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旅遊地理
定價:29.00元
作者:吳春美
齣版社:旅遊教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6373496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由吳春美主編的《中國旅遊地理(新編全國旅遊中等職業教育係列教材)》包括緒論在內共有11個部分。從緒論到第三章是總論,第四章到第十章屬於中國分區旅遊地理。本書沒章都設置瞭本章概覽、本章關鍵詞、學習目標、本章小結、思考與練習等欄目,同時正文中穿插知識鏈接、視野拓展等內容, 內容豐富,由淺入深,符閤中職學生的接受能力和認知水平。是一本較有價值的旅遊專業教材。
目錄
緒論 一、旅遊地理學的概念 二、旅遊地理學的研究對象 三、旅遊地理學的主要內容 四、學習旅遊地理的目的 五、學習旅遊地理的方法章 中國旅遊資源概述 節 旅遊資源的概念、特點及類型 一、旅遊資源的概念 二、旅遊資源的特點 三、旅遊資源的類型 第二節 中國的自然旅遊資源 一、地貌旅遊資源 二、水體旅遊資源 三、天氣氣候旅遊資源 四、生物旅遊資源 第三節 中國的人文旅遊資源 一、古人類遺址 二、古典建築 三、古都名城 四、民族風俗 五、風物特産 六、風味佳肴 七、其他人文旅遊資源 第2章中國旅遊交通 一、概況 二、旅遊交通的主要方式及其特點 第3章 中國旅遊分區 一、旅遊區的概念 二、旅遊區劃的目的 三、旅遊區劃的原則 四、中國旅遊區劃分第4章 東北旅遊區 節 旅遊環境 一、概況 二、旅遊資源特徵 第二節 主要旅遊勝地 一、黑龍江省 二、吉林省 三、遼寜省 第三節 主要旅遊綫路 一、黑龍江省——冰雪風光遊 二、吉林省——霧凇冰雪遊 二、遼寜省——清代遺跡遊第5章 黃河中下遊旅遊區 節 旅遊環境 一、概況 二、旅遊資源特徵 第二節 主要旅遊勝地 一、北京市 二、天津市 三、河北省 四、河南省 五、陝西省 六、山西省 七、山東省 第三節 主要旅遊綫路 一、北京市——京城名勝遊 二、天津市——天津都市遊 三、河北省——承德皇傢風情遊 四、河南省——中原文化遊 五、陝西省——關中曆史古跡遊 六、山西省——晉北佛教古建築文化遊 七、山東省——“一山一水一聖人”遊第6章 長江中下遊旅遊區 節 旅遊環境 一、概況 二、旅遊資源特徵 第二節 主要旅遊勝地 一、湖北省 二、湖南省 三、安徽省 四、江西省 五、浙江省 六、江蘇省 七、上海市 第三節 主要旅遊綫路 一、湖北省——“一江兩山”精品遊 二、湖南省——湘西風情遊 三、安徽省——奇山異水遊 四、江西省——贛北山水遊 五、浙江省——浙東水鄉佛國遊 六、江蘇省——蘇南水鄉園林遊 七、上海市——繁華都市遊第7章 南部沿海旅遊區 節 旅遊環境 一、概況 二、旅遊資源特徵 第二節 主要旅遊勝地 一、福建省 二、颱灣省 三、廣東省 四、香港特彆行政區 五、澳門特彆行政區 六、廣西壯族自治區 七、海南省 第三節 主要旅遊綫路 一、福建省——山水風情遊 二、颱灣省——颱灣環島遊 三、廣東省——珠三角現代都市風情遊 四、香港特彆行政區——香港風情遊 五、澳門特彆行政區——澳門風情遊 六、廣西壯族自治區——秀麗山水風情遊 七、海南省——“中國椰樹海岸”遊第8章 西南旅遊區 節旅遊環境 一、概況 二、旅遊資源特徵 第二節 主要旅遊勝地 一、重慶市 二、四川省 三、雲南省 四、貴州省 第三節 主要旅遊綫路 一、重慶市——渝東長江三峽遊 二、四川省——“世界遺産”精華遊 三、雲南省——昆大麗及西雙版納遊 四、貴州省——黔西南遊第9章 青藏旅遊區 節 旅遊環境 一、概況 二、旅遊資源特徵 第二節 主要旅遊勝地 一、西藏自治區 二、青海省 第三節 主要旅遊綫路 一、西藏自治區——拉薩朝聖、地熱及聖湖遊 二、青海省——“大美青海”遊0章 西北內陸旅遊區 節 旅遊環境 一、概況 二、旅遊資源特徵 第二節 主要旅遊勝地 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二、內濛古自治區 三、寜夏迴族自治區 四、甘肅省 第三節 主要旅遊綫路 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北疆風情遊 二、內濛古自治區——草原風情遊 三、寜夏迴族自治區——“塞上江南”遊 四、甘肅省——“絲綢之路”遊主要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就圖例和索引的實用性而言,這本書的錶現隻能算是中規中矩。作為一本地理參考書,一個詳盡、準確、易於檢索的索引是至關重要的。我嘗試查找書中關於“丹霞地貌”的集中討論,但發現這個詞條分散在好幾個不同的章節中,一篇關於甘肅的區域介紹裏提瞭一筆,另一篇關於地質變遷的論述裏又齣現瞭一段,最終的索引頁上僅僅標注瞭其中一兩個模糊的頁碼。這極大地降低瞭它的工具價值,迫使讀者需要像偵探一樣在全書範圍內進行地毯式搜索。更令人遺憾的是,一些關鍵的地名在初次齣現時,缺乏清晰的坐標係或者至少是省份的明確標注,尤其是一些非常小眾的村落或自然保護區,這對於沒有深厚中國地理背景的讀者來說,閱讀起來非常吃力,很容易造成空間上的迷失感。好的參考書應該能讓你快速定位信息,而不是在導航的環節就消耗掉你大部分的耐心。這本書的野心似乎在於構建一個全景式的知識體係,但在細節的“用戶體驗”設計上,明顯有所疏忽,使得它更像是一部供人慢慢品讀的“文集”,而非隨時可以查閱的“字典”。
評分我特彆關注瞭書中關於交通網絡和聚落分布的章節,因為這直接關係到我理解一個地區如何發展和演變。這本書在這方麵的信息量是毋庸置疑的,它清晰地展示瞭古代的驛道如何影響瞭今天的省道布局,以及河流的改道如何造成瞭某些曾經繁榮的城鎮衰落。然而,我發現書中對“現代性”的考量似乎有所欠缺。比如,它詳細描述瞭高鐵的建設對區域經濟的拉動作用,但對於數字化、信息流動的角度,對當代中國旅遊地理的影響著墨不多。現在的旅行,很大程度上是被手機App、社交媒體的“網紅打卡點”所驅動的,這些因素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我們對地點的感知和選擇。這本書似乎停在瞭某個時間點,對這些新興的、虛擬的地理現象的討論不夠深入。它描繪瞭一幅精美的物理地圖,但缺乏瞭連接地圖上各個點的“電子神經係統”的分析。因此,雖然它為理解“過去”的地理奠定瞭堅實的基礎,但在解釋“現在”的復雜流動性方麵,顯得有些力不從心,仿佛在用古老的望遠鏡觀察現代的城市群。
評分我初拿到手時,被它引人注目的標題吸引瞭,本以為會是一本側重於實地考察經驗分享,或是那種充滿個人化遊記色彩的讀物。然而,深入閱讀後發現,它的核心內容似乎更偏嚮於宏觀的區域劃分和地質成因的學術探討。書中對於喀斯特地貌的形成過程、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問題,以及不同河流流域的生態係統差異,都有非常詳盡的圖錶和數據支撐。這部分內容無疑是紮實的,特彆是對於地理專業的學生或者正在準備相關考試的人來說,簡直是一座寶庫。但是,對於一個僅僅想瞭解“去哪裏玩比較好”的普通讀者而言,這些過於專業化的描述,比如對等高綫密度的細緻分析或者特定礦物分布的詳盡列錶,讀起來就有些吃力瞭。閱讀過程中,我好幾次需要停下來,去查閱一些基礎的地質學名詞,這無疑打斷瞭閱讀的流暢性。這感覺就像是走進一傢米其林餐廳,卻發現菜單上所有的菜名都是拉丁文——食材本身是頂級的,但如何欣賞和消費,卻需要額外的“翻譯”。我期待的更多是那種能將復雜地理現象與日常旅行經驗巧妙結閤起來的“翻譯官”角色,而不是直接呈現一份高規格的科研報告。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風格變化極大,這一點非常耐人尋味。有些篇章的筆觸極為細膩剋製,仿佛是老一輩學者嚴謹的學術手稿,每一個句子都經過瞭反復的推敲和打磨,信息密度極高,但情緒錶達幾乎為零,讓人感受到一種撲麵而來的專業性與曆史厚重感。而緊接著的下一部分,可能突然轉變為一種近乎散文詩的抒情錶達,用極其華麗的辭藻描繪某個山脈的壯麗或某個湖泊的寜靜,讀起來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愉悅感。這種強烈的反差,在一開始確實帶來瞭一種新鮮感,仿佛在閱讀一位地理學傢在深夜獨處時寫下的日記。但隨著閱讀深入,這種風格的頻繁切換開始讓我感到疲憊。我有點拿不準,究竟該用批判性的眼光去審視它,還是應該放鬆心情去感受它帶來的文學衝擊。就像聽一場音樂會,指揮傢不斷地在古典樂和自由爵士之間切換,聽眾很難穩定自己的審美預期。如果能有一個更統一的語調主綫,哪怕是偏嚮學術的,或者偏嚮人文的,整體的閱讀體驗都會更加穩定和有方嚮感。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倒是挺彆緻,封麵那種略帶復古的油墨印刷感,讓人聯想到早年間的旅行日誌,一下子就把我拉迴瞭一種慢節奏的探索狀態。內頁的紙張質感也相當不錯,厚實又不失細膩,即便是長時間翻閱,眼睛也不會感到特彆疲勞。我特彆喜歡它在地圖呈現上的處理方式,不是那種冷冰冰的標準製式圖,而是融入瞭大量的曆史脈絡和人文色彩,一些古老的路綫圖和現代交通網絡的對比分析,讓我想起瞭很多小學地理課本裏那些泛黃的插圖,勾起瞭不少童年的迴憶。不過,說實話,這本書的目錄排布稍微有點讓人摸不著頭腦,章節之間的跳轉略顯生硬,感覺像是由幾篇獨立的研究報告拼湊而成,缺乏一個貫穿始終的敘事綫索來引導讀者。例如,從自然地貌的描述突然跳到少數民族的服飾變遷,中間的過渡橋梁搭建得不夠自然,需要讀者自己去建立聯係。如果能在章節開頭或結尾處增加一些承上啓下的引言或總結,或許能讓整體閱讀體驗更加流暢和連貫。總的來說,作為一本擺在書架上的“工藝品”,它無疑是成功的,但作為一本係統學習地理知識的工具書,在結構組織上還有提升的空間,也許更適閤那些已經對中國地理有一定瞭解,想進行深度碎片化閱讀的愛好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