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常用汉字源流字典 | 作者 | 魏励 |
| 定价 | 80.00元 | 出版社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 ISBN | 9787532649877 | 出版日期 | 2018-04-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32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常用汉字源流字典》是一部讲解汉字来源与构字方法的古代汉语工具书。初版以来,作者在此基础上吸收古文字学研究的新成果等大幅度修订重编,优选更换了大部分古文字字形,补充了许多新内容,编成《常用汉字源流字典》(第二版)出版。 《常用汉字源流字典》(第二版)收字头4438个,以通行规范字为字头,加注拼音、笔画、部首等信息,附列对应的繁体字、异体字、传统旧字形、我国台湾地区“正体字字形”等。为字源分析的需要,本书按时代次序形象直观地列出甲骨文、金文、诅楚文、简帛文、古陶文、古玺文、石刻、籀文、古文、小篆、隶书等多种字形。释义精当而又有侧重,除了从汉字的本义、引申义角度对汉字进行解释外,还对其来源及造字方法、简化方法、正体字与异体字的关系、新旧字形及海峡两岸的字形差异等做了分析,帮助读者详细了解汉字发展演变的历史。 为了增加读者的汉字、汉语文化知识,给阅读本书提供方便,《常用汉字源流字典》(第二版)正文后还附有《新旧字形对照表》 《汉字生僻部件读音表》《语言文字名词术语简释》《古文字出处年代表》。 |
| 作者简介 | |
| 魏励,商务印书馆编审。中国文字学会理事。著作主要有: 1.《常用汉字源流字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 2.《甲金篆隶字典》(作者)商务印书馆2013年 3.《中华大字典》(主编)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4年 4.《海峡两岸汉字对照表》 商务印书馆2015年 5.《汉字规范字典》(主编) 商务印书馆2016年 |
| 目录 | |
| 前言 1 凡例 3 字头笔画索引 7 字头音节索引 28 正文 1-589附录 新旧字形对照表 590 汉字生僻部件读音表 591 语言文字名词术语简释 592 古文字出处年代表 598 补白插图 小屯南地甲骨 93 春平相邦葛得鼎 117 大盂鼎铭文 171 新泰田齐陶文 234 鄂君启舟节 293 齐国货币 307 北大秦简 400 秦封泥 440 |
| 编辑推荐 | |
| 《常用汉字源流字典》初版曾荣获4届(2010年度)华东地区古籍图书奖二等奖。此次修订重版,能更大程度地满足读者的需求。 一、系统收录汉字古字形,展示形体演变源流 《常用汉字源流字典》(第二版)收录了4438个汉字的古字形。所选字形可靠性较高,甲骨文、金文、简帛文、石刻等选自可信度高的拓本;籀文、古文、小篆基本依据北宋校本《说文》汲古阁藏版;隶书以秦代、汉代为主,个别缺失者酌选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的字形。同时,每个汉字按时代顺序罗列古字形,形象直观地展示汉字的形体演变源流,便于读者了解汉字形体演变的来龙去脉。 二、解读汉字造字方法,探索汉字本来意义 汉字是表意的文字,往往通过字形可以推知汉字的意义。《常用汉字源流字典》(第二版)对汉字的构造方法、简化方法进行分析解读,从源头探究汉字zui早表示的意义,揭示汉字的构造规律和意义,使读者能够“见字知义”。 三、辨析汉字不同用法,展示古今义项脉络 在简单解释汉字本义的同时,本书还对汉字的不同用法进行辨析,分析了简化字与繁体字、正体字与异体字、大陆规范字形与旧字形、台湾字形的差异等,梳理出汉字意义的演变脉络,帮助读者了解本义与引申义、假借义之间的关系。 四、普及汉字文化知识,推进汉字学术研究 《常用汉字源流字典》(第二版)较为系统地展示了汉字的形体,对汉字构造及形体的解读,揭示出汉字的文化内涵,有利于汉字文化知识的普及和传播。从学术研究角度来看,本书的出版吸收了新的学术成果,是对汉字形体及意义演变的一次系统梳理,也为汉字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有利于汉字研究工作的推进。 五、帮助学生正确快速掌握汉字,提高识字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常用汉字源流字典》(第二版)形象生动地揭示汉字的形体与构造规律,适合中等文化程度以上的各界读者,能让读者在学习汉字时不但能“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大大提高了汉字学习的趣味性和有效性,是学生学习汉字或教师进行汉字教学的有益参考。此外,本书可以为美术设计者和广告设计者提供素材,丰富设计内涵。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简直是我的文字世界的“定海神针”!作为一个对汉字背后故事充满好奇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渴望能有一本既能追溯字形演变,又能深入讲解其文化内涵的权威工具书。市面上很多字典,要么过于学术化,术语让人望而却步;要么过于简化,只停留在表面的释义,完全满足不了我“刨根问底”的欲望。直到我接触到这本,那种醍醐灌顶的感觉真是难以言喻。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一个字“是什么意思”,更重要的是,它娓娓道来这个字是如何从甲骨文、金文,一步步演变到今天的楷书形态。尤其是一些常用字,比如“安”、“福”,当我们看到它们最初的象形构造时,会瞬间领悟到古人观察世界的智慧和哲学思考。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次跨越千年的时空对话,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让人对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文字产生一种全新的敬畏之心。对于任何想要真正“读懂”汉字的人来说,这本字典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深入理解中华文明内核的钥匙。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终于找到了能够连接“古文”与“今用”的那座坚固桥梁。很多人学古文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单个汉字的“活的记忆”缺失了,总是在孤立地背诵字义。然而,这本字典通过系统地展示汉字的“生命轨迹”,将每一个字都置于一个动态的历史背景中。翻开它,我不再是面对一堆僵硬的符号,而是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与当时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意象。举个例子,某些表示动作的汉字,其原始图形就生动地描绘了古代人的劳作场景,这种视觉上的冲击力远比单纯的文字解释来得深刻。它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一种“语感”——一种对语言深层结构的直觉把握。对于教育工作者或者对汉字学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来说,它提供了最可靠的参照系和最生动的教材,其系统性和启发性,是其他工具书难以望其项背的。
评分说实话,我最初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的,毕竟现在市面上的“字典”太多了,很多都是徒有其表,内容空泛。但这次的体验彻底刷新了我对“工具书”的认知。这本书的排版设计非常人性化,字体清晰,版面留白得当,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更让我赞叹的是它收录的广度与深度兼顾得恰到好处。它不像某些百科全书那样堆砌资料,而是精准地抓住了“常用汉字”这个核心,将精力集中在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高频使用的字符上,然后对这些字的源流进行极其细致的考证。比如,对于一些形近字或音近字的区别辨析,它处理得极为精妙,结合历史语境的解释,让人茅塞顿开,彻底解决了以往记忆混淆的痛点。我曾花了一个下午专门研究“乐”和“悦”的差异,书中引用的文献佐证和图示对比,逻辑严密,说服力极强,这对于提升我的写作准确性帮助巨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把一个简单的字,变成一个微型的历史和文化案例来呈现。
评分对于一个长期从事文字工作的人来说,准确性就是生命线。我过去常常因为对某些生僻用法的掌握不够精准而感到焦虑,总担心自己的表达不够地道或存在误用。这本字典的出现,就像是为我配备了一套终极的“校对系统”。它不仅关注了字形源流,对于同一个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词义变迁,也做了详尽的梳理和标注。比如,某个古代的“美”的含义,与现代的“美”的侧重点就有所不同,书中对此类微妙的语义漂移解释得非常到位。我特别欣赏它在解释中穿插引用的古代文献片段,这些不是生硬的引用,而是与字义的解释紧密结合,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它教会我的,是如何在保持现代交流效率的同时,不失对汉字历史语境的尊重。这本书的厚度,反映了作者投入的巨大心血,而其内容的密度,则直接转化为我工作中的巨大便利。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它作为一本字典的定义,我更愿意称它为一本“汉字文化史的速写本”。我发现,许多我自以为理解得很透彻的汉字,在深入了解其演变过程后,才发现自己之前的理解多么肤浅。例如,对某个结构复杂的汉字,它会清晰地拆解其部首和偏旁的本义,然后追溯这些部件在古代的实际指代。这种层层剥茧的分析方法,极大地激发了我对汉字构形逻辑的兴趣。我甚至开始尝试用古代的字形去“重构”现代的语义,这在阅读古籍时,给了我一种前所未有的代入感和理解的深度。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但行文风格却丝毫没有古板之气,它像一位博学的长者,用引人入胜的口吻,向我们展示汉字这条河流是如何穿越历史的峡谷,最终汇入我们今天的语言海洋的。对我而言,这是提升文化素养的绝佳读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