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王邦直律学思想研究
定价:35.00元
作者:王守伦,窦青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10111051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王邦直律学思想研究》,王守伦、窦青等著。王邦直,山东即墨县人。明嘉靖年间,以岁贡出任盐山县丞,后归里积二十年著成《律吕正声》六十卷,是乐类书籍巨著。王邦直的《律吕正声》涉及到音乐、天文历法、数学、政治、历史、文学艺术等诸多内容,在当时被推崇备至,在后世也产生了影响,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与文化史上都占有较重要的位置。
目录
历史的魅力(代序)
前言
章 王邦直生平及其家族研考
节 王邦直生平
第二节 王邦直家世、墓地考
一、王邦直家世考
二、王邦直及其家族聚居地考
三、王邦直及其家族墓地考
第三节 王邦直与《王京夫墓志铭》
一、《北泉文集》即墨本和存目本墓志铭
二、《王氏族谱》本墓志铭
三、《墓志铭》中的王邦直相关资料解析
四、关于《墓志铭》的比较分析
第四节 杨文敬《东溟先生传》
一、王邦直少年成名,文采出众
二、王邦直在母亲去世时写过首《黄鸟》诗
三、王邦直的存世诗句
四、王邦直罢归的真相
第五节 王邦直与即墨五大家族
一、王邦直与即墨周氏
二、王邦直与即墨黄氏
三、王邦直与即墨蓝氏
四、王邦直与即墨杨氏
五、王邦直与即墨郭氏
第二章 《律吕正声》版本研究
节 《律吕正声》的成书时间
第二节 《律吕正声》的台湾存本
一、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本
二、傅斯年图书馆藏本
三、《律吕正声》林增志序
四、林增志序有关史料解读
第三节 《律吕正声》存世版本
一、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本
二、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藏本
三、山东省图书馆藏本
四、浙江省图书馆藏本
五、辽宁省图书馆藏本
六、广东省社科院图书馆藏本
七、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本
八、甘肃省图书馆藏本
九、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藏本
十、即墨市博物馆藏本
十一、北京市委图书馆藏本
十二、台湾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和中研院傅斯年图书馆藏本
第三章 王邦直律学思想内涵研究
节 王邦直律学思想综述
一、王邦直之三寸九分说
二、王邦直三寸九分说之评说
第二节 王邦直对“自然之理”的崇尚
一、黄钟尺寸的来源
二、黄钟尺寸的载体
三、律吕之数的计量
四、律吕候气的方法
五、律吕之数的运用
六、制作八音的材料
第三节 王邦直“天人合一”的律学观
一、王邦直律学观中的乐道、天道与人道
二、王邦直律历同道观及其对自然之“天”的重视
三、王邦直“天人合一”律学观中的律以辅政思想
第四节 王邦直律学思想的儒家情怀
一、强调礼乐的等级观念
二、重视礼乐的教化功能
三、推崇“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
第四章 王邦直律学思想的形成与价值研究
节 王邦直律学思想的成因
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
二、复古思潮的影响
三、律学理论多元化与宫廷音乐用律的混乱
四、个人境遇与人生感悟
第二节 王邦直律学思想的文化背景
一、宫廷音乐的影响
二、礼乐文化的影响
三、儒家观念及易经思想的影响
第三节 王邦直律学思想的美学追求
一、秩序之美
二、自然之美
第四节 王邦直律学思想研究的意义
一、王邦直律学思想评价
二、王邦直律学思想的社会价值
三、王邦直律学思想研究的现实意义
第五章 《律吕正声》器乐文化研究
节 《律吕正声》之“八音”内涵
一、“八”与“八音”
二、《律吕正声》之“八音排序”
第二节 《律吕正声》之“八音克谐”
第三节 《律吕正声》之琴文化
一、崇尚古琴艺术的自然本性
二、宣扬古琴艺术之德
第四节 《律吕正声》之瑟文化
一、文献记载中的瑟
二、瑟的文化内涵
第六章 《律吕正声》乐舞文化研究
节 《律吕正声》乐舞思想概述
一、乐舞的形式与作用
二、乐舞的构图
三、乐舞的伴奏乐器
四、乐与舞的配合
五、乐舞的本质
第二节 《律吕正声》的乐舞之“道”
一、人道
二、政道
三、阴阳变易之“道”
第三节 《律吕正声》乐舞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价值
二、艺术价值
第七章 王邦直律学思想比较研究
节 明代中后期中国传统乐律理论的分野
一、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律学思想体系
二、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律学思想体系
三、在自然律制基础上改良的律学体系
第二节 王邦直与朱载靖之律学思想比较
一、王邦直律学体系
二、朱载±}i律学体系
三、王、朱律学思想比较
第三节 十六世纪中西乐律学发展比较
一、十六世纪以前中西方音乐律制的发展
二、十六世纪中西方律制发展比较
三、文化传统和时代精神在律制变革中的意义
附录一:王邦直及《律吕正声》编年事辑
附录二:“王邦直律学思想研究”结题报告
一、资料搜集
二、实地考察
三、会议研讨
四、主要研究成果
五、社会应用及影响
六、不足和尚需深入研究的问题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最近读到一本关于古代法律思想变迁的著作,它的深度和广度实在超乎我的预期。作者没有停留在对经典条文的简单罗列和解释上,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历史阶段,思想观念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法律实践的。特别是书中对于权力制衡和司法公正的探讨,结合了哲学思辨和现实案例,看得我拍案叫绝。语言上,作者显得非常克制而精准,每一个论断都有坚实的文献基础支撑,绝无空泛之词。读完之后,我对“律法”的理解不再局限于成文法典,而是将其置于更宏大的文化和政治背景下进行审视,这种思维方式的提升,才是阅读这类专业书籍最大的收获。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透露出一种古典的韵味,沉稳的配色和清晰的排版,让人在阅读体验上就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内容上,作者对于古代学术流派的源流梳理得井井有条,尤其是在论述某个学派如何吸收外来思想并将其本土化的过程中,逻辑链条清晰,论证环环相扣,没有一丝含糊不清之处。最吸引我的是,作者非常善于在重要的转折点设置“小结”或者“反思”,引导读者停下来消化吸收,确保读者不会在复杂的思想体系中迷失方向。对于想要系统性构建某一领域知识框架的读者而言,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堪称典范。
评分这本书在处理古代治理理念时,展现出了一种非常现代的批判性视角。它没有简单地将古代的治理模式贴上“先进”或“落后”的标签,而是细致地剖析了特定制度背后的社会功能和文化逻辑。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比较不同地域在同一时期采取的不同治理策略时所展现出的平衡感,既尊重历史的偶然性,又不失对普遍规律的探索。书中引用的那些地方志和地方官员的奏折,让读者得以一窥中央决策如何在基层被转化、被曲解,这种自上而下的视角与自下而上的反馈机制的交织,揭示了权力运作的微妙之处,非常发人深省。
评分这本新出的历史类读物,光是翻开书页,那种厚重感就让人爱不释手。作者在开篇就展现了深厚的史学功底,通过对大量一手史料的细致梳理,构建了一个立体而鲜活的古代社会图景。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描摹得入木三分,那些曾经被学术界忽视的民间风俗、地方掌故,都在作者的笔下重现光彩。行文如行云流水,兼具学术的严谨性和文学的感染力,让人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能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对于任何对那个时代抱有好奇心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切入点,它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一场引人入胜的时光旅行。
评分最近偶然翻到一本关于古代文人交往圈子的研究报告,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采用传统的“文学史”编排方式,而是像侦探小说一样,通过书信、日记、私人藏书目录等碎片化的材料,重建了一个个文学精英群体之间的复杂关系网。书中对某个重要文学社团的成员互动、思想碰撞的细节描绘,细致到连他们饮酒的次数和讨论的主题都有所考证。这种“微观史”的叙事手法,让冰冷的史料变得有血有肉,我甚至能想象出当时他们在书房里辩论时的神态和语气,读起来非常过瘾,充满了发现的乐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