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女人 爱 恋爱
定价:26.80元
售价:18.8元,便宜8.0元,折扣70
作者:郑絜心
出版社:朝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5-01
ISBN:9787505433786
字数:
页码:22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当真爱来敲门时,你是否能握住掌心的幸福?《女人·爱·恋爱》一书将教你创造幸福恋情的30种态度:我爱什么就尽量使它完美,这就是一种态度;其实,每个人都是程度不同的爱奴,如果你真心爱一个人,很难不当奴隶;真正的爱情来了,你根本不能去解释它到底是属于肉体的还是灵性的;很爱自己的男人,到后就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变成那种样子;在爱情面前,其实第三者和者、第二者一样,都是被爱掌控的、卑微的灵魂。
郑絜心,国立中兴大学法律系毕业,专业文字媒体工作者、社会观察家。
研究男女心理学多年,现为婚姻幸福女人,擅长以法律人的理性和创作人的感性,找出新时代两性相处的平衡点。以细腻、创意及魅力的文笔,诠释出现代人需要的智慧。所累积各类型创作已超过六十余部,作品亦广受中国大陆读者支持,并受邀於报章杂志及电视媒体发表见解,至机关团体发表演说。
1.女人何必如此“便秘”
2.结婚好的年龄?
3.爱情坟墓的问题
4.谁弄得到你?
5.没有人是特地来伤害你的
6.优质男人的盲点
7.管他的爱与恨,做自己好
8.关於正名运动
9.你可以写自己的生活
10.粉红色的月亮
11.他不是在和你演偶像剧
12.善良的力量
13.别再复习他是怎 对不起你了
14.你其实已经够好了
15.每个女人都可以写自己的故事
16.你的爱情决胜点是什么?
17.要不要赌一把?
18.很爱之外的其他
19.女人该做的事情
20.女人,活出自己的态度
21.是「剩下来」的人生?还是「有结余」的人生?
22.别当求爱的女人
23.你是谁想保护的人
24.爱和奴
25.soulmate灵魂伴侣
26.男人,该不该管?
27.第三者
28.真爱和外遇
29.别为不值得的人伤神
30.什么样的男人值得托付终身?
31.快乐才是对的居所
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地方,在于它对“禁忌”与“边界”的探讨。它并没有直接去触碰那些耸人听闻的主题,而是通过一系列隐晦的、近乎暗示性的笔触,在你眼前徐徐展开一幅关于人性灰色地带的画卷。有一种情节,涉及到一个角色为了维护某种微妙的平衡,所做的极其微小却又影响深远的牺牲,这种牺牲不是英雄式的,而是带着一种深刻的、近乎自我毁灭的无奈。作者对道德评判的规避做得非常到位,她不告诉你“这是对是错”,而是让你沉浸其中,去感受当事人做选择时的那种无力感和环境的压迫性。从写作技巧上来说,她对象征手法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比如反复出现的某种特定的天气现象,或者是一种特定的物件,它们每一次出现,都携带了更深一层的含义,像是一个个埋藏在文本深处的暗码,等待着读者去解码。这要求读者必须全神贯注,任何一次分心都可能让你错过关键的线索,从而无法理解角色行为的深层动机。整本书读下来,感觉像经历了一次漫长而私密的心理治疗过程。
评分这部作品,说实话,初看书名还真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它像是一串散落的珍珠,各自闪耀着不同的光芒,却又似乎紧密相连。我怀着一种既好奇又略带审视的心态翻开了第一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作者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描摹,那种笔触的精准度,简直让人感觉自己正站在角色的心房门口,能清晰地听到每一次心跳的回响。书中主角面临的困境,并非那种跌宕起伏的戏剧性事件,而是更贴近我们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那种,关于自我认知与外界期望之间的拉扯。比如,书中有一段描写主人公在深夜里对着镜子,试图辨认出“真正的自己”时那种迷茫与自我怀疑,寥寥数语,却将一个现代人在高速社会中迷失方向的普遍焦虑感刻画得淋漓尽致。作者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将最微不足道的日常细节,赋予深刻的哲理意味。我尤其欣赏她对于环境氛围的营造,无论是老城区斑驳的墙壁,还是光线冰冷的现代办公室,每一个场景都如同一个无声的演员,烘托着人物的情绪起伏。读完近三分之一,我发现这更像是一部关于“存在主义”的探索,只不过它披上了一层更具亲和力的外衣,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审视自己那些未曾深究过的问题。
评分当我合上这本书时,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词是“疏离感”。这并不是说故事写得不好,恰恰相反,它的结构精巧得有些令人心寒。作者似乎非常擅长构建一种“观看者”的视角,她把人物放在一个看似很近、实则很远的距离上展示给我们。比如,她对于一段复杂关系的描述,不是采用传统的情感宣泄方式,而是用一种近乎冷峻的、带有某种社会学意味的观察角度去解剖。你会看到角色们如何笨拙地试图建立连接,又如何在同一个空间里,因为各自的“坚固性”而无法真正触碰到彼此的灵魂深处。这种冷静的叙事,反而激起了我内心更深层次的共鸣——我们现代人,不就是活在无数个精致的、隔着玻璃的瞬间里吗?书中后期对于时间线的处理也十分高明,它不是线性的推进,而是像一首复调的乐曲,不同的时间片段相互穿插、回响,营造出一种时间既是线性流逝、又是不断循环的宿命感。这使得整部作品的基调显得非常沉静,带着一种古典主义的克制美学,让人不得不放慢语速去细嚼慢咽,品味那种“未曾言明”的张力。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文学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它绝不是那种读起来让你感到轻松愉快的作品。它更像是一场关于“语言的局限性”的辩论。作者似乎在质疑,我们赖以沟通的词汇,是否真的能够承载人类情感的全部重量。书中充斥着大量的内心独白,但这些独白常常是断裂的、充满停顿和自我修正的,就像我们真实思考时那样,充满了“呃……”和“那个……”的犹豫。书中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是两个角色之间长达数页的、几乎没有对话的场景,全靠动作和眼神的微小变化来推动叙事,这份“留白”的处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我必须承认,在阅读初期,我有些焦躁,觉得情节推进得太慢,但一旦适应了作者这种“慢节奏”的叙事呼吸,就会发现,正是这些看似不必要的细节和冗余的心理活动,构建起了人物生命力的厚度。它教导我们,真正的生活,不是由高潮构成的,而是由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间隙”堆砌而成的。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它对“记忆重塑”这一主题的颠覆性处理。它不是简单地回忆过去,而是展示了记忆是如何被现在的需求和情绪反复修改、打磨,甚至是被彻底“虚构”出来的。在讲述一个关键事件时,作者采用了多重叙事者视角,每个视角下的“事实”都略有出入,但奇怪的是,这些不同的版本加起来,反而比任何一个单独的版本都更接近某种“真相”。这让我联想到后现代主义的某些思潮,即对“客观事实”的彻底解构。书中那些关于童年阴影的片段,不是用直白的恐惧来渲染,而是通过一种近乎童话般的、扭曲的意象来呈现,比如一个永远无法关闭的门,或者一个不断重复播放的儿歌。这种处理方式,使得悲剧的底色被蒙上了一层奇异的、梦幻般的光晕,阅读体验是复杂且多层次的。我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地翻回前面的章节,重新对照着后来的信息去验证自己之前的理解,这种智力上的投入感,是近年来阅读体验中少有的。它迫使你成为一个积极的参与者,而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