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维德的爱情哲学

奥维德的爱情哲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古罗马奥维德,唐译译 著
图书标签:
  • 奥维德
  • 爱情哲学
  • 古典文学
  • 罗马文学
  • 爱情
  • 哲学
  • 神话
  • 诗歌
  • 西方文学
  • 文学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文京典专营店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553420417
商品编码:2991154680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奥维德的爱情哲学

定价:29.80元

作者:(古罗马)奥维德,唐译译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

出版日期:2013-06-01

ISBN:9787553420417

字数:210000

页码:24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外国哲学名家丛书:奥维德的爱情哲学》可以使读者了解到以下这些问题的答案:爱的脚步,我以我之力祷告,的惬意,女人凭什么得钱还享乐;嫉妒只属于俗人,我贪婪地爱所有的美人儿;假如灵魂背判了你,美与恶的交叉,折磨信札与言词爱情的忧伤。
  奥维德以酣畅的笔墨把心灵之爱与肉体之欢糅合描绘,从而令他的作品有着难以抗拒的魅力。

目录


作者介绍


奥维德(Ovidius,PubliusNaso;公元前43~公元18)。古罗马诗人。生于罗马附近的苏尔莫,卒于黑海边的托弥。年轻时在罗马学习修辞,对诗歌充满兴趣。曾三次婚配,第三个妻子出身名门,使他有机会进入上层社会,结交皇家诗人。公元1年发表《爱的艺术》,描写爱的技巧,传授引诱及私通之术,与奥古斯都推行的道德改革政策发生冲突。公元8年被流放到托弥。10年后诗人忧郁而死。
  诗人一生创作丰富。早期诗歌多是反映生活、爱情的哀歌体情诗。如部诗集《恋歌》中有括21封虚拟情书的《列女志》以及《论容饰》、《爱的艺术》、《爱的医疗》等。公元7年完成的《变形记》,代表了作者的高水平。该书用六音步诗行写成,全诗共15卷,括约250个神话故事。全书以编年体的形式,从创世写到凯撒之死,奥古斯都继位。故事人物有神话中的神,男女英雄和历史人物。部分(卷)讲述宇宙的创立及黄金、白银、青铜、黑铁四个时代。第二部分(第二至十一卷)是神话英雄故事。第三部分(第十二至十五卷)为历史故事。作品集希腊罗马神话之大成,每一个故事都生动有趣,穿插巧妙,而所有故事都始终围绕“变形”的主题,以阐明“世界一切事物都在变易中形成”的哲理。作者把神、人一视同仁,对他们采取了不恭不敬的态度,旨在借神的变形表达事物不断变化的道理,表达世界从混乱走向文明、罗马从建城到帝国强盛、人类在不断进步的深刻内涵,从而表明凯撒的统治不能,奥古斯都的登位才是顺应时代的需要。此后创作的《岁时记》,因流放只完成前6卷,内容多反映罗马宗教节日、祭祀仪典和民间风情,具有史料价值。公元8年他被流放后,心情忧郁,生活凄苦,写下《哀歌》5卷和《黑海零简》4卷:前者反映流放的生活感受,表达孤寂、怨悔的心情,后者多为恳求皇帝宽恕的信件。

文摘


序言



《星辰与沙漏:中世纪炼金术士的手稿》 一部关于人类对物质终极奥秘不懈追寻的史诗,揭示了那些被时间尘封的秘密实验、神秘的符号系统,以及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闪耀的智慧之光。 第一章:赫耳墨斯的遗产与铁匠的火焰 本书并非一部枯燥的科学史,而是一次深入中世纪欧洲那片充满迷雾与信仰的土地的探险。我们将从亚历山大港的图书馆灰烬中重拾残片,追踪古埃及和希腊炼金术的精髓如何通过拜占庭的学者和阿拉伯的哲人,悄然渗入中世纪的修道院和宫廷。 重点关注的并非最终“点石成金”的幻想,而是驱动炼金术士们前行的哲学内核:“作为”(Being)的转化性。手稿中详细描绘了早期的“工作”(Opus)阶段——从黑化(Nigredo)的腐朽与分解,到白化(Albedo)的净化与升华。这些阶段不仅仅是化学反应的描述,更是精神对自我阴暗面进行审视与净化的象征隐喻。 我们将细致考证那些在泥板、羊皮纸上留下的痕迹:特制的熔炉设计、对特定矿石和植物的采集时机(必须遵循月相和行星排列)、以及那些被视为“活的”物质——水银和硫磺——的神秘交互。这些记录揭示了炼金术士如何将实验室视为一个微缩宇宙,试图在器皿中重演创世的宏大叙事。 第二章:符号的迷宫与隐秘的图谱 中世纪的炼金术文献,往往被层层叠叠的符号、寓言和星象图所包裹。解读这些图谱,是理解其内在逻辑的关键。本章将集中于《斯墨拉格德尼斯》(Smaragdinus Codex)的若干变体抄本,探讨其中关于“七级提炼”的象征意义。 我们考察了那些反复出现的意象:缠绕的蛇(可能代表水银的流动性)、带着王冠的太阳和月亮(象征对立面的统一,即“合体”),以及“受难的国王”。这些都不是简单的装饰,而是复杂的认知模型,用来表达那些难以言说的物质转变过程。例如,通过分析不同修道院的藏书目录,我们发现炼金术士们如何巧妙地利用《圣经》的叙事结构来“掩盖”他们的实验目的,从而逃避教会的审查。 书中还将收录一些鲜为人知的草药配方,它们并非用于制造黄金,而是用于“疗愈大地”——当时许多炼金士相信,不平衡的物质状态会影响气候和收成。他们的目标是恢复物质界的“原始和谐”,而非单纯的财富积累。 第三章:宫廷、工匠与秘密社团 炼金术并非只在阴暗的地下室里进行。本章将目光投向那些资助这些研究的权力中心。我们描绘了腓特烈二世的宫廷中,炼金术士与学者们如何为皇帝设计更精良的武器涂层和更持久的染料。重点分析了英国和德意志地区,那些由贵族秘密资助的“兄弟会”。 这些社团往往采用严格的层级制度和保密协议。我们通过解密一封来自13世纪佛罗伦萨的商人信件,首次揭示了他们如何建立跨越阿尔卑斯山的原材料供应网络——从匈牙利的铜矿到西班牙的特定粘土。这表明,炼金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早期的商业和知识网络。 此外,书中还将探讨炼金术对早期冶金技术和玻璃吹制工艺的实际贡献。例如,为了达到特定的“溶解”温度,他们发明的保温材料和精确的温度控制方法,虽然初衷是哲学性的,却意外地推动了材料科学的发展。 第四章:从物质到精神:哲学转向的阵痛 到了文艺复兴前夜,炼金术的焦点开始发生微妙的转移。物质的提炼与精神的救赎开始紧密结合。本章深入研究了那些开始关注“内在黄金”的哲学家。 重点分析了对“人造人”(Homunculus)实验的记录。这些实验记录充满了矛盾与伦理的挣扎——他们试图在玻璃容器中模拟生命(如用人类的精液在特定温度下培养),这反映了中世纪末期对上帝创造权的焦虑与模仿欲。通过对比不同版本的“人造人”实验报告,我们得以观察到这种转变:从对外部世界的物质掌控,转向对生命本质的哲学拷问。 最后,本书探讨了这种追求永恒和完美物质的渴望,如何在欧洲知识体系中逐渐让位于更注重观察和数学的科学方法。但正是这些古老的、充满迷信和梦想的炼金术士们,为后来的化学、医学乃至心理学(荣格对炼金术的解读)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思维遗产。 本书的结语,将是对那些在黑暗中点燃火炬、试图用双手触摸宇宙奥秘的先行者们致敬。他们的手稿,是人类探索未知边界最热情洋溢的见证。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的语言风格,简直就是一场对传统叙事模式的颠覆。它不拘泥于固定的视角,时而切换到冷静的第三人称观察者,时而又猛地扎入角色最私密的意识流中,那种情绪的爆发力是惊人的。读到某些段落,我甚至能感觉到作者在文字背后的气息,那种近乎神经质的对完美的追求和对人性弱点的无情解剖。它不试图美化任何情感关系,而是赤裸裸地展示了依恋、占有、疏离是如何相互作用,最终塑造出一个个鲜活却又充满缺陷的个体。对我而言,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的不是我希望看到的理想自我,而是我努力隐藏起来的那些不那么光彩的角落。这种诚实到近乎残酷的表达,恰恰是它最宝贵的地方,因为它迫使读者直面自我,而不是逃避。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堪称一绝,它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交响乐,有着清晰的乐章划分,但每个乐章内部的变奏却极其丰富和出乎意料。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故事,而是一个由无数个微小冲突和微妙张力编织而成的网。最让我震撼的是作者对“沉默”的运用。很多时候,真正的冲突和情感的洪流,都发生在角色没有说话的瞬间,那些眼神的交错、肢体的语言、甚至空气的凝固,都被作者捕捉并放大。这种“留白”的艺术,极大地拓展了文本的解读空间,使得读者不再是被动的接收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和意义的创造者。它考验的不仅是阅读能力,更是对人际互动微妙性的感知力。看完后,我感觉自己对日常交流中的潜台词有了更敏锐的直觉。

评分

我向来对那些试图用宏大理论来解释情感的书籍保持警惕,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看似高深的探讨,完全“落地”了。书中的角色并非高高在上的哲学家,他们是邻居、是同事、是生活在你我身边的人。作者没有直接给出任何“标准答案”或“人生指南”,相反,他提供了一系列精巧的困境,让读者自己去寻找对应自己生活经验的参照系。我特别喜欢作者对“记忆”的处理。记忆在这里不是线性的记录,而是情绪化的过滤器,同一个事件,在不同角色的回忆中,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这让我不禁思考,我们所谓的“客观事实”,在情感的天平上,究竟有多么脆弱和易变。这是一部需要反复品读的书,因为每一次重读,都能从不同的生命阶段,品出新的滋味和警醒。

评分

坦率地说,初翻开这本书时,我略感失望,以为它会落入某种俗套的情感剧本窠臼。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自己完全被作者构建的世界观所吸引。这个世界观是如此的宏大,却又如此精妙地渗透在每一个微小的日常细节里。它探讨的范畴远远超出了单纯的男女情爱,更像是一部关于“存在”的寓言。书中那些看似旁逸斜出的哲思片段,非但没有打断故事的流畅性,反而像是一块块精心打磨的宝石,镶嵌在叙事脉络之中,增添了文本的厚度和深度。我尤其佩服作者对时间感的处理,有些场景被拉伸得极其缓慢,让你能清晰地感受到每一秒钟的煎熬与等待;而另一些关键性的发展,却又被迅速带过,留给读者想象和回味的空间。这使得整部作品读起来,节奏张弛有度,充满了古典文学般的韵味和现代小说的锐利感。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手法实在令人耳目一新,作者仿佛是一位精通人性的老友,娓娓道来那些关于人与人之间复杂情感的种种纠葛。它不是那种堆砌辞藻的华丽辞藻文学,而是用一种近乎白描的笔触,勾勒出人物内心最深处的挣扎与渴望。我尤其欣赏它对于“选择”这一主题的处理。书中那些关键的转折点,都不是简单的好与坏的对立,而是充满了灰色地带,让人不得不思考,在面对人生的岔路口时,我们真正的驱动力究竟是什么?是责任,是激情,还是对未知命运的恐惧?读完之后,我的脑海中久久回荡的,不是某个具体的故事情节,而是一种对自身过往抉择的深刻反思。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最抽象的情感问题,转化为触手可及的生活场景,让人在阅读中不自觉地将自己的影子投射其中,体验着角色的喜怒哀乐,获得了远超阅读本身的共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