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南山大小洞天景观及其大洞天考
定价:45.00元
作者:文明英,文杰
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2-01
ISBN:9787566004550
字数:
页码:12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南山大小洞天景观及其大洞天考》为旅游参考书,全书中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海南省三亚市大小洞天的自然、人文景观以及历史文化进行了方位,多角度的描述与考证,为读者了解海南省三亚市大小洞天的自然、人文景观及历史文化提供了直观的书面材料。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杰,黎族,海南省三亚市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现任中央民族大学档案馆馆长兼校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副主任。发表论文《论民族院校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编辑出版《中央民族大学年鉴》(2004);合作编写并出版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黎族部分)、《中国各民族》(黎族部分)和《中国民族百科全书》(黎族部分)等。
  
  文明英,黎族,海南省三亚市人。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艺术市场研究中心和北京中研星光文化艺术发展中心特约研究员。参与黎语调查、《黎文方案》(草案)创制和修订工作;长期的主要研究领域和教学工作为黎族语言文化;发表论文和诗歌等140多篇(首)、参编“民族风俗”和“民族文学”等词条400余条;单独或与他人合作出版《侗、水、毛南、仫佬、黎族文化志》、《黎语基础教程》、《黎一汉一泰一英词典》、《黎语长篇话语材料集》和《中国黎族》等著作十余种。
文摘
序言
一 南山大小洞天景观概说
二 南山大小洞天景观
(一)旅游景区出入口
(二)太极广场
(三)椰林大道
(四)海风椰韵
(五)百年酸豆树
(六)铁西瓜(Crescentia cujete L)
(七)木棉树
(八)还金寮
(九)毛公井
(十)三亚自然博物馆
(十一)“鉴真登岸”群雕像
(十二)鳌山神龟
(十三)南极广场
(十四)树石联姻
(十五)南海神鳌
(十六)九十日耄石刻
(十七)百岁阶
(十八)登仙桥
(十九)道德经石壁
(二十)观鳌亭
(二十一)南山不老松
(二十二)赵朴初·“南山石室”题刻
(二十三)南海龙王及其宫殿
(二十四)龙王滩
(二十五)仙坛
(二十六)转运石
(二十七)侧卧石像
(二十八)鉴真沐海
(二十九)孔雀石
(三十)叠石
(三十一)仙桃石
(三十二)“寿”字碑
(三十三)小洞天
(三十四)小洞天后洞口
(三十五)钓台
(三十六)岩瞻
(三十七)海山奇观
(三十八)试剑峰
(三十九)仙梯
(四十)石船
(四十一)周(康阝)·石船题刻
(四十二)“灵应泉”
(四十三)毛奎之履
(四十四)蛤蟆石
……
三 南山大洞天考
四 大洞天寻觅解答
五 大洞天景点简介
六 小洞天景点简介
七 附录
八 参考书目
九 后记
作为一名对传统山水意境颇感兴趣的爱好者,这本书在文学性层面的表现同样令人惊喜。它不仅仅是一份冷冰冰的学术报告,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这片山水的热爱与敬畏,是很容易感染读者的。作者娴熟地将地质变迁、人文开发与古人对自然的想象力编织在一起,构建了一个立体而丰富的“洞天”世界。读到那些描绘自然奇观的段落时,我仿佛能想象出亲临现场的壮阔景象,那种“人在画中游”的体验,正是优秀地理文学作品所追求的至高境界。这种跨学科的叙事能力,让即便是没有专业地质学背景的读者,也能轻松地被吸引进去,体会到人与自然长期互动的深刻印记。它成功地将冰冷的地貌知识,注入了温暖的历史记忆和情感色彩。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我看来,不仅在于它对特定地理景观的详尽记录,更在于它所提供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论。作者处理复杂文献和多源信息的能力,堪称典范。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这里有什么”,更重要的是解释了“它是如何成为现在的样子的”,以及“人们是如何看待它的”。特别是关于不同历史时期对同一地貌进行命名和符号化解读的对比分析,揭示了文化观念对自然景观构建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这种方法论的展示,对于正在进行类似文化遗产或区域研究的年轻学者来说,无疑是一本极具参考价值的教科书式范例。它启发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景观,而应将其置于一个宏大的历史和文化场域中去理解。
评分这次阅读体验,对我个人世界观的拓展也有一定的触动。我们常常习惯于用现代的、标准化的眼光去审视周遭的环境,但本书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人精神世界的窗户。那些被称为“洞天”的地方,在古代绝非仅仅是美丽的风景,它们承载了避世、修行、得道乃至政治象征等多重意涵。通过梳理这些历史层层叠加的意义,我们得以反思当下我们是如何“观看”和“使用”自然资源的。这种将自然科学的严谨性与人文精神的灵活性完美结合的著作,在当前的学术出版领域是相当难得的。它不仅是对南山这一具体地点的致敬,更是对中国传统山水文化精神的一次有力重申和深入挖掘。
评分阅读完这本书的初稿,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田野调查上的投入令人钦佩。那种深入一线的踏实感,是单纯依赖二手资料的著作所无法比拟的。书中对于“大小洞天”这一核心概念的界定和演变过程的梳理,逻辑清晰,层层递进,展现了作者对该区域文化地理学脉络的深刻理解。尤其是一些地方志中记载模糊的典故,作者通过比对不同时期的文献和地方口述史,进行了富有洞察力的还原与辨析,这种考据的严谨性,为我们理解这些传统地景背后的深层文化意义提供了坚实的基石。坦白说,在许多关于山岳崇拜和宗教地理的研究中,往往容易陷入泛泛而谈的泥潭,但这本著作则紧紧围绕着具体的空间实体进行剖析,使得理论的阐释有了坚实的落脚点,让人感觉每一步推导都是有理有据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让人眼前一亮,初拿到手时,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和封面那淡雅的色彩搭配,就透露出一种专业与厚重的气息。特别是纸张的选择,摸上去非常细腻,翻页时的声音也恰到好处,让人心生敬意。我一直对这类具有地域文化深度和历史考察价值的著作抱有很高的期待,而这本的排版布局也着实下了功夫,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使得原本可能略显枯燥的学术内容变得生动起来,那些精致的地图和老照片的插入,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作者在细节的处理上体现出了极高的学术素养,比如注释的规范性、参考文献的详实性,都让我觉得这是一本可以反复研读、值得收藏的佳作。虽然我个人对某些具体的地质学描述还需进一步消化,但仅从书籍的整体呈现和制作工艺来看,它无疑是一流的出版物,为研究者和普通爱好者提供了一个高质量的阅读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