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现代训诂学导论
定价:30.00元
作者:黎千驹
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7-01
ISBN:9787562237402
字数:327000
页码:31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以“训诂学原理”、“训诂的方法与原则”和“训诂学的应用”为纲来建构全书的结构体系,深入阐释了训诂学的对象、内容、任务和性质;梳理了随文释义的注释、通释语义的训诂专著和文献训诂札记等三大训诂体式的源流,并重点评介了其中的部分训诂要籍;介绍了训诂的方式和术语;系统而深入地阐述了训诂方法的原理和训诂原则,从不同角度阐明了训诂学在当代的应用价值。本书的主要特色是:
一、基本理论的继承与创新。诸如在训诂学的对象、内容、任务和性质以及训诂学的界说等方面,本书在吸收前贤时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二、内容的继承与革新。在“训诂学的内容”方面,以往的训诂学著作大多仅限于“解释语言”,而本书新增了阐释义理、汉语词语形音义相结合的规律、古汉语词义之间的关系、词义的发展演变规律等内容。在训诂的体式方面,以往的训诂学著作大多限于“随文释义的注疏”和“通释语义的训诂专著”的介绍,而本书还对“文献训诂札记”给予了较大的关注。在“训诂学史”方面,以往的训诂学著作大多限于先秦至清代的训诂学史的介绍,而本书对训诂的三大体式即“随文释义的注释”、“通释语义的训诂专著”和“文献训诂札记”的产生和发展的源流(从先秦直至20世纪末)分别作了古今贯通的梳理,从而勾勒出了训诂学各个方面古今演变的轨迹。在“训诂方法”方面,除了对大多数训诂学著作中所涉及的“因形索义”和“因声求义”等训诂方法进行深入地阐释之外,本书还将传统的“因文求义”方法改造为“因语境求义”,并且对该训诂方法进行了深入地阐释;还提出并阐释了“因逻辑求义”的训诂方法。在“训诂原则”方面,不仅根据“因形索义”、“因声求义”、“因语境求义”和“因逻辑求义”等不同训诂方法的“个性:特征”而提出了与之相应的具有特殊性的训诂原则,并且还根据各种训诂方法的“共性特征”而提出了具有普遍性的训诂原则;在具有普遍性的训诂原则方面,除了对前人已经论及的“词义的时代性原则”和“词义的社会性原则”进行深入地阐释之外,本书还把“实事求是”作为训诂的原则并进行了深入地阐释。三、注重实践性和实用性。本书既注重结合训诂实践成果来阐释训诂学的基本原理和训诂方法与训诂原则,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又从“训诂学与古籍整理”、“训诂学与语文辞书编纂”、“训诂学与古文阅读和教学”、“训诂学与语言运用”等方面来阐释训诂学的应用价值,因此,既具有理论深度和某种程度的创新性,又具备实践上管用的特性。
本书内容翔实、论述精要、深入浅出,既是学术专著,又可作为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古典文献专业、历史学专业的《训诂学》教材,也可供训诂学爱好者阅读。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是一个对古代文献整理工作怀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市面上关于这个领域的书籍汗牛充栋,但大多要么过于晦涩,充斥着只有专业人士才能理解的术语,要么就是过于浅薄,蜻蜓点水般带过核心问题。然而,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一股清流。它的文字表达极为流畅自然,即使是探讨一些技术性很强的问题,比如异文的校勘原则、版本学的递嬗影响,作者也能用清晰易懂的比喻和贴切的例证来阐释。我尤其佩服作者在处理不同版本文本时的严谨态度,他不仅仅是罗列差异,更是在探究差异产生的动因,这背后牵涉到抄写习惯、地域文化乃至政治环境的变迁,展现出一种深厚的历史洞察力。读完第一部分,我对以往自己摸索着进行文献比对的那些笨拙方法有了全新的认识,感觉打开了一扇通往更科学、更有条理的治学之门。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是被这本书的装帧吸引的,但翻开之后才发现,其内容远超我的想象。它不像一本传统意义上的工具书那样枯燥乏味,反倒更像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学术侦探小说。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充满了冒险精神,他会大胆地提出一个假说,然后层层剥茧,引入各种旁证和勘误的证据链条,最终水落石出,令人拍案叫绝。特别是其中关于某些经典文献早期传本的辨伪过程,写得跌宕起伏,让人手不释卷。这种将严谨的学术精神与引人入胜的叙事技巧完美结合的能力,在当代学术著作中是十分难得的。它让我意识到,研究古典文献绝非是枯坐冷板凳的工作,而是一场与历史、与前人智慧的精彩对弈,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和发现的喜悦。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具有匠心。它并非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或文献门类进行铺陈,而是巧妙地将理论阐述与实践案例穿插进行。当你刚被一个复杂的概念弄得有些迷茫时,紧接着就会出现一个详尽的个案分析,用具体的文本去印证刚才学到的方法论,这种“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良性循环,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效率和理解的深度。我个人特别喜欢它关于“古今语境转换”的探讨,书中详尽分析了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词汇在古代语境下的微妙变化,这对于我们理解古代思想的精确性至关重要。阅读此书的过程,就像在进行一次高强度的脑力训练,每翻过一页,都能感受到自己对传统文本的敏感度和解析力的显著增强。
评分作为一名刚刚开始接触文献学的研究生,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引导我建立研究框架的入门教材。市面上很多教材要么侧重考据,轻视理论建构,要么理论太高,缺乏操作指南。这本书恰好弥补了这一空白。它不仅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它着重培养读者的“问题意识”——即如何从海量的文本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并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它。书中的一些章节专门讨论了现代信息技术在文献整理中的应用前景,这显示了作者紧跟时代脉搏的学术视野,而非固步自封于传统泥淖。全书行文大气磅礴,逻辑严密,观点独到,真正做到了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性的完美统一,对于志在学术道路上深耕的后学者而言,无疑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案头必备之书。
评分这本新近入手的新书,封面设计得非常别致,有一种古典与现代交织的美感,让我对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言部分所展现出的学术视野,他并没有将自己局限于某一特定领域的研究范畴,而是以一种宏观的、跨学科的视角来审视文献学的发展脉络。书中对古代文献流变过程的梳理非常细致入微,即便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版本差异,作者都能挖掘出其背后蕴含的深刻文化意义。读起来感觉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先生,漫步于浩瀚的中华典籍宝库之中,他不仅指引我们如何辨识真伪,更重要的是教会我们如何去“对话”古人,理解文字背后的时代心声。那种求真务实的态度贯穿始终,没有空泛的理论说教,全是扎实的考证和精妙的论述,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献精髓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入门和深化理解的阶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