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纲》是学者汪震和王正己合著的一部国学论著。《国学大纲》原为民国中学生经典国学教材,其中所含国学常识,条理清晰,不甚艰深,又不失偏颇。文经史哲,皆有涉及;总论分述,各有所长。
全书共分为九章,第一章综述国学概义,余下各章分别从经学、史学、哲学、自然科学、文学、文字学等方面入手,用语浅白,介绍全面,脉络清晰地将国学概况展示在读者眼前,能满足一般读者了解国学之需要。
汪震,现代学者,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研究颇深,专攻哲学、伦理学等。著有《孔子哲学》《论理学》《中国心理学史上的戴震》等。为满足时人对于国学知识的需求,与王正己合著《国学大纲》,风靡一时。
王正己,国学大师,编著多已散佚,与王述达合编《国音学生字典》,与汪震合著《国学大纲》。
★民国经典国学教材,再现江湖
浅显易读的国学常识,民国中学生的国学教材,当代读者了解国学的不二之选。
★80年后重新面世,繁体首改大陆简体版本
遗珠蒙尘的国学经典,几乎被遗忘的大师之作。大陆简体版本,沧海遗珠,极具收藏价值。
★文经史哲,皆有涉猎;百家学派,各有所长
关于国学的一切,在这里都能找到。
中国言国学之人甚多,而通国学之人甚少。《国学大纲》——欲解国学本义不可不读之书
★精装小开本,轻巧便携
精装收藏版,带来更有质感的阅读体验;便携小开本,随时随地领悟国学菁华。
壹 什么是国学
贰 经学
总论
诗
书
易
礼
乐
春秋
论语
孟子
孝经
尔雅
四书
叁 史学
绪言
定义
甲骨文与历史的关系
分类
二十四史
肆 哲学
孔、墨、老
周秦各家
汉、魏、晋、唐宋
明
清
伍 自然科学
绪论
数学
天文学
物理学
结论
陆 文学
诗
戏剧
小说
柒 文章之派别
殷、周、汉
《文选》
捌 文字学
意义
历史
字书
甲骨文
金文
六书四声
韵书
诗韵
反切
双声叠韵
玖 清代学术史
学派分类(一)
学派分类(二)
王学、算学及校刊与辑佚
我抱着学习和梳理中国古典文学脉络的心态,入手了这本《国学大纲》。阅读过程中的感受,就像是在一条奔腾的历史长河中,试图抓住每一朵溅起的浪花。书中对于文学发展的梳理,从先秦的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再到宋词元曲,脉络清晰,但每一种体裁的介绍都可谓是“点到为止”。它列举了重要的作家、作品,并简要概括其风格和意义,但想要深入了解,就得另辟蹊径了。比如,书中提到李白的浪漫主义,但具体哪些诗歌最能体现这种“浪漫”,以及这种浪漫是如何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还需要自己去挖掘。对于戏剧部分,虽然也提及了元杂剧、明清传奇等,但其篇幅之短,仿佛只是匆匆一瞥。这让我有些许的遗憾,毕竟戏剧也是中国古典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的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份“国学地图”,为你指明了方向,标示出重要的节点,但具体的风景,还需要你自己去细细品味。它适合作为初步了解的导览,但若想成为“国学通”,则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大量的扩展阅读。
评分坦白说,我拿到这本书时,并没有抱有多大的期待,只是想着姑且翻翻,看看民国时期的教材是什么样的。没想到,这本书却意外地给了我一些惊喜,也留下了一些思考。它对于经学的介绍,虽然篇幅不长,但却让我对“经”这个概念有了更深的认识。书中简要介绍了《诗》《书》《礼》《易》《春秋》等经典,以及历代学者的注解和研究方向,这让我了解到,经学并非是枯燥的古文堆砌,而是承载着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传承的命脉。阅读过程中,我体会到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仿佛能够触摸到那些古代圣贤的思想脉搏。然而,书中对于经学研究的论述,仍然停留在“大纲”的层面,对于具体的考证、辨析,以及不同学派之间的争论,并没有深入展开。这让我意识到,想要真正理解经学,还需要深入到各个经典的注疏之中,去体会古人的智慧和严谨。这本书更像是一个引路人,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经学世界的大门,但真正的探索,还需要我自己一步步地走进去。
评分这本书在我书架上已经落灰很久了,当初购买它,是被“民国经典国学教材”这几个字所吸引,想象着能够窥见那个时代学子们眼中“国学”的模样。拿到手,厚实的纸张和泛黄的封面,确实充满了岁月的质感。然而,真正翻开阅读,才发现这并非是一本能够让人一口气读完的“故事书”。它更像是一本精炼的百科全书,每一页都塞满了知识点,从诗词歌赋到诸子百家,再到历史的脉络,几乎无所不包。对于我这样并非科班出身,只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怀有浅薄兴趣的读者来说,初读时颇有“望洋兴叹”之感。很多概念、典故、人物,都需要我时不时地停下来,去查阅其他的资料才能勉强理解。这过程虽然略显辛苦,但每当啃下一段晦涩的文字,理解一个古老的思想,又会有一种别样的成就感。它就像一位严谨的老师,不会给你过多的“喂饭”,而是抛出一堆骨架,让你自己去血肉填充。因此,它更适合那些有一定基础,或者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去钻研的读者。对于我而言,它更多的是提供一个框架,一个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宏大体系的入口,而非填鸭式的知识灌输。
评分最近重温了这本《国学大纲》,感觉就像一位老友,再次带我穿越回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于中国哲学思想的梳理。从先秦诸子百家,到儒释道的发展演变,它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了中国哲学思想的骨架。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看到孔孟老庄在思考着如何治国安邦,又或是佛陀的智慧如何在中国大地落地生根。然而,也正是这种“大纲”式的梳理,让我在面对一些深奥的哲学概念时,感到鞭长莫及。书中对于“道”、“仁”、“无为”等核心概念的解释,往往是高度凝练的,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先验知识或者极强的悟性才能完全领会。我承认,我在阅读时,常常需要在某些章节反复推敲,甚至需要借助一些辅助读物才能稍稍窥得其门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纲”,在于它提供了体系化的认知,但要真正理解其“目”,理解那些细微之处的智慧,则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时间。它不是一本轻松愉快的读物,而更像是一块需要打磨的璞玉,需要读者耐心去雕琢。
评分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我翻阅了这本《国学大纲》,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间古老的书房里,与一位博学的老者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它在介绍戏剧部分时,虽然没有详细的剧情解析,也没有生动的表演细节,但它却为我勾勒出了中国戏剧发展的大致轮廓。从早期的说唱、歌舞,到后来的元杂剧、明清传奇,再到戏曲声腔的形成,这本书用一种概括性的方式,展现了中国戏剧艺术的演变轨迹。它让我了解到,每一部经典的戏剧作品,都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无数人的打磨和创新才得以流传至今。然而,对于像我这样对戏剧史不甚了解的读者来说,书中对于各种剧种、角色的介绍,有时会显得有些陌生和抽象。它更像是一个目录,列举了戏剧史上的重要元素,但具体的滋味,还需要通过观看实际的演出,或者阅读更详细的戏剧评论才能体会。这本书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角,让我看到了中国戏剧艺术的整体面貌,也激发了我进一步了解的兴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