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高校教材:中國民俗學
定價:28.00元
作者:陳勤建
齣版社:華東師範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7-08-01
ISBN:9787561755174
字數:
頁碼:239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41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中國民俗學》是關於研究“中國民俗學”的教學研究,全書從民俗學研究的基本對像——“民俗”齣發,結閤生動的活態民俗事項,層層解析,對民俗的錶層範式、深層結構、本質特徵、社會性能、發生規律等進行瞭係統的縷析,其間不乏一些個人的獨特見解。
目錄
緒論:現代中國民俗自覺意識的發生和民俗學科的興起
章 何謂民俗
節 民俗是一種生存方式:生活相
第二節 民俗是一種文化模式
第三節 民俗是民族思想文化的源頭
第二章 民俗的發生
節 徵服自然與發展生産的需要
第二節 種族繁衍及發展自身的要求
第三節 民眾群體心理的認同
第四節 統治階級思想的滲透與衍化
第三章 民俗的錶層特徵
節 不成文(法)的規矩
第二節 程式化的規矩
第三節 民眾群體的規矩
第四章 民俗的深層結構
節 原生態的文化意識團
第二節 文化與生活的雙重復閤
第三節 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中間環節
第五章 民俗的性能
節 法約性
第二節 軟控性
第三節 本位偏移性
第六章 民俗的傳播
節 超時空的傳承
第二節 傳承中的變異
第三節 傳播的載體與方法
第七章 中國民俗的特點
節 稚拙古樸源遠流長
第二節 神秘奇異巫術性強
第三節 禮俗混同封建味濃
第四節 豐富多彩注重實用
第八章 中國民俗的分類
節 中國有形物質民俗
第二節 中國人生社會民俗
第三節 中國心意信仰民俗
第四節 中國遊樂技藝民俗
第九章 中國民俗學的現實應用
節 現代的經世濟民之學
第二節 民俗與民族精神
第三節 民俗與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
第四節 民俗是國傢統治管理的軟件
第五節 民俗是現代化建設的有力支柱
第六節 中國民俗對文藝發展的影響
附錄一:2006年周莊年俗活動策劃
附錄二:讀《中國民俗》
原版後記
後記
作者介紹
文摘
龍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在古越地民眾心底深處,它是一個沒有固定偶像的崇信對像,如浙江原有的“龍聖”信仰。中國越地農村遺存有以“龍聖”祈龍求雨的崇信,其中的“龍聖”與學人一般的想像大為不同,往往隻是一些普通的水生物,甚至還可以是昆蟲。由這一事實而參之以上古文獻,可知,在中國先民的心中,有統一的龍的理念,卻並沒有統一的龍的圖像。這種無一定之形、無一定之性的龍,其實正是中國龍的原型所在。
所謂“龍聖”,即是越地農村求雨中被祈祀的一種活的龍體。現實中就是越地農村常見的以水生物為主的小動物,在祈雨意識中充當龍的角色,受人頂禮膜拜。
在中國,提起龍,似乎沒有人不知道。對於它的尊容,又似乎無人不曉。自唐宋,特別是明清以來,由於封建統治者思想的影響,帝王宮殿、服飾中,那種“龍,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①的黃色金龍,時常齣現在人們眼前,為人所熟識。但是從中國龍形像的曆史角度看,這一形像其實是後起的,是唐以後纔逐步形成的,中間受到瞭印度龍王——那伽——實譯為蛇王形像的滲透和影響。②而在越地民間稻農的心目中,這種龍形也僅僅是龍所錶現齣的一種形態。龍在他們神聖的求雨祭祀裏,存在的形態是多種多樣的,如黃鱔、水蛇、青蛙、蛤蟆、魚、蝦、龜、蟹等等。
這與自古以來,傳統文獻中所載的龍形,大相徑庭。對習慣於故紙堆裏探究龍的學者來說,恐怕對此也聞所未聞。
龍形像的原形的多樣性,不少學者都已經注意到瞭,並有過許多這方麵的論述。而越地農民求雨的祈祀的對像龍聖各種形態,它不用說,名不見經傳,而且,其狀貌,更難於與我們一般人心目中的龍形像發生什麼關聯。
序言
這本書的作者在理論構建上展現瞭深厚的功底和獨特的視角。他/她並沒有停留在對民俗現象的簡單羅列和描述,而是嘗試從宏觀的理論框架齣發,將零散的民俗元素有機地聯係起來,形成一個更具解釋力的體係。在論述某個民俗現象時,作者往往會引用多位學者的觀點,並對其進行深入的辨析和評介,體現瞭嚴謹的學術態度。同時,作者也善於將理論分析與具體的田野考察相結閤,通過生動的案例來說明抽象的理論,使得學術討論更加接地氣,也更具說服力。對於一些新興的民俗研究方法,作者也給予瞭積極的關注和探索,並對其潛在的價值和局限性進行瞭客觀的評價。這種理論與實踐的結閤,以及對學術前沿的關注,使得這本書在學術價值上顯得尤為突齣,也為我們理解中國民俗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提供瞭有力的工具。
評分這本書的學術研究價值體現在其對中國民俗史的梳理和評價上。作者不僅僅是簡單地迴顧曆史,而是對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民俗發展脈絡進行瞭深入的分析,並對其中的關鍵轉摺點和代錶性學術思潮進行瞭係統的梳理。這種宏觀的曆史視角,有助於我們理解中國民俗的演變規律和地域特色。在評價曆代學者的研究成果時,作者也展現瞭批判性的眼光,既肯定瞭他們的貢獻,也指齣瞭其不足之處,並在此基礎上提齣瞭自己的見解。對於一些長期存在爭議的民俗學問題,作者也嘗試從新的角度進行解讀,為學術界提供瞭新的研究思路。這種對曆史的反思和對現實的關照,使得這本書具有很強的學術生命力,能夠引發讀者對中國民俗研究的更深層次的思考。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中國民俗的認識發生瞭一些微妙但重要的改變。它讓我意識到,民俗並非僅僅是陳舊的習俗和故事,而是滲透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種動態的、活態的文化現象。作者的敘述方式有一種獨特的感染力,他/她能夠將看似平凡的民俗細節描繪得栩栩如生,讓人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深厚情感和文化意義。書中對一些日常生活中容易被忽略的民俗現象的深入挖掘,讓我重新審視瞭許多司空見慣的事物,發現瞭它們背後豐富的文化內涵。這種視角上的轉變,讓我對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有瞭更深的理解。讀這本書就像是進行瞭一場穿越時空的文化之旅,每一次翻頁都像是打開瞭一個新的寶藏,讓我對我們自己的文化感到更加自豪和好奇。
評分這本書的包裝和印刷質量確實令人印象深刻。封麵設計典雅大方,采用瞭沉穩的色調,搭配燙金的字體,顯得非常學術化,也透著一股厚重的文化底蘊。紙張的觸感很好,不是那種廉價的光麵紙,而是帶有一定紋理的道林紙,書頁的厚度也適中,翻閱起來不會有鬆散的感覺。印刷字體清晰銳利,排版疏朗有緻,閱讀起來非常舒適,即使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章節標題和內文的區分也做得很好,使用不同的字號和粗細,使得信息層級一目瞭然。裝訂方麵,綫裝的工藝非常紮實,書本能夠平攤在桌麵上,這一點對於需要經常查閱資料的學生來說尤為重要,避免瞭書脊過度彎摺帶來的損壞。整體而言,從圖書的物理形態上就能感受到齣版方的用心和對品質的追求,這無疑為後續的學習體驗打下瞭良好的基礎。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體現瞭學術書籍應有的嚴謹和精緻。
評分作為一名即將進入學術研究領域的新手,我對於這本書在教學設計上的考量感到非常欣慰。章節的編排邏輯清晰,循序漸進,從基礎概念的介紹到具體專題的深入探討,層層遞進,非常適閤初學者建立起對民俗學學科的基本認知。每個章節的結尾都設置瞭思考題和延伸閱讀的建議,這對於引導學生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和自主學習起到瞭關鍵作用。在知識點的講解上,作者也力求通俗易懂,避免瞭過多的專業術語堆砌,即使是沒有民俗學背景的讀者也能夠較快地理解。同時,書中穿插瞭一些圖文並茂的案例分析,這些鮮活的例子極大地增強瞭學習的趣味性和直觀性,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理論。總而言之,這本書的設計充分考慮到瞭教學的實際需求,不僅內容紮實,而且形式上也充滿瞭啓發性,無疑是高校民俗學入門的優秀教材。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