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搭地铁 玩香港
定价:28.00元
作者:杨逢元
出版社:中国旅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1-01
ISBN:978750323320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41kg
编辑推荐
便利玩全指南!
超精华·20站周边景点完整收录!必赏太平山、维多利亚港夜景,必玩时尚名所,传统老街,必买精品商城、风格小铺,必尝港粤美食、异国料理,网络四大地铁线250处潮流所在,迅速掌握玩乐香港*重点!
行家贴心导览!
超安心·30幅翔实地图深入导游!地铁车站周边地图,旅游达人交通指引,完整提示全书景点所在位置,让你一书有手,穿梭香港大街小巷不用愁!
出游绝顶妙计!
超实用·8大出游情报一网打尽!签证办理,港币汇兑、地铁搭乘、购票说明、拨打电话、精选旅店、行程规划、四时节庆、轻松踏出玩乐香港的**步。
内容提要
地铁作为城市的地下脉络,已成为城市赵来越不可分割的部分。由于其覆盖范围广、设置站点的密度大,加上行车速度快、往返班次多,便利性十足而备受当地居民青睐。“搭地铁”不仅意味着一种交通工具的使用,更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成为旅游者融入当地文化的捷径。
而这些地铁发达的城市,也经常是人文荟萃、景致丰富的热门旅游胜地,每一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进出。作为一个来自外地的“游客”,如果有足够的时间,其实,搭着地铁,跟着当地人上车、下车,一站站去参观旅游指南上面写的那些动人景点,或吃吃具有地方风味的美食,或买买值得纪念的艺品饰物,甚至随性步入市场、公园、学校、便利商店……无疑是一种深入感受异地风貌的*旅行方式。而且,在这个讲求旅行“质地”更重于“数量”的年代,也的的确确有许多人,是如此在计划或者实践着他们的“地铁之旅”。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买这本书纯粹是出于好奇,因为我从未去过香港,想通过阅读来预习一下。结果发现,这书压根就不是给初次到访者准备的“入门手册”。它假定读者对香港的地理和文化背景已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开始解构那些更深层次的社会结构和历史遗留问题。比如,书中对不同区域的“身份认同”划分,以及不同代际在面对殖民地遗产时的心态差异,写得极其深刻。文字风格很冷峻,几乎没有煽情的部分,所有的情感都内敛在对事实的精准陈述之中,需要读者自己去体会那份压抑的力量。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公共空间使用权”的讨论,作者引用了很多有趣的案例,说明在寸土寸金的城市里,人们如何通过巧妙的方式,在夹缝中为自己争取到一块“喘息之地”。这本书更像是一本给人类学家或城市规划师看的案例分析集。
评分这本新近入手的大部头,虽然封面设计朴实得有点让人提不起精神,但内容却着实抓住了我这个“老香港迷”的心。我一直对城市变迁和普通市民的生活轨迹特别感兴趣,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这种“偷窥欲”。它没有过多渲染那些游客烂熟于心的景点,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导游,带着你钻进那些老旧的街区,去探访那些快要消失的唐楼,去感受霓虹灯下,那些小本生意人日复一日的坚守。特别是关于九龙城寨拆迁前后的对比,作者的文字功力可见一斑,那种带着怀旧的感伤和对时代洪流的敬畏,让我仿佛能闻到潮湿的空气和街边小吃的味道。书里还穿插了不少口述历史的片段,那些老一辈香港人讲述的奋斗故事,比起官方的宏大叙事,更让人动容。可以说,它是一本研究香港社会脉络的侧影,而非一本简单的旅游指南。那些关于社区设施、公共艺术的细致观察,真的让我对这个“石屎森林”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长途旅行,而不是一次轻松的周末阅读。它的信息密度非常高,需要时不时停下来,对照着地图去想象作者描述的那些具体街角。我必须承认,有些章节对城市历史背景的铺陈略显冗长,对于只想了解“去哪里吃”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显得有些吃力。然而,正是这种深入挖掘背后的“为什么”,才使得这本书具有了长久的价值。它没有给我提供一个现成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观察和理解香港复杂性的工具。特别是关于九龙的工业遗产如何被重新激活或遗憾消亡的论述,观点尖锐,论据充分,让人对城市发展中不可避免的阵痛有了更直观的感受。我个人非常欣赏作者在保持客观描述的同时,流露出的那种对本土文化的强烈维护之心。
评分坦率地说,我最初是被这本书的装帧风格吸引的,那种略带复古的排版和大量黑白照片的运用,很有老派纪录片的味道。我本来期待它能像一本艺术画册那样,侧重于城市影像的美学呈现,但读进去后发现,它更像是一部深入的社会学田野调查报告,只不过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读起来没有学术著作的枯燥。其中关于“铺位文化”的分析尤其精彩,从茶餐厅的卡位分配到街边报摊的选址哲学,无不体现出香港人对空间极度高效利用的智慧。我尤其喜欢作者记录的那些关于“搭桥”的社会现象——比如邻里间的互助、不同族裔社群的微妙互动。这些细节,往往是标准旅游手册会忽略的,却恰恰构成了香港这座城市最生动的肌理。书中的逻辑推进非常扎实,从宏观的城市规划,逐步聚焦到微观的个体生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叙事闭环,让人读完后有一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感。
评分读完这本书后,最大的感受是“触动”。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本教人如何精打细算游玩香港的实用宝典,结果它提供的是一种全然不同的视角——从“脚下”去理解“上方”的城市肌理。作者对“流动性”的探讨非常到位,无论是交通工具的效率,还是人流在不同社会阶层间的交织,都展现出一种近乎机械般精准的城市运转逻辑。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微观视角”,它可能不会告诉你哪家米其林餐厅值得去,但它会告诉你,在哪个街角的电箱旁,住着一位坚持每天为你修理老式收音机的匠人。这种对“活着的历史”的捕捉和记录,使得这本书充满了温度。它不是在歌颂香港的繁华,而是在记录它如何忍耐、如何适应,如何在快速的变迁中,努力抓住那些属于自己的“根”。阅读过程非常充实,让人反思自己身处的环境,也对这种复杂而迷人的城市产生了强烈的向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