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杨炯集笺注(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 典藏本)(共4册)
定价:248.00元
售价:186.0元,便宜62.0元,折扣75
作者: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
ISBN:978710111603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说实话,我买这套书之前,对杨炯的了解仅限于“初唐四杰”的名号,感觉他的作品光芒大多被王勃和杨炯给盖过去了。但阅读这套《集笺注》后,我的看法彻底改变了。这不仅仅是一套文集,更像是一次对“被遗忘的才华”的重新发掘。特别是那些骈文部分,初看可能会觉得辞藻华丽,略显堆砌,但结合笺注里对当时“骈文盛行”这一文风背景的解释,我开始理解了这种风格的时代意义。笺注者对那些精妙的对仗、用典的来源追踪得非常到位,让我看到了杨炯在结构布局上的匠心。而且,这套书在排版上做得非常人性化,正文、注文的字体区分清晰,不会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疲劳感。四册的篇幅虽然看着有些厚重,但内容安排合理,使得阅读体验非常流畅。它成功地将杨炯从一个“陪衬”的角色,提升到了一个具有独立审美价值和史学价值的高度。这套书不仅是给专家看的,更是给所有愿意花时间去细品初唐文学肌理的普通读者准备的。
评分我是一个比较注重阅读体验的读者,对书籍的细节处理非常敏感。这套《杨炯集笺注(典藏本)》在细节上体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首先,装帧虽然典雅,但并不僵硬,便于在书桌或甚至旅途中摊开阅读。其次,注释的安排堪称艺术。它没有采用脚注那种打断阅读节奏的方式,而是巧妙地将繁复的考证和解释放在了页边或册末,确保了主体阅读的连贯性。最让我欣赏的是,它对诗文中的音韵变化和用典的演变过程也进行了简要的说明。比如,在解释某一特定词语在初唐和盛唐之间的微妙语义差异时,笺注提供了清晰的对比。这对于我们理解唐诗的语言演变轨迹至关重要。很多旧版的文集在这一点上常常含糊带过,但这部典藏本却展现了扎实的语言学功底。每次翻阅,都感觉像是有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在旁边,随时准备解答我阅读中产生的每一个“为什么”,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是其他简略版本无法提供的。
评分这本《杨炯集笺注(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 典藏本)》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作为一名古典文学爱好者,我一直对唐代文人的作品抱有浓厚的兴趣,而杨炯作为初唐四杰之一,其诗文自然是绕不开的重要存在。这本书的装帧典雅,纸张质地也相当不错,翻阅起来手感极佳,光是捧在手里就有一种庄重感。重点是笺注的详尽程度,令人惊叹。编者显然是下了大功夫的,对于一些生僻的典故、用词,甚至是诗句背后的时代背景,都有着深入浅出的注解,不像有些版本,注释过于简略,让人读完后依然感觉云里雾里。尤其是对于杨炯一些流传不广或体裁较为特殊的篇章,注释更是细致入微,既保留了原文的古朴之美,又极大地降低了现代读者的理解门槛。这对于希望深入研究初唐文学风貌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资料。我个人特别欣赏其中对于诗歌艺术手法的分析,比如如何处理格律与内容的平衡,如何在初唐时期对前代文风进行继承与革新,这些见解非常深刻,让人在阅读诗文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创新。能够以“典藏本”的形式出版,足见其价值和出版方的用心,值得珍藏。
评分我最近沉迷于一些古代文人的“幕后故事”,就是他们那些与政治、社交相关的书信和序跋。这套书的价值,对我来说,很大一部分体现在了那些不那么“主流”的作品上。杨炯的那些应制、酬唱之作,虽然在文学史地位上或许不如那些流传千古的抒情诗,但却是研究当时社会风气、士人交往网络的一手材料。这套笺注本的好处在于,它不仅把这些文字整理得井井有条,更重要的是,它对其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变动进行了细致的考订。比如,在阅读某一篇序文时,我曾疑惑某位“中书舍人”的身份,翻到注释部分,立刻就清晰地勾勒出了此人在当时的职权范围和与杨炯的关系,这极大地丰富了我对唐代官场生态的认知。而且,相比于一些只关注诗歌韵律和辞藻的书籍,这套笺注本更像是一部微观的社会历史读本。它将文学创作置于具体的历史情境中考察,让人能更真切地感受到杨炯作为一名“在野”或“在朝”文人的复杂心境。对于想做深度学术研究,或者单纯对唐代社会文化感兴趣的读者,这种详尽的考据支撑是非常关键的。
评分我收藏了不少中国古典文学丛书,但真正能让我愿意反复翻阅,每次都有新发现的并不多。这套《杨炯集笺注》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它最大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个“可供对话”的文本。笺注者在处理一些存在争议的篇章或注释分歧时,并没有采取一锤定音的态度,而是往往会引用不同的观点,并给出自己的考量,这对于启发读者进行独立思考非常有帮助。例如,在某一特定的诗篇真伪存疑时,书中列举了正反双方的论据,让读者可以自己去权衡判断,而不是被动接受单一的结论。这种开放性的学术态度,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单纯的文献整理。它鼓励读者去探究、去质疑,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诵读。对于那些对古典文献学有兴趣的人来说,这套书提供的不仅仅是杨炯的作品,更是一套处理和研究古代文集的优秀范例。它让阅读变成了一场与古人、与今人治学者之间跨越时空的深度交流,这是我给予它高度评价的核心原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