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旅游地理
定价:29.00元
作者:吴春美
出版社:旅游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6373496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由吴春美主编的《中国旅游地理(新编全国旅游中等职业教育系列教材)》包括绪论在内共有11个部分。从绪论到第三章是总论,第四章到第十章属于中国分区旅游地理。本书没章都设置了本章概览、本章关键词、学习目标、本章小结、思考与练习等栏目,同时正文中穿插知识链接、视野拓展等内容, 内容丰富,由浅入深,符合中职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是一本较有价值的旅游专业教材。
目录
绪论 一、旅游地理学的概念 二、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三、旅游地理学的主要内容 四、学习旅游地理的目的 五、学习旅游地理的方法章 中国旅游资源概述 节 旅游资源的概念、特点及类型 一、旅游资源的概念 二、旅游资源的特点 三、旅游资源的类型 第二节 中国的自然旅游资源 一、地貌旅游资源 二、水体旅游资源 三、天气气候旅游资源 四、生物旅游资源 第三节 中国的人文旅游资源 一、古人类遗址 二、古典建筑 三、古都名城 四、民族风俗 五、风物特产 六、风味佳肴 七、其他人文旅游资源 第2章中国旅游交通 一、概况 二、旅游交通的主要方式及其特点 第3章 中国旅游分区 一、旅游区的概念 二、旅游区划的目的 三、旅游区划的原则 四、中国旅游区划分第4章 东北旅游区 节 旅游环境 一、概况 二、旅游资源特征 第二节 主要旅游胜地 一、黑龙江省 二、吉林省 三、辽宁省 第三节 主要旅游线路 一、黑龙江省——冰雪风光游 二、吉林省——雾凇冰雪游 二、辽宁省——清代遗迹游第5章 黄河中下游旅游区 节 旅游环境 一、概况 二、旅游资源特征 第二节 主要旅游胜地 一、北京市 二、天津市 三、河北省 四、河南省 五、陕西省 六、山西省 七、山东省 第三节 主要旅游线路 一、北京市——京城名胜游 二、天津市——天津都市游 三、河北省——承德皇家风情游 四、河南省——中原文化游 五、陕西省——关中历史古迹游 六、山西省——晋北佛教古建筑文化游 七、山东省——“一山一水一圣人”游第6章 长江中下游旅游区 节 旅游环境 一、概况 二、旅游资源特征 第二节 主要旅游胜地 一、湖北省 二、湖南省 三、安徽省 四、江西省 五、浙江省 六、江苏省 七、上海市 第三节 主要旅游线路 一、湖北省——“一江两山”精品游 二、湖南省——湘西风情游 三、安徽省——奇山异水游 四、江西省——赣北山水游 五、浙江省——浙东水乡佛国游 六、江苏省——苏南水乡园林游 七、上海市——繁华都市游第7章 南部沿海旅游区 节 旅游环境 一、概况 二、旅游资源特征 第二节 主要旅游胜地 一、福建省 二、台湾省 三、广东省 四、香港特别行政区 五、澳门特别行政区 六、广西壮族自治区 七、海南省 第三节 主要旅游线路 一、福建省——山水风情游 二、台湾省——台湾环岛游 三、广东省——珠三角现代都市风情游 四、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风情游 五、澳门特别行政区——澳门风情游 六、广西壮族自治区——秀丽山水风情游 七、海南省——“中国椰树海岸”游第8章 西南旅游区 节旅游环境 一、概况 二、旅游资源特征 第二节 主要旅游胜地 一、重庆市 二、四川省 三、云南省 四、贵州省 第三节 主要旅游线路 一、重庆市——渝东长江三峡游 二、四川省——“世界遗产”精华游 三、云南省——昆大丽及西双版纳游 四、贵州省——黔西南游第9章 青藏旅游区 节 旅游环境 一、概况 二、旅游资源特征 第二节 主要旅游胜地 一、西藏自治区 二、青海省 第三节 主要旅游线路 一、西藏自治区——拉萨朝圣、地热及圣湖游 二、青海省——“大美青海”游0章 西北内陆旅游区 节 旅游环境 一、概况 二、旅游资源特征 第二节 主要旅游胜地 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二、内蒙古自治区 三、宁夏回族自治区 四、甘肃省 第三节 主要旅游线路 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疆风情游 二、内蒙古自治区——草原风情游 三、宁夏回族自治区——“塞上江南”游 四、甘肃省——“丝绸之路”游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变化极大,这一点非常耐人寻味。有些篇章的笔触极为细腻克制,仿佛是老一辈学者严谨的学术手稿,每一个句子都经过了反复的推敲和打磨,信息密度极高,但情绪表达几乎为零,让人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专业性与历史厚重感。而紧接着的下一部分,可能突然转变为一种近乎散文诗的抒情表达,用极其华丽的辞藻描绘某个山脉的壮丽或某个湖泊的宁静,读起来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愉悦感。这种强烈的反差,在一开始确实带来了一种新鲜感,仿佛在阅读一位地理学家在深夜独处时写下的日记。但随着阅读深入,这种风格的频繁切换开始让我感到疲惫。我有点拿不准,究竟该用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它,还是应该放松心情去感受它带来的文学冲击。就像听一场音乐会,指挥家不断地在古典乐和自由爵士之间切换,听众很难稳定自己的审美预期。如果能有一个更统一的语调主线,哪怕是偏向学术的,或者偏向人文的,整体的阅读体验都会更加稳定和有方向感。
评分我初拿到手时,被它引人注目的标题吸引了,本以为会是一本侧重于实地考察经验分享,或是那种充满个人化游记色彩的读物。然而,深入阅读后发现,它的核心内容似乎更偏向于宏观的区域划分和地质成因的学术探讨。书中对于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以及不同河流流域的生态系统差异,都有非常详尽的图表和数据支撑。这部分内容无疑是扎实的,特别是对于地理专业的学生或者正在准备相关考试的人来说,简直是一座宝库。但是,对于一个仅仅想了解“去哪里玩比较好”的普通读者而言,这些过于专业化的描述,比如对等高线密度的细致分析或者特定矿物分布的详尽列表,读起来就有些吃力了。阅读过程中,我好几次需要停下来,去查阅一些基础的地质学名词,这无疑打断了阅读的流畅性。这感觉就像是走进一家米其林餐厅,却发现菜单上所有的菜名都是拉丁文——食材本身是顶级的,但如何欣赏和消费,却需要额外的“翻译”。我期待的更多是那种能将复杂地理现象与日常旅行经验巧妙结合起来的“翻译官”角色,而不是直接呈现一份高规格的科研报告。
评分就图例和索引的实用性而言,这本书的表现只能算是中规中矩。作为一本地理参考书,一个详尽、准确、易于检索的索引是至关重要的。我尝试查找书中关于“丹霞地貌”的集中讨论,但发现这个词条分散在好几个不同的章节中,一篇关于甘肃的区域介绍里提了一笔,另一篇关于地质变迁的论述里又出现了一段,最终的索引页上仅仅标注了其中一两个模糊的页码。这极大地降低了它的工具价值,迫使读者需要像侦探一样在全书范围内进行地毯式搜索。更令人遗憾的是,一些关键的地名在初次出现时,缺乏清晰的坐标系或者至少是省份的明确标注,尤其是一些非常小众的村落或自然保护区,这对于没有深厚中国地理背景的读者来说,阅读起来非常吃力,很容易造成空间上的迷失感。好的参考书应该能让你快速定位信息,而不是在导航的环节就消耗掉你大部分的耐心。这本书的野心似乎在于构建一个全景式的知识体系,但在细节的“用户体验”设计上,明显有所疏忽,使得它更像是一部供人慢慢品读的“文集”,而非随时可以查阅的“字典”。
评分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交通网络和聚落分布的章节,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我理解一个地区如何发展和演变。这本书在这方面的信息量是毋庸置疑的,它清晰地展示了古代的驿道如何影响了今天的省道布局,以及河流的改道如何造成了某些曾经繁荣的城镇衰落。然而,我发现书中对“现代性”的考量似乎有所欠缺。比如,它详细描述了高铁的建设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但对于数字化、信息流动的角度,对当代中国旅游地理的影响着墨不多。现在的旅行,很大程度上是被手机App、社交媒体的“网红打卡点”所驱动的,这些因素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我们对地点的感知和选择。这本书似乎停在了某个时间点,对这些新兴的、虚拟的地理现象的讨论不够深入。它描绘了一幅精美的物理地图,但缺乏了连接地图上各个点的“电子神经系统”的分析。因此,虽然它为理解“过去”的地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在解释“现在”的复杂流动性方面,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仿佛在用古老的望远镜观察现代的城市群。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别致,封面那种略带复古的油墨印刷感,让人联想到早年间的旅行日志,一下子就把我拉回了一种慢节奏的探索状态。内页的纸张质感也相当不错,厚实又不失细腻,即便是长时间翻阅,眼睛也不会感到特别疲劳。我特别喜欢它在地图呈现上的处理方式,不是那种冷冰冰的标准制式图,而是融入了大量的历史脉络和人文色彩,一些古老的路线图和现代交通网络的对比分析,让我想起了很多小学地理课本里那些泛黄的插图,勾起了不少童年的回忆。不过,说实话,这本书的目录排布稍微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章节之间的跳转略显生硬,感觉像是由几篇独立的研究报告拼凑而成,缺乏一个贯穿始终的叙事线索来引导读者。例如,从自然地貌的描述突然跳到少数民族的服饰变迁,中间的过渡桥梁搭建得不够自然,需要读者自己去建立联系。如果能在章节开头或结尾处增加一些承上启下的引言或总结,或许能让整体阅读体验更加流畅和连贯。总的来说,作为一本摆在书架上的“工艺品”,它无疑是成功的,但作为一本系统学习地理知识的工具书,在结构组织上还有提升的空间,也许更适合那些已经对中国地理有一定了解,想进行深度碎片化阅读的爱好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