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不抱怨的自己 9787561347089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找回不抱怨的自己 9787561347089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韩韩京娥,千太阳,陈曦 著
图书标签:
  • 积极心理学
  • 情绪管理
  • 自我提升
  • 个人成长
  • 心理健康
  • 幸福感
  • 抱怨
  • 心态调整
  • 生活技巧
  • 人际关系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花晨月夕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347089
商品编码:2991136587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9-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找回不抱怨的自己

定价:24.80元

作者:(韩)韩京娥,千太阳,陈曦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8-01

ISBN:9787561347089

字数:100000

页码:21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从失业女到人人艳羡的珠宝设计师,从大龄剩女到收获钻石王老五的爱情,不抱怨的完美实践版。 风行亚洲的幸福女人修炼指南,韩国女性畅销书,幸福女性的“不抱怨”实践指引,韩剧一样好看的身心灵成长读本——男人*怕女人:唠叨与抱怨。 女人不抱怨,内心更安全、更幸福。

内容提要


“我一直努力着,希望把平凡的自己变成如钻石般闪耀的女人,然而,却每每事与愿违——我和别人一样付出了千辛万苦,却始终得不到别人早已拥有的成功。我和小说中的秀晶一样,怨天怨地怨自己,然而这些抱怨并没有给我带来丝毫好处,我依然在坎坷的事业和爱情之路上艰难前行。……
当我发现了“不抱怨”的秘密后,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我以普通记者的身份登上文坛,终于成为一名珠宝设计师兼畅销书作家。只要改变你的思想、消除负面情绪,凡是你所渴望的东西,你都有资格得到!即使你现在再平凡,总有一天,你也能像秀晶一样,如钻石般璀璨闪耀!”

目录


作者介绍


韩京娥,1977年生于韩国首尔,金属工艺学本科毕业后,又继续攻读装饰品设计专业,现为韩国知名的珠宝设计师,畅销书作家。《找回不抱怨的自己》一书源于作者的亲身经历,女主人公从普通店员到珠宝设计师的奋斗经历,正是作者在珠宝界开拓属于自己一片天空的真实写照。

文摘


序言



拥抱内在力量,重塑积极人生的《心灵的罗盘:导航情绪迷雾》 图书名称: 心灵的罗盘:导航情绪迷雾 ISBN: 9787561347089(假设新书ISBN) 出版社: 华夏文化出版社(假设新出版社) --- 深度剖析:现代人为何迷失于情绪的旋涡? 在信息爆炸、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我们似乎拥有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却也常常感到前所未有的焦虑和疲惫。许多人发现,自己的情绪如同脱缰的野马,时而高亢,时而低落,难以自控。我们习惯于将不满、挫折和压力归咎于外部环境——工作太难、人际关系复杂、生活不如预期。这种“外求”的心态,使得我们渐渐失去了内在的定力,成为了情绪的奴隶。 《心灵的罗盘:导航情绪迷雾》并非一本简单的心理自助读物,它是一部深入洞察人类心智运作机制的探索之作。本书旨在帮助读者清晰地识别,我们内心深处那些根深蒂固的“情绪陷阱”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我们是如何一步步将抱怨和负面情绪内化为生活常态的。 本书将带你深入探究以下核心议题: 第一部分:解码“情绪惯性”——我们为何总在重复抱怨的循环? 你是否留意过,你一天中最常使用的词汇是什么?“太难了”、“不公平”、“都是因为他/她……”?本书开篇便从神经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剖析了“情绪惯性”的形成机制。 1. 负面思维的“通路效应”: 为什么消极的想法更容易被大脑捕捉和强化?我们的大脑天生倾向于“损失厌恶”,这使得负面信息(比如批评、危险信号)比正面信息拥有更强的“粘性”。本书详述了这种生物学基础如何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自动筛选并放大那些引发不满和抱怨的事件。 2. 身份认同的偏差: 我们是否不自觉地将“抱怨者”的角色视为自我的一部分?本书探讨了社会角色、过往经历如何塑造我们处理冲突和困难的方式。当我们习惯于将问题外包给环境时,我们的个人能动性(Agency)就会被削弱,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感。 3. 情绪的“社交货币”: 在某些社交圈中,抱怨似乎成了一种获取关注和建立联系的“隐形货币”。本书诚实地揭示了这种集体性的负面共振,如何使个体更难抽离出来,反而从中获得了暂时的“安全感”和“被理解感”。 第二部分:重塑内在地图——从被动反应到主动选择 认识到问题的根源是改变的第一步。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提供一套系统化、可操作的工具,帮助读者重新绘制自己的“心灵罗盘”,从而在情绪的迷雾中找到正确的航向。 1. “认知重构”的深度练习: 我们不控制事件本身,但我们绝对可以控制对事件的解读。本书提供了多层次的认知重构技术,教导读者如何识别那些潜藏在抱怨背后的“非理性信念”(如“必须完美”、“别人必须按我的想法做”)。通过一系列提问和情景模拟,引导读者将绝对化的语言转化为更具弹性的可能性陈述。 2. 情绪的“物理隔离”法: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在处理情绪本身,而是在处理我们对情绪的“二次反应”——即我们对自己感到愤怒或沮丧的“二次愤怒”。本书提出了“观察者视角”的训练方法,旨在帮助读者在负面情绪升起时,创造一个微小的时间间隔,将自己从情绪的“参与者”转化为情绪的“见证者”。这种隔离能有效阻止情绪的自动升级。 3. 责任感的精确定位: 区分“你能控制的”和“你不能控制的”是情绪成熟的关键。本书引入了“影响圈”和“关注圈”的模型,清晰界定了个人力量的边界。与其将精力消耗在对过去事件的纠结或对不可控因素的诅咒上,不如将全部资源聚焦于当下可以采取的积极行动上,哪怕是最小的行动,也能重燃希望之火。 第三部分:构建“心流堡垒”——将内在力量转化为持续的行动力 真正的改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内化为日常习惯。本书的后半部分聚焦于如何将觉察转化为持久的内在堡垒,抵御未来生活中的挑战。 1. 暂停艺术与“能量银行”的维护: 抱怨和焦虑是巨大的能量消耗。本书强调了日常的微习惯在维护心理健康中的决定性作用。这包括定制化的“情绪急救包”(如呼吸练习、身体扫描),以及如何在忙碌中挤出“心灵留白时间”,确保我们的“能量银行”始终处于盈余状态。 2. 建设性反馈与有效沟通: 如何将不满转化为有效的沟通?本书提供了一套清晰的沟通框架,教导读者如何以不带指责、不含抱怨的方式,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这不仅能改善人际关系,更重要的是,它将原本用于自我消耗的负面能量,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建设性能量。 3. 愿景驱动的生活哲学: 当我们不再将焦点停留在“我缺乏什么”或“我讨厌什么”时,我们自然会将目光投向“我想要创造什么”。本书鼓励读者建立一个清晰、鼓舞人心的个人愿景。这个愿景如同强大的磁场,将驱动个体超越日常琐碎的困扰,专注于实现更高层次的价值和目标。 --- 读者寄语 《心灵的罗盘:导航情绪迷雾》 是一场自我发现的旅程,它不承诺消除生活中的所有困难,因为困难是成长的催化剂。它承诺的,是赋予你穿越这些困难的内在地图和导航工具。 如果你厌倦了重复的抱怨,渴望掌控自己情绪的主导权; 如果你渴望将内耗转化为创造力,将挫折转化为驱动力; 如果你准备好从“被动的受害者”蜕变为“主动的创造者”…… 那么,请打开这本书,让它成为你重新找回内心宁静、清晰与强大力量的指引。你的内在力量,从未丢失,它只是在等待你重新校准罗盘的方向。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吸引力,那种沉静的蓝色调,配上简洁有力的书名,让人一看就知道它不是那种轻飘飘的励志鸡汤,而是想带人深入挖掘内心。我是在一个情绪低落的时期翻开它的,说实话,一开始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毕竟市面上关于“放下负面情绪”的书籍实在太多了,大同小异,读完一套感觉就像刚敷完一张面膜,即时效果好,但深层问题依旧。然而,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独特,它不是一味地让你“停止抱怨”,而是引导你理解“为什么会抱怨”,这个过程像是在看一部侦探片,抽丝剥茧地找到那个潜藏在你思维结构里的“抱怨种子”。作者的文字功力很扎实,阅读起来不费力,但又不失深度,很多理论阐述都结合了非常生活化的场景,比如早晨被邻居的噪音吵醒,或者工作邮件回复不及时带来的焦虑感,这些瞬间我们习以为常的小摩擦,在书中被放大、被解析,让人豁然开朗——原来我一直是在用最费力的方式应对这些小事。更让我惊喜的是,它没有提供一刀切的解决方案,而是提供了很多工具和视角,让你自己去打磨出适合自己的“情绪过滤镜”。这种“赋能感”远比直接给出答案要持久和有效。读完后,我发现自己对外界的刺激反应速度慢了半拍,多了一份审视和选择的空间,而不是本能地被负面情绪牵着鼻子走。这本书真正做到的,是让你从“情绪的受害者”转变为“情绪的观察者”,这种视角上的转变,是无价的。

评分

在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编排结构非常具有层次感,像一座精心设计的迷宫,每走错一步,都会被引导到另一个更有趣的拐角。它不是那种线性叙事,读到后面就觉得前面铺垫的都是废话。相反,它更像是一个不断加深的螺旋结构,每读完一个部分,都会回溯到之前的内容,但这次的理解深度完全不同了。比如,关于“情绪觉察”的章节,初读时,我会把它理解为“留意自己的心跳和呼吸”这种浅层的生理反应。但当读到后面涉及到“模式识别”时,我才恍然大悟,作者真正想让我捕捉的,是那些在特定情境下,我的思维是如何像一个预设好的程序一样自动跳出“抱怨”的脚本。这种反复印证和深化理解的设计,非常适合我这种需要多角度确认才能真正内化的读者。而且,书中穿插的一些小测验或者自我反思的提示,不是那种强迫你打分的,而是设计得非常巧妙,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开始对自己的日常对话进行“无害的偷听”。读完后,我发现自己和家人的日常对话质量都有所提高,因为我不再急于用自己的“委屈论”去反驳对方,而是先停下来,去听听对方的“抱怨脚本”里,有没有我能理解的那个核心需求。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变化多端,有时候像一位严谨的学者在引用研究数据,严密论证情绪反馈机制的生物学基础;而下一秒,又会切换成一位犀利的小品演员,用辛辣的幽默剖析现代社会人际关系中的那些微妙的“互相伤害”。这种文风上的张弛有度,极大地避免了阅读疲劳。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外部归因”和“内部归因”时的辩证性。我们太习惯于把生活中的不如意都归咎于外部环境——老板太苛刻、交通太拥堵、运气不好等等。这本书并没有完全否定外部环境的影响,但它巧妙地指出,过度依赖外部归因,实际上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的僵化,它让我们丧失了对“可控范围”的探索欲望。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受害者叙事”的章节,作者没有用批判的口吻,而是用一种带着同理心的审视,去解构这种叙事给我们带来的短暂“安全感”。那种感觉就像是你一直穿着一件不合身的旧衣服,别人说“脱下来吧,试试新的”,你却因为害怕新衣服可能不舒服而拒绝。这本书,就是那个温和却坚定的朋友,帮你把旧衣服抖落,告诉你外面的世界其实很宽广,而且你拥有选择穿什么的权利。它教你的不是如何“假装积极”,而是如何“真实地面对并重构”自己的处境。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欣慰的一点是,它没有贩卖“快速成功”或“一夜之间蜕变”的幻觉。作者非常坦诚地承认,改变思维习惯是一个漫长且充满反复的过程,抱怨的冲动会周期性地复发,就像皮肤上的湿疹,需要长期管理。这种真实性极大地降低了读者的“挫败感”。很多自助书籍读完后,读者会因为无法完美执行书中的指导而感到自己“不够好”,从而陷入新一轮的自我苛责,形成恶性循环。而这本书则反复强调“进步而非完美”。它提供的工具箱里,装的不是万能钥匙,而是各种不同型号的扳手和螺丝刀,让你知道,在面对不同的“思维螺栓”时,应该使用哪一种工具,甚至允许你在拧松一个螺栓后,发现它其实是坏的,需要暂时放下来处理其他问题。这种允许“不完美”存在的哲学,在我心里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让我敢于在尝试改变后,偶尔的“打回原形”中,也能保持一份温和的自我接纳。这本书记载的,与其说是“不抱怨的方法”,不如说是“与自己不完美相处的方法”,这才是真正能持久的力量源泉。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像一本纯粹的心理学著作,更像是一份精心准备的私人教练手册,而且这个教练非常理解你骨子里的那种“不服输”劲头。很多教人正念或冥想的书籍,总喜欢营造一种非常超脱世俗的氛围,让人感觉自己离那种“平静”状态很遥远,需要打坐数小时才能触及。但这本不同,它非常接地气,它承认我们的生活本来就是一团乱麻,承认疲惫和不满是常态,关键在于你如何“处理”这种常态。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认知重评”那一章节时的笔法,不是高高在上地教导,而是用一种“过来人”的口吻分享经验。我记得其中一个例子是关于拖延症的,很多人会把拖延归结于懒惰,而这本书则深入剖析了,很多时候拖延的背后是对“失败”的恐惧,或者是一种“完美主义陷阱”。它提供的练习环节,非常注重实际操作性,比如“五分钟法则”的升级版,如何在你最抗拒的那件事上,找到一个可以安全启动的最小颗粒度。我试着在写一篇我一直拖延的报告时运用了其中一个技巧,仅仅是把目标从“写完初稿”降级为“写完第一段的第三个论点”,心理压力瞬间减轻了,而且一旦启动,惯性就来了。这种层层递进、步步为营的引导方式,让我觉得“找回不抱怨的自己”这件事,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道德目标,而是一个可以分解、可以实现的技能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