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万千心理:婚姻与家庭治疗案例
定价:30.00元
售价:21.0元,便宜9.0元,折扣70
作者: 戈尔登(Golden L.B.),吴波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8-01
ISBN:9787501959877
字数:
页码:23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381kg
婚姻和家庭治疗是一种哲学思想还是一种工具,一种实践的方式还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本书描述了的专业治疗师所运用的种种方法,包括那些好的、完美的或者正确的治疗方法,这是一段段荆棘丛生的婚姻,又是一个个愁云密布的家庭,但终是帮助您冲破婚姻和家庭的障碍,解决家庭要面对的常见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便秘的小男孩
抑郁的单身母亲
沟通困难的夫妻
沉迷网络的中年男子
母亲眼中的暴力儿童
吸毒和待的家庭
……
一段段荆棘丛生的婚烟,一个个愁云密布的家庭。
21位心理治疗师倾力奉献,不同派别的治疗方法,身临其境的治疗过程。
也许他们的治疗方法并不是适当的,也许你对这些案例有着不同的理解,但正是思想的碰撞与交融,才能使我们获益更多,成长更多。
本书的第二版增加了三个新作者。卡萨多讲了一个移民家庭的故事,加提里兹介绍一了段女同性恋关系。在瓦拉德兹的案例中对隐喻的有力运用值得关注。
作者认为婚烟和家庭治疗因为其本身具有成本效益而成功地适应了市场的要求,当你针对系统进行治疗时,便会取得效果。对作者来说,有效的疗法并不特指特定的咨询方法(尽管有些方法,如认知——行为疗法的效果得到了研究证实)。相反,对作者而言,一个有效的疗法常以某一特定的偏见为其特片,那就是:咨询师提供少的帮助来减轻“患者”表现出的症状。
作者认为这本书适合作为婚烟和家庭疗法综合理论教材的补充。从中你可以真实地了解到婚烟与家庭治疗师们,了解到他们的工作有时精彩,有时又非常无奈的真实境况。请注意,在每个案例中,为保密的原因,来访者的真实身份都被隐藏了。
1 沉迷于网络的男人
2 当问题成为礼物时
3 生活在两个世界之间
4 对指责架构的再定义
5 要遗忘的婚外情
6 失与得
7 这不是我们的错
8 让我做自己
9 不愿离家的男孩
10 “出柜”
11 将家庭聚在一起
12 带着爱来自俄罗斯
13 一个家庭的悲痕
14 “自私”的母亲与“不听话”的少年
15 巴拉夫妇
16 打破僵局:走向亲密
17 浪费时间还是投入时间?
18 超速恶魔和后座上的司机
19 拳击手和止血员:对婚烟的隐喻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冲击,是它对“成功”的重新定义。在很多社会叙事中,“成功”的婚姻往往意味着没有争吵、一帆风顺,但这本书展示了无数在挣扎中寻求和解的家庭。它坦诚地揭示了:冲突是常态,而疗愈的过程,往往伴随着阵痛和妥协。书中对于那些“边界模糊”的家庭,或者过度卷入的父母与成年子女之间的关系处理,有着非常精彩的案例分析。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治疗后期,当家庭成员开始接纳彼此的不完美,并为之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时,那种微妙而坚韧的力量。它不是那种突如其来的奇迹,而是点滴积累的信任重建。对于那些身处关系泥潭,感到筋疲力尽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现实的希望——希望不是盲目的乐观,而是建立在深刻理解和持续努力之上的可能性。它教会我,真正的成熟,是学会如何带着爱,去处理那些无法改变的差异。
评分阅读体验上,我感觉到这本书有一种独特的节奏感。它不是那种一味地推进情节或强行制造高潮的读物,而是更像是一场深度的、有层次的对话。在处理那些看似无解的家庭困境时,作者会非常耐心地铺陈背景,细致地勾勒出每个家庭成员的内在逻辑和历史包袱。这种慢工出细活的叙事,让我这个读者也学会了放慢脚步,去尊重和理解那些看似“不合理”的行为背后,其实都藏着某种深层的情感需求。我发现自己不仅仅是在看别人的故事,更是在反思自己家庭中那些未被言说的规则和期望。书中对于“系统”这个概念的阐释尤其深刻,它让我意识到,家庭中的任何一个成员的变化,都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牵动整个结构。这本书的这种沉稳和深刻,让它摆脱了一般心灵鸡汤的轻浮感,成为了一本真正值得收藏和反复研读的工具书,无论你是否需要专业帮助,它都能提供一种更成熟、更富有同理心的视角来看待人际关系的复杂性。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简直就像是走进了一个个真实生活的剧场,每一个案例都仿佛是从我身边朋友的故事里截取出来的片段。我不是专业人士,但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不自觉地把自己代入进去,思考如果是我面对那样的情况,会如何处理。作者的笔触非常克制而精准,既保留了案例的戏剧张力,又严格遵守了保护隐私的原则,让人既感到震撼,又觉得安全。那些关于亲子关系紧张、手足间长期的积怨,以及中年危机引发的家庭结构重塑,都被刻画得淋漓尽致。我发现,书中的治疗师角色处理问题的手法,常常出乎我的预料,他们不是简单地给出一个“解决方案”,而更像是在引导家庭成员自己去发现盲点,去重新构建彼此的连接点。这让我明白,真正的疗愈往往需要时间,需要耐心,需要一个安全的环境去慢慢解开那些缠绕已久的死结。这本书对于想了解现实生活中心理治疗是如何运作的普通读者来说,是一扇绝佳的窗口,它去魅了“特效药”的幻想,展现了持续努力的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沉静的蓝色调配上一些温暖的米色字体,让人一看到就觉得有种专业却不失人情味的感觉。我本来是对心理学这类书籍抱持着一种观望的态度,觉得可能过于理论化了,但我发现这本书在内容编排上非常注重实用性。它没有陷入晦涩的学术名词泥潭,而是将复杂的理论用一种非常生活化的语言娓娓道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敏感议题时的那种细腻和周到,你会感觉到,作者是真正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去思考,去理解他们的困境,而不是居高临下地评判。书中对一些常见家庭冲突的分析,比如代际差异带来的摩擦,或者夫妻间沟通模式的僵化,都有着入木三分的洞察。我读完后,感觉自己对家庭内部的动力学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这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情感上的共鸣和启发。它让人明白,很多时候,问题并非出在某一个人的“坏”或“错”,而是系统内部互动方式出了岔子,这种去标签化的视角,在当今社会尤为珍贵。
评分从装帧和纸张的手感来看,这绝对是一本可以被反复翻阅的书籍。内页的排版清晰,字体大小适中,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让人感到疲劳。更重要的是,作者在文本中穿插了一些非常精妙的总结性的图表或者小节标题,它们像一个个灯塔,帮助读者在案例的复杂叙述中快速定位到核心的治疗理念。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引入某个治疗流派或技术时,不是生硬地进行定义,而是通过具体的案例情境来展示它的应用效果,这种“做中学”的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例如,当提到“情感聚焦疗法”时,作者立刻就能引出一段夫妻因一句未被听见的话而引发的连锁反应,让人瞬间理解了情感连接断裂的痛感。这种行文风格,让我在阅读时有一种持续的“啊哈!”时刻,不断地在脑海中激活新的认知。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把那些高深的心理学概念,成功地“翻译”成了我们日常能理解的语言,并且证明了它们在处理真实痛苦时的强大效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