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论语译注(大字本)
定价:38.0元
作者:杨伯峻注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5-03-01
ISBN:9787101107203
字数:14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 语言学家杨伯峻先生译注,译文明白晓畅,注释准确平实,被公认为当代*好的《论语》读本之一。 半个多世纪以来被海内外众多大学用作教材,或列为学习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参考读物。
2.本书为大字本,在原有简体字本基础上加大开本及字号,版式疏朗,并以双色突出译文及注释,层次清晰,便于查找,可有效减轻视力负担。各篇前配以清刊本《圣迹图》,使阅读过程更为赏心悦目。
3. 装帧精美,布纹纸封面手感上佳,适合收藏。
内容提要
《论语》20篇,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蕴涵着儒家为核心基本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经典。在古今诸家注疏中,尤以今人杨伯峻先生的译注兼具性与可读性,被公认为适合于当代读者的《论语》读本之一。
本书为简体大字本,加大开本及字号,版式疏朗,双色印刷,原文、译文及注释三部分层次清晰、重点突出,可以有效减轻视力负担,并使阅读过程赏心悦目。
繁体字本中《试论孔子》、《导言》、《论语词典》等,是杨伯峻先生的研究心得,欲深入学习、研究《论语》或古代汉语的读者,敬请参阅繁体字本《论语译注》。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很有心思,拿到手里就感觉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很好,散发着一种古典的雅致。尤其是这个“大字本”的特点,对于我这种平时阅读用眼强度比较大的成年人来说,简直是福音。字体清晰舒展,间距适中,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这一点对于深入钻研经典文本来说至关重要,让人能够更心无旁骛地沉浸在古人的智慧之中,不必为细小的文字而费神。从排版布局来看,译注部分与原文的对应关系处理得非常巧妙,既保证了原文的完整性,又使得译注的参考价值最大化,体现了编者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敬畏之心。可以说,单从作为一本实体书的物质载体来看,它已经超越了一般的阅读工具,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文化艺术品,让人忍不住想要反复摩挲和把玩。这种对阅读体验的重视,为接下来的研读奠定了非常舒适且尊重的基调。
评分我对市面上各种版本的解读和注释一直抱持着审慎的态度,因为很多时候,过度解读反而会稀释原著的精髓。然而,这本译注的处理方式,恰到好处地把握住了分寸感。它的译文力求贴合原文的语境和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没有过多地加入现代价值观的投射,保持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而注释部分,则像一位博学而谦逊的老师,在关键的词汇、典故和历史人物出场时,提供精准且不拖沓的背景信息,仿佛在你阅读时轻声耳语,为你扫清理解上的障碍,但绝不喧宾夺主。这种克制而精准的“注”与“译”,极大地提高了阅读的效率和深度,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接受信息,而是在与孔子的思想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有质量的对话,每一次停下来查阅注释,都是一次知识的有效补充和确认。
评分这本书的精妙之处,还体现在它对于“体例”的构建上,这种结构上的安排,体现了编者对儒家思想体系的整体把握。它不仅仅是将原文简单地排列出来,而是通过合理的篇章划分和逻辑梳理,使得原本看似零散的语录,也能展现出其内在的系统性和递进关系。对于初学者而言,这种清晰的脉络感至关重要,它避免了初读时那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困惑;而对于有一定基础的读者来说,它也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和梳理知识框架的绝佳机会。特别是对于那些涉及到君子修养、仁爱推行等核心概念的段落,译注之间的衔接和对比处理得非常流畅,让人能够清晰地追踪到某一个核心思想是如何在不同的语境下被反复强调和深化的,整体阅读下来,逻辑链条非常完整,令人信服。
评分从阅读的实际感受来说,这本书的“温度”很高。它不像有些学术著作那样高高在上,拒人千里之外,而是带着一种温和的引导性。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很容易被带入到情境之中去思考原文所提倡的生活方式和处世哲学。这种感染力,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译文的文学性——它既忠于原文的含义,又在遣词造句上展现出优美的中文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有一种古朴的美感。这让我意识到,研读经典不应该是枯燥的任务,而应该是一种精神上的滋养和审美体验。这本书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让我在学习古代智慧的同时,也享受了一次高质量的中文文学阅读,这是很多注重“实证”而忽略了“文采”的注释本所不具备的优势。
评分再者,这本书在细节处理上体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我特别留意了那些涉及古代礼仪和官制的内容,这些往往是现代读者最容易产生理解偏差的部分。这本译注在处理这些复杂且具有时代局限性的内容时,没有采取简单地“现代化改造”或者“一笔带过”的做法,而是采用了审慎的、注释性的说明,既解释了当时的实际操作,又点明了其背后的伦理基础。这种严谨的态度,保证了我们对古代思想的理解不会失真,不会被后世的眼光扭曲。它像是一座桥梁,稳固地连接了彼时的世界与此时的我们,让我能够带着对古代语境的充分理解,去吸收那些历经千年依然闪耀的普世价值,从而避免了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不必要的认知冲突和代沟感,使得学习过程既充实又安全可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