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地理美丽的地球-亚洲 9787508660790 中信出版社

中国国家地理美丽的地球-亚洲 9787508660790 中信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斯特凡诺布朗碧拉 著
图书标签:
  • 地理
  • 亚洲
  • 旅行
  • 风光摄影
  • 自然风光
  • 人文地理
  • 地球
  • 中信出版社
  • 国家地理
  • 科普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花晨月夕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60790
商品编码:29913804180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6-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国家地理美丽的地球-亚洲

定价:78.00元

作者:斯特凡诺布朗碧拉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50866079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中国国家地理“美丽的地球”系列全新再版

贝加尔湖、死海、帕米尔高原、马尔代夫环礁……

300余幅极具珍藏价值的风光摄影作品

全面呈现亚洲44处绝美的自然景观

“万山之祖”帕米尔高原,是亚洲破碎的心脏

“天然之海”贝加尔湖,是亚洲纯净的明眸

“萌”煞世人的*,在川北竹林大快朵颐

其貌不扬的小丑鱼,在马尔代夫上演“海底总动员”

这里是亚洲,古老、神秘而美丽

内容提要


这是地球上面积*广阔的大洲,这里有着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历史,生活着地球上三分之二的人口。

这里有高耸的世界屋脊和*的山峰,有曲折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海岛,有奔腾的大河和富饶的冲积平原,有荒凉和戈壁和浩瀚的沙漠。

在存留的原始自然生态环境中,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让人惊叹。

本书图片丰富,超过360张精美的图片和44张地图,散文式的语言娓娓道来了这些自然景观的地理成因、植被、动物分布、人文历史等知识,描绘的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的祥和画面,有动感的生物生存、有令人感叹的历史发展,犹如在我们面前铺展开一部壮丽辉煌璀璨耀眼亚洲文明史卷。

目录


作者介绍


斯特凡诺?布朗碧拉

一位专业背景的记者。他毕业于意大利帕维亚大学的自然科学领域,专攻鸟类学。在他取得科学传播的硕士学位之后,曾经在几家电台和报纸工作,直到他意大利旅行俱乐部的官方月刊《Qui Touring》编辑部。他在编辑部任职为副主编,主要负责与意大利杂志《SpecialeQui Touring》合作项目。他主要负责的杂志栏目是科学与动物学。斯特凡诺?布朗碧拉非常关注生物物种与保护,他热爱大自然,并喜爱在自然中旅行。他曾经独自进行环绕地球的旅行,在这些旅行中,他认识到了大自然的奇迹与壮丽,并通过书籍与报纸,与读者分享他对自然的热爱。

文摘


序言



《寰宇之魅:亚洲风华》 一、 亚洲,多元与壮丽的史诗画卷 亚洲,这片广袤而古老的大陆,是地球上最富有人类文明底蕴、地貌多样性和生态奇观的区域。从喜马拉雅山的巍峨雪峰到印度洋的热带岛屿,从西伯利亚的无垠森林到东南亚的葱郁雨林,亚洲以其无与伦比的地理尺度和地质变迁,勾勒出地球最动人心魄的自然肌理。 本书《寰宇之魅:亚洲风华》旨在带领读者踏上一场深入的地理探索之旅,逐一揭示亚洲大陆令人惊叹的地理景观、复杂的生态系统以及孕育其上的独特生命。我们并非简单罗列地名与数据,而是试图捕捉这片土地的灵魂,理解其地质演化的宏伟叙事,感受其气候变迁的脉搏,并赞叹其生命繁衍的顽强与美丽。 二、 地质奇观:板块碰撞的巨匠之手 亚洲的地质构造是世界上最活跃、最复杂的地质区域之一。本书将首先聚焦于塑造亚洲形态的关键力量——板块构造。我们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惊天碰撞讲起,这场持续数千万年的“陆陆碰撞”,不仅造就了珠穆朗玛峰为首的喜马拉雅山脉,更深刻地影响了整个亚洲大陆的地形格局。读者将跟随我们的笔触,穿越帕米尔高原的“世界屋脊”,感受塔里木盆地的古老地貌,理解青藏高原隆升对亚洲乃至全球气候的深远影响。 书中还将深入探究亚洲火山活动的奥秘。从日本的富士山到印度尼西亚的喀拉喀托,这些活跃的火山不仅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壮丽景观,也孕育了肥沃的土壤,塑造了独特的火山地貌。我们还将揭示亚洲大陆上遍布的地震带,解释地震的成因,并展示地球内部力量如何不断地重塑着亚洲的地面。 此外,本书将带领读者领略亚洲令人称奇的侵蚀地貌。在中国的桂林,我们将在喀斯特地貌的奇绝中体验自然的鬼斧神工;在伊朗的卡尚,我们将探索奇特的“雅丹地貌”如何在大风的雕琢下形成;在叙利亚的沙漠中,我们将见证水流的侵蚀在干旱地区留下的印记。这些地貌的形成,无不体现了时间与自然力量的精妙合作。 三、 气候脉络:季风的呼吸与干湿的交响 亚洲的气候格局极其多样,而其中最令人瞩目的便是强大的季风系统。本书将详细解读季风的形成机制,从夏季风带来的丰沛降雨,到冬季风驱动的寒冷干燥,季风深刻地影响着亚洲大部分地区的气候特征。我们将深入分析季风对印度次大陆、东南亚雨林以及东亚平原农业的决定性作用,阐述季风变化如何影响着这些区域的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 除了季风,本书还将描绘亚洲不同区域的独特气候。读者将领略西伯利亚严寒地带的冰封世界,理解其永冻土的形成与生态意义;我们将穿越中亚的干旱与半干旱区,探究沙漠、戈壁的形成原因以及生命如何在极端干旱中生存;我们还将聚焦南亚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揭示其高温高湿的特点以及蓬勃的生物多样性。 本书还将关注气候变化对亚洲的影响。我们将探讨全球变暖如何加剧亚洲地区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例如更频繁的洪水、干旱、热浪以及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的威胁。通过科学的数据和生动的案例,本书旨在引发读者对气候变化议题的关注与思考。 四、 生态宝库:生命之花的绚烂绽放 亚洲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其广袤的土地孕育了无数独特的生态系统和珍稀物种。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探访亚洲的各大生态区域,感受生命的勃勃生机。 我们将进入喜马拉雅山脉的高海拔生态系统,探寻雪豹、藏羚羊等适应极端环境的珍稀动物,了解高山草甸和冰川植被的生存法则。 我们将穿越亚洲最广阔的森林——西伯利亚泰加林。在这里,我们将认识针叶林生态系统的特点,了解其对全球碳循环的巨大贡献,并关注棕熊、狼等标志性动物的生活习性。 我们将潜入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感受其“地球之肺”的呼吸。这里是无数奇花异草和珍禽异兽的家园,我们将探索猴群的嬉戏,倾听鸟儿的歌唱,并理解雨林生态系统的脆弱与重要性。 本书还将聚焦亚洲的湿地生态系统,例如中国的鄱阳湖、湄公河三角洲等。我们将展示湿地作为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的重要性,以及候鸟迁徙、鱼类繁衍等生命现象。 同时,我们也将关注亚洲的海洋生态系统。从红海的珊瑚礁到菲律宾的图巴塔哈,我们将展示海洋生物的多彩与奇妙,并探讨海洋酸化、过度捕捞等对海洋生态的威胁。 五、 人与自然:相生相依的千年回响 亚洲大陆上的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既是相生相依,也充满了挑战。本书将探讨亚洲不同区域的人类活动如何塑造和被自然环境所影响。 我们将考察亚洲农业文明的根源,分析灌溉系统、梯田等农业技术如何适应不同的地理条件,以及农业活动对景观的影响。 我们将审视亚洲主要河流流域的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理解河流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以及水资源的管理与利用所面临的挑战。 本书还将关注亚洲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城市化进程等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压力,并探讨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最后,我们希望《寰宇之魅:亚洲风华》能够成为读者认识亚洲、热爱亚洲的起点。这片大陆不仅是地球地理的缩影,更是人类文明和生命演化的壮丽史诗。通过深入了解亚洲的自然之美与地理奥秘,我们期望能够激发读者对地球家园的敬畏之心,并为保护我们共同的星球贡献一份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选图风格,我感觉有一种非常明显的“人文关怀”的底色。虽然主题是“美丽的地球”,但它并没有将自然美景与人类活动割裂开来。相反,许多画面都巧妙地捕捉了人与环境之间那种微妙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比如,在展示一些偏远山村时,建筑的布局总是顺应着地势和风向,体现了当地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尊重。这些照片不是那种为了突出“原生态”而刻意摆拍的场景,而是非常真实的、富有生活气息的瞬间。通过这些画面,我感受到了亚洲不同地区的人们,是如何在河流、山脉、季风的塑造下,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生存哲学和社区结构。这种对“活的地理”的展现,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不只停留在景观欣赏层面,它更是一本关于人类适应史和地域文化史的视觉引言。每一次看到那些辛勤劳作的身影与广袤的自然背景融为一体时,都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共鸣。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极其沉静和有条理的,它不像许多地理书籍那样热衷于用夸张的形容词来堆砌震撼感,而是通过精准的视觉信息和冷静的文字分析,潜移默化地建立起读者的信任感。我特别欣赏它在呈现不同地理区域时的逻辑推进,似乎是遵循着某种气候带或者地质成因的脉络在展开,使得读者在翻阅时,能够自然而然地建立起一个清晰的亚洲地理框架。它没有让我感到任何知识上的压力,反而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耐心地引导着我从一个区域走向另一个区域,并适时地提供关键的背景信息。这种叙事上的张力控制得非常好,它让你觉得信息量很大,但消化起来却毫不费力,因为它给足了思考的空间。整本书读完,感觉自己不仅仅是看了一堆精美照片,更像是进行了一次结构严谨、内容扎实的亚洲地理深度考察,收获远超预期。

评分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在排版和设计上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它不像市面上很多旅游宣传册那样追求视觉的过度饱和和喧哗,而是有一种沉稳、克制的高级感。色彩的运用非常讲究,即便是描绘沙漠的炙热和雨林的潮湿,也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保留了地域的本色,又提升了艺术美感。比如说,有一组关于东南亚稻田梯田的照片,光线从侧面打下来,层层叠叠的田埂形成了富有韵律感的几何线条,与远山朦胧的雾气形成了绝妙的对比,那种宁静致远的东方美学韵味,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心。我注意到,编辑在安排版面时,似乎很注重“呼吸感”,留白的处理非常大胆且有效,使得原本信息量巨大的地理信息和摄影作品,读起来一点都不觉得拥挤或压迫。这对于一本需要细细品味的图册来说至关重要,它邀请你去停留,去沉思,而不是走马观花地浏览。这本书绝对值得放在客厅最显眼的位置,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极具品味的陈设品。

评分

对于一个地理爱好者来说,最渴望的莫过于看到那些教科书上难以触及的、鲜为人知的地理奇观。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收录了那些著名的地标,更深入到了亚洲腹地,展示了许多令人惊叹的地质构造和独特的气候现象。我记得有一张关于中亚某地干涸湖床的照片,那裂开的地面如同史前巨兽的皮肤纹理,透露出一种时间凝固的力量感,读着配文,才了解到这个地区的水文变迁历史有多么残酷和漫长。这种挖掘细节的深度,远超出了普通大众读物的范畴,它更像是一部精选的地理学纪录片浓缩成册。特别值得称赞的是,它似乎在努力平衡宏大叙事与微观观察,既有俯瞰整个大陆板块的磅礴气势,也有聚焦于一片苔藓或一株高山植物的顽强生命力的特写。这种多维度的观察角度,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亚洲多样性的理解,让我对这片土地的敬畏感油然而生。

评分

这本关于亚洲地理的画册,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厚实感,那种纸张的质地,印刷的色彩,都透着一股用心和诚意。翻开扉页,扑面而来的是一幅幅令人屏息的画面,仿佛瞬间就被传送到了那些遥远而神秘的角落。我尤其喜欢其中对喜马拉雅山脉的描绘,那不是教科书上冷冰冰的线条和数字,而是活生生的、有生命力的壮丽景象。雪峰的冷峻、云雾的变幻、阳光下冰川折射出的幽蓝,每一个细节都被捕捉得极其精准。更难得的是,文字部分虽然不长,但选取的角度非常巧妙,没有陷入泛泛而谈的赞美,而是聚焦于地理现象背后的故事,比如某个古老民族如何适应极端气候生存繁衍,或者某条河流如何塑造了沿岸文明的兴衰。这种图文并茂的叙事方式,让我对亚洲这片广袤大陆的认知,不再是碎片化的知识点,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相互关联的地理生态系统。每一次翻阅,都像进行了一次小小的精神漫游,让人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和对自然伟力的敬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