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2015中国高速公路及城乡公路网地图集(2015全新版)
定价:39.0元
作者:中图北斗
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0317172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40kg
编辑推荐
《中国高速公路及城乡公路网地图集(2015新版)》:为了奉献给读者内容更丰富、资料更准确的公路网地图集,我们对原版的216000余个数据点进行了全面更新。
新增118条**通车高速公路,208条建筑中高速公路、新增287处**高速公路出入口、服务区、实地调绘高速公路里程桩、服务区、收费站3300余千米、新增、核改国家高速公路里程传递桩号3200余处、核改各省区公路里程表3100余条、根据民政部门**资料核改乡镇地名400余条、全面更新城市地图48幅。
内容提要
《中国高速公路及城乡公路网地图集(2015新版)》:作为北斗公路网地图集系列的旗舰产品,《中国高速公路及城乡公路网地图集》已连续12年在全国同类图书销售中排行,是广大司机朋友出行的实用参考书。
1.截止2013年12月通车的全国高速公路及出入口、服务区、收费站信息,的高速公路里程桩;
2.详细到村、镇级公路的新公路网地图;
3.的146幅新城市过境导向图,直观显示各级路网连接关系,轻松下路进城;
4.新的高速公路、国道里程表,里程更准确;
5.新的国家高速公路、省级高速公路名称和编号,使用更方便。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定价不菲的地图集,从拿到手的触感到翻开第一页的瞬间,就给人一种沉甸甸的专业感。我原本期待的是能找到一些关于区域间交通流动的宏观视角分析,或者至少是对不同等级公路网络发展趋势的深度解读。然而,实际的内容似乎更专注于点对点的精确描绘,像是把国家测绘局的最新数据原封不动地搬了上来。对于一个地理信息爱好者来说,这些精细到每一条省道、县道的线路标注固然严谨,但对于我这种希望理解为什么这些路网会是现在这个样子的读者而言,它显得有些冰冷。我花了不少时间在对比不同年份的地图,试图捕捉网络扩张的加速度,但地图集本身并未提供任何时间序列的对比图或分析图例来辅助这种研究。它更像是一本“现状查询手册”,而不是一本“发展研究报告”。如果说它成功的地方在于其无可挑剔的地理准确性,那么它的遗憾之处就在于它止步于“是什么”,而未能触及“为什么”和“将如何”。我希望看到一些关于路网密度与区域经济活力相关性的热力图,或者至少是对重大交通走廊的战略意义的文字说明,但这本图集里几乎找不到这类辅助性的解读材料,完全是纯粹的制图学展示。
评分作为一名地理学系的学生,我通常会将不同年份的地图集进行横向比较,以观察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演变轨迹。拿到这本2015年的版本后,我首先注意到的是它在图幅衔接上的处理。以往不同区域的图幅拼接处常常会出现边界线不一致或地名标注冲突的问题,而这一版在这方面似乎下了很大功夫,整体的视觉连续性显著增强,这无疑是技术进步的体现。然而,当我深入研究到城乡公路网的细节时,我发现其信息密度骤然下降。高速公路部分的信息层级非常丰富,但一旦进入到更细致的等级公路,比如四级以下的乡村道路,它们的表示方式变得过于简化,许多细小的支线和新修的联络线似乎只是用了一条纤细的单线草草带过,甚至缺乏关键的连接点标注。这让我对“城乡公路网”这个名称的涵盖范围产生了疑问,它似乎更偏重于强调干线和主干道的覆盖,而对于真正连接“乡”与“村”的毛细血管,信息量显得捉襟见肘。如果它想成为一本全面的公路网络参考书,那么在基础网络层面的信息平衡上,我认为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细化处理。
评分我对这个版本的“全新版”期待值相当高,毕竟2015年正处于“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本应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果集中展示的节点。我关注的重点是那些在当时被誉为“世纪工程”或连接偏远地区的扶贫公路网络是如何融入现有体系的。说实话,这张大开本的地图铺展开来确实震撼,色彩分区清晰,图例规范到近乎苛刻。但当我试图去追踪一条特定路线,比如某条国道穿越山区的走向时,我发现它更多依赖于传统的制图符号,缺乏现代GIS技术所能带来的多维度信息叠加。例如,我想知道这条路段的年均交通量大致是多少,或者它沿线重要的物流节点在哪里,这些关键的运营信息在地图上完全缺失了。它提供的仅仅是物理连接。这使得我在规划自驾路线时,虽然知道了路在哪里,却对这段路的通行体验一无所知——是拥堵的多车道快速路,还是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这种信息上的“断层”,让我觉得这本图集在服务于实际使用场景时,能力有所受限,更像是一份存档资料,而非实用的导航工具。它的价值在于测绘的权威性,而非决策支持的实用性。
评分购买这本图集,我的核心诉求是希望它能提供一个宏观的区域规划视角,尤其是针对跨省界和区域经济带的交通协同。我期待看到诸如“北部沿海经济带”或“内陆能源运输通道”等主题的专题图,用以说明国家战略布局如何体现在具体的道路选线上。遗憾的是,这本书完全采用了标准的行政区划和地理坐标体系进行展示,缺乏任何主题性或功能性的专题制图。它是一本关于“有什么路”的权威记录,却不是一本关于“为什么修这条路,这条路的作用是什么”的解读手册。我甚至尝试去寻找一些关于公路沿线自然保护区或文化遗产的避让或穿行记录,期望能从环境影响或文化保护的角度来审视这条路网的构建逻辑,但这些非交通要素的叠加信息在这本权威的地图集中是完全缺席的。因此,对于需要进行跨学科研究的读者来说,它更像是必须参考的底层数据源,而不是能够独立提供分析洞察的综合性出版物。
评分从装帧和印刷质量来看,这本地图集无疑是出版业的精品。纸张的厚度、光泽度和墨水的耐磨性都达到了专业级的水准,即便是频繁翻阅也不会轻易受损。我特别欣赏它在色彩管理上的严谨,不同等级的公路颜色区分度很高,即便是光线不佳的环境下,也能迅速识别出主次干道。但是,这种对“美观”的过度追求,似乎在某种程度上牺牲了信息密度的有效承载。举例来说,在一些人口稠密、路网极其复杂的城市群周边区域,地图被大量的线条和地名标签塞得满满当当,虽然看起来很详尽,但实际信息的提取效率却很低,反而不如一些采用分层显示或更简洁符号系统的电子地图来得直观。我花费了大量时间试图从这种高密度的视觉信息中“筛选”出我真正需要的内容,这种认知负荷是相当高的。对于一本工具书而言,清晰度和易读性应该优先于纯粹的视觉丰富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