於暹羅。吞武裏王朝之後的曼榖王朝繼續統治清邁等地。
19世紀中葉以前,暹羅的大城王朝、吞武裏王朝和曼榖王朝,都經由南方的海路與清朝一直繼續保持著密切的政治、經濟、文化聯係。暹羅的北方則經由清邁等地進入雲南車裏土司區進行交往,但不如南方海路那樣頻繁。關於北方的這條陸路交通綫,根據道光《雲南通誌》捲一。七記載,由今西雙版納的猛臘和景洪兩縣的南部邊境,有兩條陸路交通綫在暹羅北部匯閤,然後經景邁、南奔等地,再沿湄南河南下,直抵暹羅國都曼榖。清嘉慶十七年(1812年)前後,暹羅占領瞭今緬甸撣邦景棟地區東北和老撾西北一帶地方,把邊境嚮北推移而與雲南的車裏土司地區直接相連,即通過上述陸路交通路綫與雲南車裏傣族地區交往。
老撾北境琅勃拉邦等地,與中國雲南南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山水相連,居民往來密切。
序言
《正版國民族學報(第7輯)》的某些章節,以一種非常學術化的語言,探討瞭中國少數民族與國傢現代化進程之間的互動關係。我仔細閱讀瞭其中關於某個地區少數民族社會經濟發展模式的研究,作者分析瞭在國傢政策引導下,該地區如何試圖平衡經濟增長與保護民族文化,以及在這個過程中遇到的種種睏難和挑戰。書中對具體政策的實施效果、對當地社區帶來的影響,都有詳實的案例分析。例如,對旅遊業開發對當地傳統社區文化衝擊的研究,或者是在城鎮化進程中,如何處理民族聚居區的空間布局和社區自治的問題。這些論述讓我看到瞭現代化並非單一綫性發展的過程,而是在與不同文化、不同社會結構的碰撞中,不斷調整和演變。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呈現瞭學術上的嚴謹分析,更重要的是,它引發瞭我們對於如何實現包容性發展、如何在尊重民族多樣性的前提下推進國傢現代化的深刻反思。
評分《正版國民族學報(第7輯)》這本書,某些篇章對於我這個非專業人士來說,閱讀起來略顯挑戰,但一旦進入狀態,其蘊含的知識量和啓發性是巨大的。我特彆被其中關於某個少數民族的宗教信仰與民間信仰融閤過程的探討所吸引。作者詳細梳理瞭外來宗教如何在這個民族的傳統信仰體係中紮根、演變,並最終形成一種獨特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宗教文化。書中引用瞭大量的史料和口頭傳說,生動地展現瞭這一文化融閤的動態過程,包括信徒們的日常實踐、節慶活動,以及宗教儀式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將宗教簡單地視為一種意識形態,而是將其置於具體的社會經濟背景下進行考察,分析瞭宗教信仰如何影響瞭人們的生産方式、價值觀念,甚至是審美情趣。這部分內容,讓我對文化交流與融閤的復雜性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看到瞭人類思想在不同文化碰撞中産生的奇妙火花。
評分讀完《正版國民族學報(第7輯)》的這一部分,我最大的感受是其研究的廣度和深度都遠超我的想象。書中關於西南地區某個特定少數民族的社會組織結構分析,簡直像一幅精密的社會地圖,將傢庭、氏族、村落、甚至更宏觀的權力層級一一呈現。作者深入剖析瞭其獨特的婚姻習俗、繼承製度以及由此形成的社會關係網絡,這些細節的呈現,讓我對“民族”這個概念有瞭更具象的理解。不再是刻闆印象中的某種服飾或歌舞,而是活生生的社會肌理。尤其是一些關於少數民族內部的權力分配、糾紛解決機製的論述,以及在特定曆史時期,這些機製如何適應或抵製外部影響,都讓我看到瞭民族社會內部的復雜性和能動性。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敏感議題時的客觀態度,既肯定瞭傳統文化的價值,也沒有迴避其可能存在的局限性,這種審慎的態度使得全書的論述更具說服力。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每一個民族的背後,都有一套獨特而完整的生存智慧和價值體係,而這些智慧和體係,值得我們去尊重和學習。
評分這本《正版國民族學報(第7輯)》給我留下瞭非常深刻的印象,雖然我不是專業研究民族學的,但通過這本書,我對中國少數民族的文化多樣性有瞭更直觀、更深入的瞭解。開篇的幾篇文章,圍繞著某個特定少數民族的曆史淵源和社會變遷展開,其考證的嚴謹和論述的細緻令人嘆服。作者並非簡單羅列史實,而是通過詳實的田野調查資料和二手文獻的交叉印證,勾勒齣瞭這個民族在漫長曆史進程中的發展軌跡,包括他們的遷徙、與周邊族群的互動、以及在不同曆史時期的社會組織結構的變化。尤其讓我感到觸動的是,文中對於一些瀕臨失傳的傳統技藝和生活習俗的記錄,字裏行間流露齣對文化傳承的憂慮與珍視,讓我仿佛穿越時空,親眼目睹瞭那些古老而鮮活的生命力。同時,書中對少數民族地區在現代社會轉型中所麵臨的挑戰,如經濟發展與文化保護之間的平衡,以及現代化進程對傳統價值觀的衝擊,也進行瞭深入的探討,引發瞭我很多思考。總而言之,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是一扇瞭解中華民族多元文化脈絡的窗口,讓我對這片土地上的人文景觀有瞭全新的認識。
評分這本《正版國民族學報(第7輯)》所涵蓋的內容,有些部分讓我耳目一新,尤其是在藝術和民俗研究方麵。書中對某個少數民族的傳統音樂和舞蹈的分析,讓我仿佛置身於其歡騰的節日慶典之中。作者不僅詳細描述瞭不同樂器、不同舞步的特點,更重要的是,他們深入挖掘瞭這些藝術形式背後所承載的文化意義和社會功能。比如,某些舞蹈不僅僅是為瞭娛樂,更是祭祀儀式的重要組成部分,或者是在特定社會場景下錶達情感、傳遞信息的載體。文中對服飾、建築、以及節日習俗的描繪也同樣精彩,那些精美的圖案、獨特的造型,都蘊含著深厚的曆史文化信息。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産”的論述,它讓我看到瞭這些寶貴的文化財富是如何代代相傳,以及在現代社會中,我們應該如何去保護和傳承它們。這本書讓我深刻認識到,一個民族的藝術和民俗,是其精神世界的集中體現,是其獨特性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