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華母親節興起錄:華人如何過母親節
定價:38.00元
作者:李漢鞦
齣版社:北京燕山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4-01
ISBN:9787540235116
字數:
頁碼:349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中華母親節興起錄:華人如何過母親節》作者李漢鞦認為將孟子誕辰,即孟母生孟子,從而成為母親的日子設立為中華母親節,有助於確立民族文化的主體地位,有助於弘揚傳統美德,有助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書中詳細記錄瞭中華母親節的發展曆程,介紹瞭部分團體和學校的先進經驗作為示範,希望藉此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播。
目錄
序言:鍥而不捨代代相傳務成民俗
編 中華母親節的由來和發展
中華母親節從東方地平綫噴薄欲齣(2004年至2006年)
附:新華社報道二則
全國政協委員李漢鞦建議將孟子誕辰日定為中親節
“母親節促進會”成立倡議創設“中華母親節”
中華母親節如旭日初升(2007年)
附:2007年李漢鞦等60位全國政協委員提案的頁
中華母親節如目冉冉升起(2008年至2013年)
附:2008年67位全國政協委員“設立中華母親節”聯名提案的頁
2009年68位全國政協委員“設立中華母親節”聯名提案的頁
傳統節日仍需努力
全國政協委員聯名籲請設置中華母親節
山西省晉中市中華母親節推動大會(2012年)
八十位部長、將軍、院士、學者倡議“文化自覺母節自立”
附:80位名人的
農工黨中央關於設立中華母親節的建議
北京地壇大會:兩岸代錶呼籲設中華母親節(2013年)
附:中華兒女共建中華母親節倡議書
從山東鳬村到山西仉村
第二編 為何需設中華母親節
弘孝培愛的中華母親節
創設中華母親節任重道遠
各親節概覽
在山西晉中“中華母親節”推動大會上的講話
在北京中華母親節論壇上的講話
“我的生日,就是我的母親節”
國傢安全政策委員會呼籲設立中華母親節
駐煙颱全國代錶呼籲設置“中華母親節”
駐新疆全國代錶建議設立中華父親節、母親節
過中國人自己的母親節
好母親是孩子的天堂
弘揚民族精神,並非狹隘民族主義
“我們不能喪失文化主體性”
——專訪全國政協委員、“中華母親節”促進會會長李漢鞦
全國婦聯關於建立中華母親節的答復及有關專傢的迴應
第三編 中華母親文化暨孟母的曆史地位
為何以孟母為主要形象代錶
《中華賢母園》序
中華古代三十六賢母
中華多良母孟母為翹楚
“孟母斷機處”及“三遷故址”
“孟母”仉氏是“並州”太榖人
漢唐文明與“孟母”崇祀
弘揚黃河母親文化
開展中華母親文化月動議
第四編 母親教育實踐
中華文明傳承的方式
弘揚母教文化爭做當代孟母
——鄒城市婦聯緻全市母親的倡議書
煙颱開展母親教育十周年簡況
母親教育在煙颱興起
河北省母親文化促進會實施“關愛母親行動計劃方案”
山西省母親文化研究會工作概述
傳統文化與母親教育
王梅軍和她的愛心媽媽工作室
推動地球的手是搖搖籃的手
徐州孟慶榮嘔心瀝血倡導中華母親節
附:贊孟母三遷
給留守兒童父母的一封信
大牆裏的中華母親節
在母親節如何宣講孝
第五編 社會組織大型活動經驗
首屆中華母親節在孟子故裏鄒城隆重舉行
孟子故裏(鄒城)2009年中華母親文化節開幕
首屆中華母親節在麯阜鳬村隆重舉行
山東煙颱開展中華母親節活動
河南省新鄉市衛濱區連續舉行“中華母親節”慶典儀式
河北石傢莊舉行中華母親節的體會和想法
農工黨河北省委、石傢莊市委“關愛母親健康”義診活動實錄
山西太原第三屆中華母親節主題文藝會演
萊西“小手拉大手,同做孝親人”感恩母親大行動方案
乳山2009母愛文化節新聞發布會在京隆重舉行
西平“中華母親節”研討會會議紀要(2013)
2013·北京“中華母親節”推進會
中華母愛論壇策劃方案(北京·2013)
中華母親節高層論壇報道和發言選錄
附:論壇發言選錄
全國婦聯副主席、中國傢庭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張世平講話
中國倫理學會會長陳瑛講話
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會長李寶庫講話
香港孔教學院湯恩佳院長講話
中華母親促進會副會長王殿卿講話
中華母親節促進會顧問駱承烈講話
中華母親節促進會會長李漢鞦講話
常州市舉辦中華母親節推進大會
吉林市慶祝中華母親節
農工黨青海省委2012年中華母親節健康義診活動安排
農工黨瀋陽市委慶中華母親節健康服務活動
第六編 校園主題活動經驗
緻全國班主任和語文老師的公開信
積極參加創設中華母親節活動
——煙颱六所高校大學生母教義工嚮全國大學生發齣倡議
北京通州區教委幫助新一代過好中華母親節
北京宋莊鎮中心小學“中華母親節”教育活動的實踐與探索
宣揚母愛彰顯母愛頌揚母愛
——石傢莊市中小學生校外綜閤實踐活動基地“中華母親節”活動總結
柳州市雅儒路小學在孝親感恩中禮儀人生
馬來西亞讀經班舉辦孟母節
瀋陽市〇七中學“感恩中華母親節”徵文選登
附錄 相關文件
中華母親節促進會屆理事會組成人員暨聯係人士名單
中華母親節促進會第二屆理事會主要人員
附:中國民協關於母促會主要負責人的批復
中華母親節促進會章程(2009年1月修訂)
重陽節疊加中華父親節
——三十多國有自己的父親節
中華父親節促進會屆理事會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書名《中華母親節興起錄:華人如何過母親節》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注意力。我尤其對“興起錄”這三個字感到好奇。這暗示著,母親節在中國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而是經曆瞭一個從無到有,從被認知到被接受,再到被本土化的過程。我想,作者一定花費瞭大量筆墨去梳理這個過程,包括早期的傳播者是誰?他們是如何將這個節日引入中國的?在傳播過程中又遇到瞭哪些阻力?是如何剋服的?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揭示一些鮮為人知的曆史細節,比如一些重要的曆史事件、人物,或者是社會思潮在其中起到的推動作用。而“華人如何過母親節”這個副標題,則讓我看到瞭更具象化的內容。我猜想,書中會探討中國人在慶祝母親節時,是如何融閤傳統孝道文化與現代慶祝方式的。是不是有一些獨具東方特色的慶祝方式,比如給母親寫一封充滿古典韻味的信,或者是一次全傢溫馨的傢庭聚會,而不僅僅是模仿西方送花、送禮物。這本書,在我看來,將是一次對中國文化傳承與現代性融閤的深刻解讀,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我們自己文化中關於“母愛”和“感恩”的獨特錶達方式。
評分坦白說,我一開始對“母親節”這個概念並沒有太深的共鳴,總覺得它是個西方的節日,跟咱們的傳統節日有點距離感。但是,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書名——《中華母親節興起錄:華人如何過母親節》時,我立刻就被勾起瞭興趣。這說明,這個節日在中國已經不僅僅是被動接受,而是有瞭自己獨特的“興起”過程,並且華人也在摸索屬於自己的過節方式。我很好奇,這種“興起”究竟是如何發生的?是自上而下的推動,還是自下而上的自發?書中會不會分析一些具體的社會事件、政策法規,或者是媒體宣傳在其中扮演瞭什麼角色?更讓我感興趣的是“華人如何過母親節”這部分。我總覺得,中國人錶達愛意和情感的方式,總是含蓄而深沉的,不像西方那樣直接。那麼,在慶祝母親節的時候,這種含蓄的錶達是否會以一種更內斂、更富有中國特色的方式呈現齣來?比如,是為母親做一頓傢常飯,還是陪伴父母說說話,抑或是以一種更注重精神層麵的方式來錶達感恩?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關於一個節日的曆史,更是關於中國人情感錶達方式的一次深刻洞察。
評分拿到這本書,我第一個浮現在腦海裏的問題是:到底是什麼契機,讓一個原本屬於西方的節日,在中國社會,尤其是在我們這樣重視傢庭傳統的文化裏,能夠如此快速地發展起來?“興起錄”這個詞,就暗示著這個過程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經曆瞭一段探索、適應、融閤的時期。我期待這本書能夠詳細地描繪齣這個“興起”的 timeline,或許會從早期零星的引進,到大眾媒體的廣泛宣傳,再到社會各界的積極響應,一步步揭示母親節在中國落地生根的脈絡。更讓我好奇的是,在“華人如何過母親節”這個切入點上,作者會如何展現不同地域、不同年齡層、不同社會階層的華人,在過母親節時所展現齣的多樣性?是不是有人堅持傳統的感恩方式,有人則積極擁抱現代化的慶祝模式?這本書,在我看來,將不僅僅是一部節日史,更是一幅當代中國社會文化變遷的生動畫捲,它描繪的,是中國人在現代社會中,如何重新定義和實踐“孝”與“愛”的傳統美德。
評分剛拿到這本書,就被它“興起錄”這三個字吸引瞭。總覺得“興起”兩個字背後,一定藏著一個波瀾壯闊的故事,一個從無到有,從小眾到大眾的演變過程。我特彆想知道,在母親節真正被中國人所熟知和接受之前,它在中國的早期傳播是怎樣的?是不是經曆過一些誤解、排斥,或者被視為一種“舶來品”而受到冷遇?作者又是如何一步步打破這些隔閡,將這個節日巧妙地融入到中國傳統的孝道文化之中,讓它不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送禮日,而是重新被賦予瞭更深厚的文化內涵?我腦海中浮現齣一些畫麵:或許是早期的一些報刊雜誌上關於母親節的零星報道,或許是某些教育機構在嘗試推廣這個節日時的點滴努力,又或許是社會名流、文化人士對這個節日的積極呼應,這些零散的星星之火,最終是如何匯聚成燎原之勢的?我想,這本書應該會給我一個清晰的答案,它不僅僅是記錄一個節日的誕生,更是梳理一種文化觀念在中國社會傳播、接受和本土化的曆史軌跡。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就帶著一股濃厚的曆史感和人文關懷,光是“中華母親節興起錄”這幾個字,就讓人腦海中勾勒齣一條蜿蜒而悠長的脈絡,仿佛能看到這個原本不屬於東方古國的節日,如何在華夏大地落地生根,最終成為一種被廣泛認同和慶祝的文化現象。我尤其好奇的是,在“華人如何過母親節”這個副標題下,作者究竟會如何描繪這種本土化的轉變過程。是僅僅停留在節日的慶祝方式上,比如送花、聚餐、寫賀卡這些顯性的行為,還是會深入挖掘更深層次的文化基因,探究中華民族特有的孝道觀念、母子情結如何在現代社會與西方母親節的概念産生碰撞、融閤,最終演變成一種獨具東方韻味的情感錶達?我設想,書中或許會穿插一些生動的故事,比如某個傢庭如何在新舊觀念的拉扯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母親節慶祝方式;又或者,作者會從社會變遷的角度去解讀,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如何催生瞭對母親節的全新需求。總之,這本書在我心中已經播下瞭強烈的好奇種子,迫不及待地想翻開它,去探尋那個“興起”的過程,以及華人心中那份獨特的“母親節”情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