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北大国学课
定价:49.00元
作者:博文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547242018
字数:
页码:250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北京大学是一所屹立百年的高等学府,自1898年京师大学堂创建以来,她见证了中国近百年风云变幻的历史。北大的国学课质量之高在中国首屈一指,早期的北大涌现出的杰出人物有蔡元培、胡适等一大批国学大师,这些人是北大的先驱,也是北大精神的奠基者。
但是,如果大师们的智慧闪光仅仅局限于北大讲堂,对于社会将是一件憾事。因此,《北大国学课》精选了章太炎、吕思勉、刘师培等学者的作品或演讲录,让你可以随时随地聆听大师的谆谆教诲。入选的这些学者或者曾在北大任教,或者是老北大精神的传承者,或者其著作对北大的学术研究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国学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们学识渊博却不为学识所累,拥有突出的理念和的思想;他们淡泊名利,保持着自己独立的人格和道德操守;他们秉天地之气而来,将智慧播撒于人间。他们的经典著作,不仅在文化学术界享有盛誉,也在广大读者中间有着较高的知名度。
虽然,不是每一个充满梦想的人都能有幸到北大聆听大师们充满智慧的教诲,但是却可以通过《北大国学课》感受到他们的知识和智慧、博大的胸襟和人格的魅力,品味到北大浓郁的人文气息,学会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人生,在未来的人生旅途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北大国学课》:
节 概论
我在东京曾讲演过一次国学,在北京也讲演过一次,今天是第三次了。国学很不容易讲,有的也实在不能讲,必须自己用心去读去看。如历史,本是不能讲的,古人已说“一部十七史从何处说起”,现在更有二十四史,不止十七史了。即《通鉴》等书似乎稍简要一点,但还是不能讲。如果只像说大书那般铺排些事实,或讲些事实夹些论断,也没甚意义。所以这些书都靠自己用心去看,我讲国学,只能指示些门径和矫正些近人易犯的毛病。今天先把“国学概论”分做两部研究:
甲国学之本体
一、经史非神话
二、经典诸子非宗教
三、历史非小说传奇
乙治国学之方法
一、辨书籍的真伪
二、通小学
三、明地理
四、知古今人情的变迁
五、辨文学应用
甲国学之本体
一、经史非神话
在古代书籍中,原有些记载是神话,若《山海经》《淮南子》中所载,我们看了,觉得是怪诞极了。但此类神话,在王充《论衡》里已有不少被他看破,没有存在的余地了。而且正经正史中本没有那些话,如盘古开天辟地、天皇、地皇、人皇等,正史都不载。又如“女娲炼石补天”“后羿射日”那种神话,正史里也都没有。经史所载,虽在极小部分中还含神秘的意味,大体并没神奇怪离的论调,并且,这极小部分的神秘记载,也许使我们得有理的解释。
《诗经》记后稷的诞生,颇似可怪。因据《尔雅》所释“履帝武敏”,说是他的母亲,足蹈了上帝的拇指得孕的。但经毛公注释,训帝为皇帝,就等于平常的事实了。
《史记·高帝本纪》说高祖之父太公,雷雨中至大泽,见神龙附高祖母之身,遂生高祖。这不知是太公捏造这话来,还是高祖自造。即使太公真正看见如此,我想其中也可假托。记得湖北曾有一件奸杀案:“一个奸夫和奸妇密议,得一巧法,在雷雨当中,奸夫装成雷公怪形,从屋脊而下,活活地把本夫打杀。”高祖的事,也许是如此。他母亲和人私通,奸夫饰做龙怪的样儿,太公自然不敢进去了。
从前有人常疑古代圣帝贤王都属假托,即如《尧典》所说“钦明文思安安,克明俊德……”等等的话,有人很怀疑,以为那个时候的社会,哪得有像这样的完人。我想,古代史家叙太古的事,不能详叙事实,往往只用几句极混统的话做“考语”,这种考语原容易言过其实。譬如今人做行述,遇着没有事迹可记的人,每只用几句极好的考语。《尧典》中所载,也不过是一种“考语”,事实虽不全如此,也未必全不如此。一
《禹贡》记大禹治水,八年告成。日本有一博士,他说:“后世凿小小的运河,尚须数十年或数百年才告成功,他治这么大的水,哪得如此快?”因此,也疑禹贡只是一种奇迹。我却以为大禹治水,他不过督其成,白有各部分工去做;如果要亲身去,就游历一周也不能,何况凿成!在那时人民同受水患,都有切身的苦痛,免不得合力去做,所以“经之营之,不日成之”了。《禹贡》记各地土地腴瘠情形,也不过依报告录出,并不必由大禹亲自调查的。
太史公作《五帝本纪》,择其言尤雅驯者,可见他述的确实。我们再翻看经史中,却也没载盘古、三皇的事,所以经史并非神话。
其他经史以外的书,若《竹书纪年》《穆天子传》,确有可疑者在。但《竹书纪年》今存者为明代伪托本,可存而不论,《穆天子传》也不在正经正史之例,不能以此混彼。后世人往往以古书稍有疑点,遂全目以为伪,这是错了!
二、经典诸子非宗教
经典诸子中有说及道德的,有说及哲学的,却没曾说及宗教。近代人因为佛经及耶教的《》都是宗教,就把国学里的“经”,也混为一解,实是大误。“佛经”“”的那个“经”字,是后人翻译时随意引用,并不和“经”字原意相符。经字原意只是一经一纬的经,即是一根线,所谓经书只是一种线装书罢了。明代有线装书的名目,即别于那种一页一页散着的八股文墨卷,因为墨卷没有保存的价值,别的就称作线装书了。古代记事书于简。不及百名者书于方,事多一简不能尽,遂连数简以记之。这连各简的线,就是“经”。可见“经”不过是当代记述较多而常要翻阅的几部书罢了。非但没含宗教的意味,就是汉时训“经,,为“常道”,也非本意。后世疑经是经天纬地之经,其实只言经而不言天,便已不是经天的意义了。
中国自古即薄于宗教思想,此因中国人都重视政治。周时诸学者已好谈政治,差不多在任何书上都见他们政治的主张。这也是环境的关系:中国土地辽广,统治的方法,急待研究,比不得欧西地小国多,没感着困难。印度土地也大,但内部分许多小邦,所以他们的宗教易于发达。中国人多以全力着眼政治,所以对宗教很冷淡。
很反对宗教,他说:“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孔子对于宗教,也反对。他虽于祭祀等事很注意,但我们味“祭神如神在”的“如”字的意思,他已明白告诉我们是没有神的。《礼记》一书很考究祭祀,这书却又出自汉代,未必是可靠。
……
序言
这部号称“揭秘古代智慧”的文集,我本是满怀期待地翻开的,毕竟“国学”二字自带一种厚重的光环。然而,初读之下,却有种雾里看花、水中捞月的失落感。作者似乎将太多精力放在了对典籍进行引经据典的罗列上,使得行文显得有些晦涩难懂。比如,在探讨某一古代哲学流派的核心观点时,他引用了不下十位先贤的语录,每句都像是从故纸堆里直接搬出来的,缺乏现代语境的阐释和必要的白话疏导。这对于我们这些并非科班出身,只是想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的普通读者来说,简直是一场灾难。我花了大力气去理解那些拗口的古文注释,却发现理解了字面意思之后,对于其在历史长河中的实际影响和现代价值的领悟依然模糊不清。全书的结构也显得有些松散,章节之间的跳跃性很大,仿佛是不同时期的笔记随意堆砌而成,缺乏一条清晰、连贯的叙事主线来牵引读者的思绪。读完一部分,合上书本,脑海里留下的更多是零散的知识点,而非一个系统性的认知框架。
评分如果说一本优秀的“国学”书籍应当具备引人入胜的魅力,那么这部作品的笔触就显得过于平直、缺乏跌宕起伏的情感共鸣。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是毋庸置疑的,但那种笔端流露出的,更多是学者对文本的敬畏,而非对思想的激情。比如,当他介绍到一些关于人生哲理的深刻见解时,他总是用一种近乎平铺直叙的方式带过,仿佛生怕自己的解读会玷污了原文的纯粹性。这使得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需要高度集中精神去“解码”的过程,而不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心灵对话。我更喜欢那些能够用鲜活的语言,将古人的智慧“翻译”成能够触摸到我们现代情感的文字的作品。这本书更像是给已经深谙此道的人士准备的参考手册,对于初入此境的探索者而言,它筑起了一道难以逾越的专业壁垒,让人望而却步,难以深入。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在我看来,更像是一场对文献注释的精细辨析,而不是一场思想的探险。其中对于一些古代词汇的来源考证,确实做得非常细致,引用的出处也相当可靠,看得出作者在学术上的严谨态度是毋庸置疑的。然而,这种过于聚焦于“是什么”和“从哪里来”的叙事方式,却牺牲了“为什么重要”和“对我有何启发”的探讨。翻阅全书,我发现很多段落都在解释一个概念在不同朝代的不同诠释,这种知识的堆砌虽然丰富,却让读者在信息洪流中感到疲惫。我期待的国学,应当是能提供一种看待世界的独特滤镜,让人在面对日常琐事时,能多一份从容和远见。很遗憾,这本书更像是在搭建一个精美的博物馆模型,让你欣赏其构造的复杂,却不提供一把钥匙,让你走进它的精神殿堂去亲身体验。
评分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听朋友推荐这本书的,他们说这本书对理解中国人的处世哲学有很大帮助。抱着这样的期望翻开它,我立刻被书中那种略显陈旧的论述方式所劝退。作者似乎非常执着于用一种古典的、高度抽象的语言体系来构建他的理论大厦。举个例子,书中对“君子”的论述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但其标准和标准间的权衡,完全是基于某种特定历史阶段的士人标准来衡量的。在快速迭代、价值多元的当代社会,这些标准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被有效地对接到我们的行为模式上,书里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桥梁。我需要的是如何运用这些古老的智慧来解决现代生活中的困境,比如职场中的人际冲突、信息爆炸中的自我定位,但这本书似乎将我们完全放置在了古代的语境中,进行了一场单向度的知识灌输。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匆匆走过古代书房的游客,看到了陈列的珍宝,却没能带走任何可以点亮今日生活的火种。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颇具匠心,那种墨香扑鼻的纸张和古朴的字体选择,确实营造出一种沉浸式的阅读氛围。但正如华丽的包装下有时是平庸的内里,这本书的内容呈现,给我的感受也是一种“有余而不足”的典型体现。它似乎过于强调“宏大叙事”,试图在一本书里囊括整个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这种“贪多嚼不烂”的策略,直接导致了对许多重要概念的肤浅触及。譬如谈及“天人合一”的境界,作者只是轻描淡写地将其定义为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随后便匆匆转向了对另一本经书的解读。我期待的,是那种能够穿透历史尘埃,直抵人心深处的洞察,是能让我感到“原来如此”的顿悟时刻。可这本书里,更多的是一种“我知道了”的平静,缺乏那种能让人脊背发凉、为古人智慧所震撼的激动。它更像是一本高质量的工具书的摘录汇编,而非一部能够激发思考的哲学探讨之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