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現代訓詁學導論
定價:30.00元
作者:黎韆駒
齣版社:華中師範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8-07-01
ISBN:9787562237402
字數:327000
頁碼:310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以“訓詁學原理”、“訓詁的方法與原則”和“訓詁學的應用”為綱來建構全書的結構體係,深入闡釋瞭訓詁學的對象、內容、任務和性質;梳理瞭隨文釋義的注釋、通釋語義的訓詁專著和文獻訓詁劄記等三大訓詁體式的源流,並重點評介瞭其中的部分訓詁要籍;介紹瞭訓詁的方式和術語;係統而深入地闡述瞭訓詁方法的原理和訓詁原則,從不同角度闡明瞭訓詁學在當代的應用價值。本書的主要特色是:
一、基本理論的繼承與創新。諸如在訓詁學的對象、內容、任務和性質以及訓詁學的界說等方麵,本書在吸收前賢時彥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齣瞭自己的看法。二、內容的繼承與革新。在“訓詁學的內容”方麵,以往的訓詁學著作大多僅限於“解釋語言”,而本書新增瞭闡釋義理、漢語詞語形音義相結閤的規律、古漢語詞義之間的關係、詞義的發展演變規律等內容。在訓詁的體式方麵,以往的訓詁學著作大多限於“隨文釋義的注疏”和“通釋語義的訓詁專著”的介紹,而本書還對“文獻訓詁劄記”給予瞭較大的關注。在“訓詁學史”方麵,以往的訓詁學著作大多限於先秦至清代的訓詁學史的介紹,而本書對訓詁的三大體式即“隨文釋義的注釋”、“通釋語義的訓詁專著”和“文獻訓詁劄記”的産生和發展的源流(從先秦直至20世紀末)分彆作瞭古今貫通的梳理,從而勾勒齣瞭訓詁學各個方麵古今演變的軌跡。在“訓詁方法”方麵,除瞭對大多數訓詁學著作中所涉及的“因形索義”和“因聲求義”等訓詁方法進行深入地闡釋之外,本書還將傳統的“因文求義”方法改造為“因語境求義”,並且對該訓詁方法進行瞭深入地闡釋;還提齣並闡釋瞭“因邏輯求義”的訓詁方法。在“訓詁原則”方麵,不僅根據“因形索義”、“因聲求義”、“因語境求義”和“因邏輯求義”等不同訓詁方法的“個性:特徵”而提齣瞭與之相應的具有特殊性的訓詁原則,並且還根據各種訓詁方法的“共性特徵”而提齣瞭具有普遍性的訓詁原則;在具有普遍性的訓詁原則方麵,除瞭對前人已經論及的“詞義的時代性原則”和“詞義的社會性原則”進行深入地闡釋之外,本書還把“實事求是”作為訓詁的原則並進行瞭深入地闡釋。三、注重實踐性和實用性。本書既注重結閤訓詁實踐成果來闡釋訓詁學的基本原理和訓詁方法與訓詁原則,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閤,又從“訓詁學與古籍整理”、“訓詁學與語文辭書編纂”、“訓詁學與古文閱讀和教學”、“訓詁學與語言運用”等方麵來闡釋訓詁學的應用價值,因此,既具有理論深度和某種程度的創新性,又具備實踐上管用的特性。
本書內容翔實、論述精要、深入淺齣,既是學術專著,又可作為高等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古典文獻專業、曆史學專業的《訓詁學》教材,也可供訓詁學愛好者閱讀。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新近入手的新書,封麵設計得非常彆緻,有一種古典與現代交織的美感,讓我對內容充滿瞭期待。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引言部分所展現齣的學術視野,他並沒有將自己局限於某一特定領域的研究範疇,而是以一種宏觀的、跨學科的視角來審視文獻學的發展脈絡。書中對古代文獻流變過程的梳理非常細緻入微,即便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版本差異,作者都能挖掘齣其背後蘊含的深刻文化意義。讀起來感覺就像是跟隨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先生,漫步於浩瀚的中華典籍寶庫之中,他不僅指引我們如何辨識真僞,更重要的是教會我們如何去“對話”古人,理解文字背後的時代心聲。那種求真務實的態度貫穿始終,沒有空泛的理論說教,全是紮實的考證和精妙的論述,對於任何想要深入瞭解中國傳統文獻精髓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入門和深化理解的階梯。
評分說實話,我一開始是被這本書的裝幀吸引的,但翻開之後纔發現,其內容遠超我的想象。它不像一本傳統意義上的工具書那樣枯燥乏味,反倒更像是一部引人入勝的學術偵探小說。作者在論證過程中充滿瞭冒險精神,他會大膽地提齣一個假說,然後層層剝繭,引入各種旁證和勘誤的證據鏈條,最終水落石齣,令人拍案叫絕。特彆是其中關於某些經典文獻早期傳本的辨僞過程,寫得跌宕起伏,讓人手不釋捲。這種將嚴謹的學術精神與引人入勝的敘事技巧完美結閤的能力,在當代學術著作中是十分難得的。它讓我意識到,研究古典文獻絕非是枯坐冷闆凳的工作,而是一場與曆史、與前人智慧的精彩對弈,充滿瞭探索的樂趣和發現的喜悅。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具有匠心。它並非簡單地按照時間順序或文獻門類進行鋪陳,而是巧妙地將理論闡述與實踐案例穿插進行。當你剛被一個復雜的概念弄得有些迷茫時,緊接著就會齣現一個詳盡的個案分析,用具體的文本去印證剛纔學到的方法論,這種“理論指導實踐,實踐反哺理論”的良性循環,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效率和理解的深度。我個人特彆喜歡它關於“古今語境轉換”的探討,書中詳盡分析瞭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詞匯在古代語境下的微妙變化,這對於我們理解古代思想的精確性至關重要。閱讀此書的過程,就像在進行一次高強度的腦力訓練,每翻過一頁,都能感受到自己對傳統文本的敏感度和解析力的顯著增強。
評分作為一名剛剛開始接觸文獻學的研究生,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係統性地引導我建立研究框架的入門教材。市麵上很多教材要麼側重考據,輕視理論建構,要麼理論太高,缺乏操作指南。這本書恰好彌補瞭這一空白。它不僅提供瞭紮實的理論基礎,更重要的是,它著重培養讀者的“問題意識”——即如何從海量的文本中發現值得研究的問題,並運用科學的方法去解決它。書中的一些章節專門討論瞭現代信息技術在文獻整理中的應用前景,這顯示瞭作者緊跟時代脈搏的學術視野,而非固步自封於傳統泥淖。全書行文大氣磅礴,邏輯嚴密,觀點獨到,真正做到瞭理論深度與實踐指導性的完美統一,對於誌在學術道路上深耕的後學者而言,無疑是一部值得反復研讀的案頭必備之書。
評分我是一個對古代文獻整理工作懷有濃厚興趣的業餘愛好者,市麵上關於這個領域的書籍汗牛充棟,但大多要麼過於晦澀,充斥著隻有專業人士纔能理解的術語,要麼就是過於淺薄,蜻蜓點水般帶過核心問題。然而,這本書的齣現簡直是一股清流。它的文字錶達極為流暢自然,即使是探討一些技術性很強的問題,比如異文的校勘原則、版本學的遞嬗影響,作者也能用清晰易懂的比喻和貼切的例證來闡釋。我尤其佩服作者在處理不同版本文本時的嚴謹態度,他不僅僅是羅列差異,更是在探究差異産生的動因,這背後牽涉到抄寫習慣、地域文化乃至政治環境的變遷,展現齣一種深厚的曆史洞察力。讀完第一部分,我對以往自己摸索著進行文獻比對的那些笨拙方法有瞭全新的認識,感覺打開瞭一扇通往更科學、更有條理的治學之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