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王邦直律學思想研究
定價:35.00元
作者:王守倫,竇青
齣版社:中華書局
齣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101110517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王邦直律學思想研究》,王守倫、竇青等著。王邦直,山東即墨縣人。明嘉靖年間,以歲貢齣任鹽山縣丞,後歸裏積二十年著成《律呂正聲》六十捲,是樂類書籍巨著。王邦直的《律呂正聲》涉及到音樂、天文曆法、數學、政治、曆史、文學藝術等諸多內容,在當時被推崇備至,在後世也産生瞭影響,在中國古代音樂史與文化史上都占有較重要的位置。
目錄
曆史的魅力(代序)
前言
章 王邦直生平及其傢族研考
節 王邦直生平
第二節 王邦直傢世、墓地考
一、王邦直傢世考
二、王邦直及其傢族聚居地考
三、王邦直及其傢族墓地考
第三節 王邦直與《王京夫墓誌銘》
一、《北泉文集》即墨本和存目本墓誌銘
二、《王氏族譜》本墓誌銘
三、《墓誌銘》中的王邦直相關資料解析
四、關於《墓誌銘》的比較分析
第四節 楊文敬《東溟先生傳》
一、王邦直少年成名,文采齣眾
二、王邦直在母親去世時寫過首《黃鳥》詩
三、王邦直的存世詩句
四、王邦直罷歸的真相
第五節 王邦直與即墨五大傢族
一、王邦直與即墨周氏
二、王邦直與即墨黃氏
三、王邦直與即墨藍氏
四、王邦直與即墨楊氏
五、王邦直與即墨郭氏
第二章 《律呂正聲》版本研究
節 《律呂正聲》的成書時間
第二節 《律呂正聲》的颱灣存本
一、颱北故宮博物院藏本
二、傅斯年圖書館藏本
三、《律呂正聲》林增誌序
四、林增誌序有關史料解讀
第三節 《律呂正聲》存世版本
一、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本
二、中國藝術研究院圖書館藏本
三、山東省圖書館藏本
四、浙江省圖書館藏本
五、遼寜省圖書館藏本
六、廣東省社科院圖書館藏本
七、中國國傢圖書館藏本
八、甘肅省圖書館藏本
九、上海辭書齣版社圖書館藏本
十、即墨市博物館藏本
十一、北京市委圖書館藏本
十二、颱灣故宮博物院圖書館和中研院傅斯年圖書館藏本
第三章 王邦直律學思想內涵研究
節 王邦直律學思想綜述
一、王邦直之三寸九分說
二、王邦直三寸九分說之評說
第二節 王邦直對“自然之理”的崇尚
一、黃鍾尺寸的來源
二、黃鍾尺寸的載體
三、律呂之數的計量
四、律呂候氣的方法
五、律呂之數的運用
六、製作八音的材料
第三節 王邦直“天人閤一”的律學觀
一、王邦直律學觀中的樂道、天道與人道
二、王邦直律曆同道觀及其對自然之“天”的重視
三、王邦直“天人閤一”律學觀中的律以輔政思想
第四節 王邦直律學思想的儒傢情懷
一、強調禮樂的等級觀念
二、重視禮樂的教化功能
三、推崇“以民為本”的政治理念
第四章 王邦直律學思想的形成與價值研究
節 王邦直律學思想的成因
一、深刻的社會曆史根源
二、復古思潮的影響
三、律學理論多元化與宮廷音樂用律的混亂
四、個人境遇與人生感悟
第二節 王邦直律學思想的文化背景
一、宮廷音樂的影響
二、禮樂文化的影響
三、儒傢觀念及易經思想的影響
第三節 王邦直律學思想的美學追求
一、秩序之美
二、自然之美
第四節 王邦直律學思想研究的意義
一、王邦直律學思想評價
二、王邦直律學思想的社會價值
三、王邦直律學思想研究的現實意義
第五章 《律呂正聲》器樂文化研究
節 《律呂正聲》之“八音”內涵
一、“八”與“八音”
二、《律呂正聲》之“八音排序”
第二節 《律呂正聲》之“八音剋諧”
第三節 《律呂正聲》之琴文化
一、崇尚古琴藝術的自然本性
二、宣揚古琴藝術之德
第四節 《律呂正聲》之瑟文化
一、文獻記載中的瑟
二、瑟的文化內涵
第六章 《律呂正聲》樂舞文化研究
節 《律呂正聲》樂舞思想概述
一、樂舞的形式與作用
二、樂舞的構圖
三、樂舞的伴奏樂器
四、樂與舞的配閤
五、樂舞的本質
第二節 《律呂正聲》的樂舞之“道”
一、人道
二、政道
三、陰陽變易之“道”
第三節 《律呂正聲》樂舞的現實意義
一、社會價值
二、藝術價值
第七章 王邦直律學思想比較研究
節 明代中後期中國傳統樂律理論的分野
一、以傳統文化為基礎的律學思想體係
二、以自然科學為基礎的律學思想體係
三、在自然律製基礎上改良的律學體係
第二節 王邦直與硃載靖之律學思想比較
一、王邦直律學體係
二、硃載±}i律學體係
三、王、硃律學思想比較
第三節 十六世紀中西樂律學發展比較
一、十六世紀以前中西方音樂律製的發展
二、十六世紀中西方律製發展比較
三、文化傳統和時代精神在律製變革中的意義
附錄一:王邦直及《律呂正聲》編年事輯
附錄二:“王邦直律學思想研究”結題報告
一、資料搜集
二、實地考察
三、會議研討
四、主要研究成果
五、社會應用及影響
六、不足和尚需深入研究的問題
後記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不得不說,這本書的裝幀設計本身就透露齣一種古典的韻味,沉穩的配色和清晰的排版,讓人在閱讀體驗上就得到瞭極大的滿足。內容上,作者對於古代學術流派的源流梳理得井井有條,尤其是在論述某個學派如何吸收外來思想並將其本土化的過程中,邏輯鏈條清晰,論證環環相扣,沒有一絲含糊不清之處。最吸引我的是,作者非常善於在重要的轉摺點設置“小結”或者“反思”,引導讀者停下來消化吸收,確保讀者不會在復雜的思想體係中迷失方嚮。對於想要係統性構建某一領域知識框架的讀者而言,這本書的結構設計堪稱典範。
評分這本書在處理古代治理理念時,展現齣瞭一種非常現代的批判性視角。它沒有簡單地將古代的治理模式貼上“先進”或“落後”的標簽,而是細緻地剖析瞭特定製度背後的社會功能和文化邏輯。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比較不同地域在同一時期采取的不同治理策略時所展現齣的平衡感,既尊重曆史的偶然性,又不失對普遍規律的探索。書中引用的那些地方誌和地方官員的奏摺,讓讀者得以一窺中央決策如何在基層被轉化、被麯解,這種自上而下的視角與自下而上的反饋機製的交織,揭示瞭權力運作的微妙之處,非常發人深省。
評分這本新齣的曆史類讀物,光是翻開書頁,那種厚重感就讓人愛不釋手。作者在開篇就展現瞭深厚的史學功底,通過對大量一手史料的細緻梳理,構建瞭一個立體而鮮活的古代社會圖景。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某個特定曆史時期的社會風貌描摹得入木三分,那些曾經被學術界忽視的民間風俗、地方掌故,都在作者的筆下重現光彩。行文如行雲流水,兼具學術的嚴謹性和文學的感染力,讓人在學習曆史知識的同時,也能享受到閱讀的樂趣。對於任何對那個時代抱有好奇心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極佳的切入點,它不是枯燥的說教,而是一場引人入勝的時光旅行。
評分最近偶然翻到一本關於古代文人交往圈子的研究報告,簡直是打開瞭新世界的大門。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沒有采用傳統的“文學史”編排方式,而是像偵探小說一樣,通過書信、日記、私人藏書目錄等碎片化的材料,重建瞭一個個文學精英群體之間的復雜關係網。書中對某個重要文學社團的成員互動、思想碰撞的細節描繪,細緻到連他們飲酒的次數和討論的主題都有所考證。這種“微觀史”的敘事手法,讓冰冷的史料變得有血有肉,我甚至能想象齣當時他們在書房裏辯論時的神態和語氣,讀起來非常過癮,充滿瞭發現的樂趣。
評分我最近讀到一本關於古代法律思想變遷的著作,它的深度和廣度實在超乎我的預期。作者沒有停留在對經典條文的簡單羅列和解釋上,而是深入挖掘瞭不同曆史階段,思想觀念是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法律實踐的。特彆是書中對於權力製衡和司法公正的探討,結閤瞭哲學思辨和現實案例,看得我拍案叫絕。語言上,作者顯得非常剋製而精準,每一個論斷都有堅實的文獻基礎支撐,絕無空泛之詞。讀完之後,我對“律法”的理解不再局限於成文法典,而是將其置於更宏大的文化和政治背景下進行審視,這種思維方式的提升,纔是閱讀這類專業書籍最大的收獲。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