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母亲节兴起录:华人如何过母亲节

中华母亲节兴起录:华人如何过母亲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汉秋 著
图书标签:
  • 母亲节
  • 华人母亲节
  • 节日文化
  • 文化史
  • 社会文化
  • 家庭关系
  • 节日习俗
  • 华人社区
  • 历史文化
  • 节日变迁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巧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ISBN:9787540235116
商品编码:2990641260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华母亲节兴起录:华人如何过母亲节

定价:38.00元

作者:李汉秋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4-01

ISBN:9787540235116

字数:

页码:34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华母亲节兴起录:华人如何过母亲节》作者李汉秋认为将孟子诞辰,即孟母生孟子,从而成为母亲的日子设立为中华母亲节,有助于确立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弘扬传统美德,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书中详细记录了中华母亲节的发展历程,介绍了部分团体和学校的先进经验作为示范,希望借此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

目录


序言:锲而不舍代代相传务成民俗
编 中华母亲节的由来和发展
中华母亲节从东方地平线喷薄欲出(2004年至2006年)
附:新华社报道二则
全国政协委员李汉秋建议将孟子诞辰日定为中亲节
“母亲节促进会”成立倡议创设“中华母亲节”
中华母亲节如旭日初升(2007年)
附:2007年李汉秋等60位全国政协委员提案的页
中华母亲节如目冉冉升起(2008年至2013年)
附:2008年67位全国政协委员“设立中华母亲节”联名提案的页
2009年68位全国政协委员“设立中华母亲节”联名提案的页
传统节日仍需努力
全国政协委员联名吁请设置中华母亲节
山西省晋中市中华母亲节推动大会(2012年)
八十位部长、将军、院士、学者倡议“文化自觉母节自立”
附:80位名人的
农工党中央关于设立中华母亲节的建议
北京地坛大会:两岸代表呼吁设中华母亲节(2013年)
附:中华儿女共建中华母亲节倡议书
从山东凫村到山西仉村

第二编 为何需设中华母亲节
弘孝培爱的中华母亲节
创设中华母亲节任重道远
各亲节概览
在山西晋中“中华母亲节”推动大会上的讲话
在北京中华母亲节论坛上的讲话
“我的生日,就是我的母亲节”
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呼吁设立中华母亲节
驻烟台全国代表呼吁设置“中华母亲节”
驻新疆全国代表建议设立中华父亲节、母亲节
过中国人自己的母亲节
好母亲是孩子的天堂
弘扬民族精神,并非狭隘民族主义
“我们不能丧失文化主体性”
——专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华母亲节”促进会会长李汉秋
全国妇联关于建立中华母亲节的答复及有关专家的回应

第三编 中华母亲文化暨孟母的历史地位
为何以孟母为主要形象代表
《中华贤母园》序
中华古代三十六贤母
中华多良母孟母为翘楚
“孟母断机处”及“三迁故址”
“孟母”仉氏是“并州”太谷人
汉唐文明与“孟母”崇祀
弘扬黄河母亲文化
开展中华母亲文化月动议

第四编 母亲教育实践
中华文明传承的方式
弘扬母教文化争做当代孟母
——邹城市妇联致全市母亲的倡议书
烟台开展母亲教育十周年简况
母亲教育在烟台兴起
河北省母亲文化促进会实施“关爱母亲行动计划方案”
山西省母亲文化研究会工作概述
传统文化与母亲教育
王梅军和她的爱心妈妈工作室
推动地球的手是摇摇篮的手
徐州孟庆荣呕心沥血倡导中华母亲节
附:赞孟母三迁
给留守儿童父母的一封信
大墙里的中华母亲节
在母亲节如何宣讲孝

第五编 社会组织大型活动经验
首届中华母亲节在孟子故里邹城隆重举行
孟子故里(邹城)2009年中华母亲文化节开幕
首届中华母亲节在曲阜凫村隆重举行
山东烟台开展中华母亲节活动
河南省新乡市卫滨区连续举行“中华母亲节”庆典仪式
河北石家庄举行中华母亲节的体会和想法
农工党河北省委、石家庄市委“关爱母亲健康”义诊活动实录
山西太原第三届中华母亲节主题文艺会演
莱西“小手拉大手,同做孝亲人”感恩母亲大行动方案
乳山2009母爱文化节新闻发布会在京隆重举行
西平“中华母亲节”研讨会会议纪要(2013)
2013·北京“中华母亲节”推进会
中华母爱论坛策划方案(北京·2013)
中华母亲节高层论坛报道和发言选录
附:论坛发言选录
全国妇联副主席、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张世平讲话
中国伦理学会会长陈瑛讲话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会长李宝库讲话
香港孔教学院汤恩佳院长讲话
中华母亲促进会副会长王殿卿讲话
中华母亲节促进会顾问骆承烈讲话
中华母亲节促进会会长李汉秋讲话
常州市举办中华母亲节推进大会
吉林市庆祝中华母亲节
农工党青海省委2012年中华母亲节健康义诊活动安排
农工党沈阳市委庆中华母亲节健康服务活动

第六编 校园主题活动经验
致全国班主任和语文老师的公开信
积极参加创设中华母亲节活动
——烟台六所高校大学生母教义工向全国大学生发出倡议
北京通州区教委帮助新一代过好中华母亲节
北京宋庄镇中心小学“中华母亲节”教育活动的实践与探索
宣扬母爱彰显母爱颂扬母爱
——石家庄市中小学生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基地“中华母亲节”活动总结
柳州市雅儒路小学在孝亲感恩中礼仪人生
马来西亚读经班举办孟母节
沈阳市〇七中学“感恩中华母亲节”征文选登

附录 相关文件
中华母亲节促进会届理事会组成人员暨联系人士名单
中华母亲节促进会第二届理事会主要人员
附:中国民协关于母促会主要负责人的批复
中华母亲节促进会章程(2009年1月修订)
重阳节叠加中华父亲节
——三十多国有自己的父亲节
中华父亲节促进会届理事会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母亲的赞歌:全球母亲节的多元叙事》 一、 序章:时光里的感恩之花 母亲,这个词语承载了世间最深沉的情感,是孕育生命、滋养灵魂的根基。在这个忙碌而又快节奏的时代,我们似乎常常忽略了给予我们生命、倾注无限关爱的母亲。而母亲节,作为一份源自心灵的仪式,在全球范围内悄然兴起,它不仅是一种节日的庆祝,更是一种对母爱的深刻致敬,一种对生命源头的回溯与感恩。 本书《母亲的赞歌:全球母亲节的多元叙事》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文化背景下的母亲节起源或演变,而是旨在以一种更为宏观的视角,审视母亲节作为一项全球性节日,其在全球各地如何被理解、被实践,以及由此衍生出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我们将一同踏上一段跨越地域、跨越文化的旅程,去探索不同民族、不同社群如何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在这一天向母亲表达最真挚的敬意与祝福。 二、 第一章:节日初萌——从零星火种到燎原之势 母亲节并非凭空出现,它的诞生与发展,是一系列历史事件、社会思潮与个体倡议共同作用的结果。本章将回顾母亲节的早期萌芽,探究其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轨迹。我们将追溯那些为母亲节的设立而奔走呼吁的先驱者,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们对于“母亲”这一角色意义的深刻理解。 西方的先声: 许多人会将母亲节的现代雏形与美国安娜·贾维斯(Anna Jarvis)的倡议联系起来。然而,在此之前,英国便已有“母亲星期日”的传统。本章将详细梳理这些早期的节日形态,分析它们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的角色。我们将深入探讨安娜·贾维斯女士发起母亲节运动的动机,她如何将个人的悲痛转化为一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社会运动,以及她在推动母亲节成为法定假日过程中所付出的不懈努力。 传播的脉络: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母亲节的概念也逐渐跨越国界。本章将描绘母亲节从西方走向世界各地的传播路径,分析其在全球范围内被接受和本土化的过程。我们将关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如何影响母亲节的接受程度,以及它如何在新的土壤中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三、 第二章:节日的本土化——当“母亲”遇上“文化”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观念。当母亲节这一外来的节日传入,它便不可避免地会与本土文化发生碰撞、融合,从而呈现出丰富多样的面貌。本章将深入探讨母亲节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本土化现象。 色彩与符号: 在某些文化中,母亲节的庆祝会与当地的传统色彩、花卉或特定习俗紧密结合。例如,康乃馨在美国成为母亲节的代表花卉,那么在其他国家,是否也有类似的具有象征意义的花朵或物品?本章将通过具体的案例,展示不同文化如何为母亲节赋予独特的视觉符号和情感载体。 仪式与表达: 不同的文化对于“孝道”、“感恩”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不尽相同。本章将对比分析不同国家和民族在母亲节当天所进行的仪式和活动。这可能包括家庭聚餐、制作礼物、写信表达情感,甚至是在公共场合举行的纪念活动。我们将揭示这些多元的表达方式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观。 节日的意义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母亲节的意义本身也可能发生演变。它可能从最初对母亲个人的赞颂,扩展到对所有女性关怀、奉献精神的认可,甚至与更广泛的社会议题相结合。本章将探讨这种意义的演变过程,以及它如何反映社会变迁和价值观念的更新。 四、 第三章:礼物的选择——物质与情感的交织 母亲节的庆祝离不开“礼物”这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母亲节的礼物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物质交换,它更多地承载着子女对母亲的爱意、关心和感恩。本章将聚焦母亲节礼物的多元化选择,以及这些选择背后所折射出的文化差异与情感表达。 从实用到情感: 早期,母亲节礼物可能更多地倾向于实用的物品。但随着经济发展和消费观念的转变,礼物的主题逐渐转向了能够表达情感、传递心意的方向。本章将梳理礼物选择的演变趋势,从传统的家务用品到现代的定制化礼品、体验式消费,探究礼物的意义如何深化。 个性化的定制: 如今,“送什么礼物”已经成为一个需要精心思考的问题。子女们越来越注重礼物的独特性和个性化,希望能够送出真正符合母亲心意、能够触动她们内心深处的礼物。本章将介绍一些极具创意和个性化的母亲节礼物,例如手工制作的纪念册、根据母亲喜好量身定制的旅行计划,或是象征着特殊回忆的物品。 情感的表达: 礼物固然重要,但真正打动母亲的,往往是礼物背后所蕴含的情感。一句真挚的祝福、一次贴心的陪伴,甚至是一顿亲手烹制的晚餐,都可能成为比昂贵礼物更珍贵的表达。本章将强调情感在礼物选择中的核心地位,并分享一些能够有效传递母爱的“无形礼物”。 五、 第四章:节日的反思——在感恩之外 母亲节的设立,旨在歌颂母爱,然而,一个节日的影响力也必然会触及更广泛的社会议题。本章将站在更宏观的视角,对母亲节的社会意义进行反思。 母爱的多元化: 在现代社会,家庭结构日益多元化,“母亲”的角色也变得更加丰富。单亲家庭、养父母、继父母……当母亲节到来之际,我们应该如何包容和尊重这些多元的家庭形态,并让所有的“母亲”都能感受到节日的温暖?本章将探讨如何让母亲节的庆祝更加包容和多元。 性别角色与社会期待: 母亲节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社会对于女性在家庭中角色的期待。这是否会加剧性别刻板印象,或者给女性带来不必要的压力?本章将审视母亲节在性别平权议题上的潜在影响,并思考如何在赞颂母爱的同时,避免固化传统的性别角色。 消费主义的挑战: 随着母亲节商业化程度的加深,它也面临着被过度消费主义裹挟的风险。节日可能演变成一场商家促销的盛宴,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感恩。本章将探讨如何抵制过度商业化,让母亲节回归其纯粹的精神内涵。 六、 终章:永恒的赞歌——爱与传承 母亲节,不仅仅是一个短暂的节日,它所代表的母爱,是贯穿生命始终的情感纽带。本章将总结全书的观点,并升华母亲节的意义。 从感恩到传承: 母亲节的意义,不应止于一天的庆祝,更应是对母爱的传承与发扬。我们将探讨如何将母亲身上的优良品质、她所给予的关怀与教诲,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我们成长的一部分。 超越节日的爱: 真正的感恩,并非只在母亲节这天。它体现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体现在我们与母亲的每一次互动中。本章将鼓励读者将这份爱与感恩,延伸至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母爱之光,永远闪耀。 母亲节的未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母亲节的庆祝方式和意义也会继续演变。本章将对母亲节的未来发展进行一些展望,并期待它能够继续成为连接家庭、传递情感、歌颂伟大的母爱的永恒平台。 《母亲的赞歌:全球母亲节的多元叙事》是一次关于爱、关于文化、关于传承的探索。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母亲节的丰富内涵,更深刻地体会母爱的伟大,并在每个平凡的日子里,都能为心中那位伟大的母亲,献上最真挚的赞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就带着一股浓厚的历史感和人文关怀,光是“中华母亲节兴起录”这几个字,就让人脑海中勾勒出一条蜿蜒而悠长的脉络,仿佛能看到这个原本不属于东方古国的节日,如何在华夏大地落地生根,最终成为一种被广泛认同和庆祝的文化现象。我尤其好奇的是,在“华人如何过母亲节”这个副标题下,作者究竟会如何描绘这种本土化的转变过程。是仅仅停留在节日的庆祝方式上,比如送花、聚餐、写贺卡这些显性的行为,还是会深入挖掘更深层次的文化基因,探究中华民族特有的孝道观念、母子情结如何在现代社会与西方母亲节的概念产生碰撞、融合,最终演变成一种独具东方韵味的情感表达?我设想,书中或许会穿插一些生动的故事,比如某个家庭如何在新旧观念的拉扯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母亲节庆祝方式;又或者,作者会从社会变迁的角度去解读,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如何催生了对母亲节的全新需求。总之,这本书在我心中已经播下了强烈的好奇种子,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去探寻那个“兴起”的过程,以及华人心中那份独特的“母亲节”情怀。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中华母亲节兴起录:华人如何过母亲节》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尤其对“兴起录”这三个字感到好奇。这暗示着,母亲节在中国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被认知到被接受,再到被本土化的过程。我想,作者一定花费了大量笔墨去梳理这个过程,包括早期的传播者是谁?他们是如何将这个节日引入中国的?在传播过程中又遇到了哪些阻力?是如何克服的?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揭示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比如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或者是社会思潮在其中起到的推动作用。而“华人如何过母亲节”这个副标题,则让我看到了更具象化的内容。我猜想,书中会探讨中国人在庆祝母亲节时,是如何融合传统孝道文化与现代庆祝方式的。是不是有一些独具东方特色的庆祝方式,比如给母亲写一封充满古典韵味的信,或者是一次全家温馨的家庭聚会,而不仅仅是模仿西方送花、送礼物。这本书,在我看来,将是一次对中国文化传承与现代性融合的深刻解读,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我们自己文化中关于“母爱”和“感恩”的独特表达方式。

评分

坦白说,我一开始对“母亲节”这个概念并没有太深的共鸣,总觉得它是个西方的节日,跟咱们的传统节日有点距离感。但是,当我看到这本书的书名——《中华母亲节兴起录:华人如何过母亲节》时,我立刻就被勾起了兴趣。这说明,这个节日在中国已经不仅仅是被动接受,而是有了自己独特的“兴起”过程,并且华人也在摸索属于自己的过节方式。我很好奇,这种“兴起”究竟是如何发生的?是自上而下的推动,还是自下而上的自发?书中会不会分析一些具体的社会事件、政策法规,或者是媒体宣传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更让我感兴趣的是“华人如何过母亲节”这部分。我总觉得,中国人表达爱意和情感的方式,总是含蓄而深沉的,不像西方那样直接。那么,在庆祝母亲节的时候,这种含蓄的表达是否会以一种更内敛、更富有中国特色的方式呈现出来?比如,是为母亲做一顿家常饭,还是陪伴父母说说话,抑或是以一种更注重精神层面的方式来表达感恩?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关于一个节日的历史,更是关于中国人情感表达方式的一次深刻洞察。

评分

刚拿到这本书,就被它“兴起录”这三个字吸引了。总觉得“兴起”两个字背后,一定藏着一个波澜壮阔的故事,一个从无到有,从小众到大众的演变过程。我特别想知道,在母亲节真正被中国人所熟知和接受之前,它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是怎样的?是不是经历过一些误解、排斥,或者被视为一种“舶来品”而受到冷遇?作者又是如何一步步打破这些隔阂,将这个节日巧妙地融入到中国传统的孝道文化之中,让它不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送礼日,而是重新被赋予了更深厚的文化内涵?我脑海中浮现出一些画面:或许是早期的一些报刊杂志上关于母亲节的零星报道,或许是某些教育机构在尝试推广这个节日时的点滴努力,又或许是社会名流、文化人士对这个节日的积极呼应,这些零散的星星之火,最终是如何汇聚成燎原之势的?我想,这本书应该会给我一个清晰的答案,它不仅仅是记录一个节日的诞生,更是梳理一种文化观念在中国社会传播、接受和本土化的历史轨迹。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第一个浮现在脑海里的问题是:到底是什么契机,让一个原本属于西方的节日,在中国社会,尤其是在我们这样重视家庭传统的文化里,能够如此快速地发展起来?“兴起录”这个词,就暗示着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段探索、适应、融合的时期。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详细地描绘出这个“兴起”的 timeline,或许会从早期零星的引进,到大众媒体的广泛宣传,再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一步步揭示母亲节在中国落地生根的脉络。更让我好奇的是,在“华人如何过母亲节”这个切入点上,作者会如何展现不同地域、不同年龄层、不同社会阶层的华人,在过母亲节时所展现出的多样性?是不是有人坚持传统的感恩方式,有人则积极拥抱现代化的庆祝模式?这本书,在我看来,将不仅仅是一部节日史,更是一幅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生动画卷,它描绘的,是中国人在现代社会中,如何重新定义和实践“孝”与“爱”的传统美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