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参与世界遗产建制之研究

中国参与世界遗产建制之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俊融 著
图书标签:
  • 世界遗产
  • 中国
  • 文化遗产
  • 国际合作
  • 遗产保护
  • 文化交流
  • 历史
  • 建筑
  • 考古
  • 旅游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炫丽之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64723
商品编码:2992898927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参与世界遗产建制之研究

定价:68.00元

作者:李俊融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1616472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并非《世界遗产公约》早的缔约国之一,然而在短短二十余年间,已成为积极参与世界遗产建制体系的国家之一,在数量上仅次于意大利和西班牙,居全球第三位。“世界遗产”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环保等实质效果,能创造立即而明显的多方利益,因此具有足够的动力驱策相关各界共同参与。但“世界遗产”无疑是一个完全外来的观念,如何能在短时间内于中国各地引起热潮,让各级和各种组织团体乃至一般百姓皆趋之若鹜,无宁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研究主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战略观与对外政策上都逐渐发生重大演变,以“和谐”为名,期望将对外与对内政策互相连结,相辅相成,以利中国后续的多方面发展与国力成长。在此特殊的背景下,中国成功参与世界遗产建制的经验,对于期待崛起成为世界性大国的中国大陆也就格外具有意义,其间的关连与影响颇值加以探究,并作为中国在其他国际组织参与上之对照参考,进而对中国的国际参与行为作出解释和预测。

目录


章 绪论
节 研究主旨与动机
第二节 研究背景分析与文献探讨
第三节 研究途径、方法与架构
一 研究途径与架构
二 研究方法
三 预期之研究发现与相关界定

第二章 世界遗产建制之发展沿革
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运作体系
一 大会(General Conference)
二 执行局(Executive Board)
三 秘书处(Secretariat)
第二节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之成立背景与发展
第三节 世界遗产建制的组织体系与行为主体
一 缔约国(States Parties)
二 世界遗产委员会(The’World Heritage Committee)
三 世界遗产基金(World Heritage Fund)
第四节 世界遗产之分类及登录要件和申请程序
一 世界遗产中心
二 协力咨询国际组织
三 世界遗产地
第五节 世界遗产建制发展的难题与策略趋势

第三章 中国大陆参与世界遗产建制的过程
节 改革开放前后的中国大陆文化遗址与自然环境保护
第二节 中国大陆参与世界遗产建制的过程与推动规划
第三节 中国大陆因应世界遗产建制的法规与制度变革
一 法规层面
二 制度层面
第四节 世界遗产热潮下衍生的弊病和误失
一 保护管理实务方面之弊病
二 主管当局之误失
第五节 中国大陆发展世界遗产的优劣势分析

第四章 中国大陆世界遗产热潮的环境影响因素
节 影响世界遗产热潮的经济利益因素
第二节 影响世界遗产热潮的遗址和环境保护因素
一 学术机构
二 非组织团体
第三节 影响世界遗产热潮的文化认同因素
第四节 影响世界遗产热潮的制度变迁因素
第五节 发展世界遗产对和谐社会政策概念的意义

第五章 中国大陆参与世界遗产建制之国际环境因素
节 理性主义理论观点下的国际环境因素
第二节 建构主义理论观点下的国际环境因素
第三节 中国大陆与世界遗产建制问之相互建构
第四节 参与世界遗产建制对中国大陆国际角色的影响
第五节 参与世界遗产建制对和谐世界政策概念的意义

第六章 结论
节 中国大陆参与世界遗产建制的前景与趋势
第二节 参与世界遗产建制对“和平与发展”战略观的意义
第三节 对两岸关系的启示
参考书目
后记

作者介绍


  李俊融,台湾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博士,政治大学两岸政经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世界遗产》杂志社顾问。研究领域为世界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两岸之国际参与。近年积极投入社会文教推广工作,多次应邀担任台北行天宫社会大学世界遗产课程专业讲师、慈济大爱电视台〈地球证词〉节目导读专家。译有《泰国国家公园》《南非国家公园》《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火中的镜头》《为客疯狂》与《我们曾经辉煌-美国在新世界生存的关键》等书。

文摘


《中国参与世界遗产建制之研究》:
  (三)通过能力建设和知识共享来增强文化与发展之间的联系:包括加强世界遗产保护过程中之宣传、持续发展的旅游开发及社区协力保护工作,促进手工业发展,加强少数民族、弱势族群参与决策的能力和地位。
  以上文化领域的三大项战略目标,在内容上均将“世界遗产”保护和管理列为工作重点。可知《世界遗产公约》与相关的“世界遗产”活动,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化领域中位居重要地位。原因除了《世界遗产公约》是目前在间同时涵盖文化遗址和自然环境保护的完整公约体系外,也因“世界遗产”从申报、评估、审议到登录等一系列活动能带来许多附加价值,因此全球各国普遍积极参与,而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功的工作项目之一。所以教科文组织自然希望能持续保持这项成功经验,并且再积极推广到其他方面,让其他工作项目亦能建立类似的建制架构,以促进相关业务的推广成效。
  总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直属机构、协力组织团体和合作网络,广纳各国、国际组织、非组织、公司企业、教育单位与各种非营利事业机构的人力物力,在教育、自然科学、社会及人文科学、文化、资讯及传播等五大领域尽心费力。其目标无非是希望通过全球参与,达成不同文化和文明之间的相互尊重和交流,以及增进知识和教育普及等两项主要目的,终实现世界和平与共同安全的理想。
  ……

序言



中国参与世界遗产建制之研究 本书并非一本探讨“中国参与世界遗产建制”的学术著作。 尽管书名可能引人遐想,指向中国在国际世界遗产保护体系中的角色、贡献、影响以及所面临的挑战等宏大议题,但其内容全然不触及这些领域。 那么,这本书究竟讲述了什么? 《中国参与世界遗产建制之研究》是一部纯粹的虚构叙事小说。它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架空世界中,一个名为“天衍大陆”的奇幻地域。在这个大陆上,存在着一种名为“源力”的神秘能量,它塑造着万物的形态,驱动着历史的进程。然而,源力并非无处不在,它的分布极不均衡,由此引发了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之间长久以来的冲突与抗争。 故事的核心围绕着一个年轻的学者“墨言”展开。墨言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战士或政治家,他是一位对古代遗迹和失落文明有着狂热追求的博学者。他一生致力于搜集散落在天衍大陆各地的古老文献,试图解读那些关于源力起源、分配法则以及失落文明衰落的秘密。他的研究并非为了权力或财富,而是出于一种纯粹的求知欲,以及对“平衡”的朴素追求。他相信,理解了源力的运作规律,或许就能找到化解大陆分裂与纷争的钥匙。 墨言的旅程始于他所在的偏远小镇“云栖村”。这个村庄坐落在一片被遗忘的古老森林边缘,村庄中的人世代守护着一个与源力息息相关的古老石碑。然而,随着村庄周围的源力日益枯竭,石碑的光芒也逐渐黯淡,村民们的生活也变得日益艰难。墨言目睹了这一切,他深切地感受到,个人的命运早已与整个大陆的命运紧密相连。 他的第一次重大发现,是在一次深入古森林的探险中,他找到了一座被藤蔓覆盖的神秘遗迹。遗迹深处,他获得了一卷残缺的羊皮卷,羊皮卷上记载了一种古老的祭祀仪式,据称可以“沟通星辰,借取天穹之辉”。这个发现让墨言兴奋不已,他认为这或许是古人汲取源力的一种方式。 然而,墨言的研究并非一帆风顺。他很快发现,自己并非唯一对源力感兴趣的人。大陆上一些强大的势力,比如信奉“征服与吞噬”的“铁幕帝国”,以及追求“绝对掌控”的“元素议会”,都在积极地寻找能够增强自身力量的源力之源。他们视墨言的研究为威胁,也视他的发现为可争夺的宝藏。 在旅途中,墨言结识了一系列性格各异、身怀绝技的人物。有沉默寡言、身手矫健的游侠“影”,他似乎对墨言的研究背景了如指掌,却始终保持着神秘的距离;有出身高贵、却因家族衰落而四处奔波的法师“月汐”,她对元素魔法有着深刻的理解,并对墨言的学识深表敬佩,两人之间也产生了微妙的情愫;还有来自被压迫种族的抵抗者“风”,他饱受帝国剥削之苦,对墨言提出的“共享”理念深感认同,并成为了他忠实的伙伴。 随着墨言对古籍的解读逐渐深入,他逐渐拼凑出一段惊人的历史:很久以前,天衍大陆曾是一个源力充沛、种族和谐的黄金时代。然而,一次突如其来的“大寂灭”事件,导致源力骤减,文明断裂,大陆也因此分裂成无数个相互敌对的势力。羊皮卷上记载的祭祀仪式,以及其他零散的线索,都指向了“大寂灭”的真相,以及可能存在的,能够重新唤醒沉睡源力的方法。 但真相的代价是沉重的。墨言发现,那些试图控制源力的势力,并非只是出于贪婪,他们中有些人,其实也背负着各自的使命和痛苦。铁幕帝国之所以对外扩张,是为了缓解其境内日益严峻的资源枯竭;元素议会之所以追求掌控,是因为他们认为只有绝对的力量才能阻止更可怕的灾难降临。这使得墨言在揭示真相的过程中,面临着艰难的道德抉择。他所追求的“平衡”,是否能够超越个人恩怨和种族仇恨? 小说的高潮部分,将集中在墨言试图重现古老仪式,唤醒沉睡源力之时。这个过程充满了未知与危险,他需要集结伙伴的力量,对抗那些企图阻止他的人,甚至是一些他从未预料到的古老力量。最终,墨言是否能够成功?他所揭示的真相,将给天衍大陆带来新生,还是另一场浩劫? 《中国参与世界遗产建制之研究》的叙事,将着重于史诗般的宏大背景、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引人入胜的解谜过程以及深刻的哲学思考。它通过一个奇幻世界的故事,探讨了关于力量的本质、知识的边界、历史的重塑、以及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选择与担当。书中充斥着对古老文明的想象、对神秘力量的描绘、以及对人性复杂性的剖析。每一次的探险,每一次的对话,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旨在将读者带入那个充满奇迹与危机,既古老又崭新的天衍大陆,让读者跟随墨言一同经历这场关于知识、信仰与命运的壮丽史诗。 总而言之,本书是一部关于冒险、解谜、成长与哲思的奇幻小说,与任何关于现实世界中“中国参与世界遗产建制”的学术研究或实际探讨,均无任何关联。 它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完全虚构的背景下,讲述的是在这个虚构世界中,一个学者如何通过对古老秘密的探寻,试图影响和改变他所处的世界的故事。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前瞻性”的思考。它不仅仅是对过去中国参与世界遗产建制的回顾,更可能是一种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洞察。我猜想,书中会深入分析在当前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变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在世界遗产建制中将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例如,新兴经济体在遗产保护领域的崛起,以及数字技术在遗产监测、展示和传播方面的巨大潜力。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探讨中国如何利用其日益增长的国际影响力,在全球遗产保护领域发挥更大的引领作用,并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包容和有效的国际遗产保护体系。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们提供一种思考中国在世界遗产建制中未来定位的框架,以及如何更好地利用世界遗产这一重要平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明,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让我想象到一种“在地化”与“全球化”的交织。我猜测,书中会着重探讨中国在积极参与国际世界遗产建制的同时,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本土的文化遗产。这其中必然涉及到大量的理论与实践的碰撞,例如,如何将国际公约的要求与中国自身的历史文化土壤相结合,如何在进行遗产的“申遗”和“管理”过程中,充分尊重和发挥地方社区的作用。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分析中国在“活化”遗产方面的经验,让那些沉睡在历史中的文化符号,重新焕发出生命力,并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我也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探讨中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方面,所采取的独特路径,以及这些努力如何为全球保护多元文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这本书在我看来,将是一部关于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守护和发扬民族独特性的深度解析。

评分

这本《中国参与世界遗产建制之研究》的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了许多宏大的叙事。我设想着,它会带领我穿梭于历史的长河,细致地梳理中国自古以来在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领域的贡献与演变。我期望能看到关于中国古代建筑智慧、传统园林艺术,乃至那些承载着民族记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如何一步步被世界所认识和接纳的。书里大概会深入探讨中国在申遗过程中遇到的挑战,比如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如何与国际社会就文化价值的定义达成共识,以及在遗产地管理上如何借鉴和创新国际经验。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着重描写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比如故宫、长城、苏州园林等,通过这些具体的例子来展现中国在世界遗产建制中的独特地位和影响力。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够触及更深层次的议题,例如中国如何通过参与世界遗产的建制,来提升自身的国际话语权,并促进中华文明的传播与交流。总而言之,这本书在我心中勾勒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充满了知识的探索和文化的深度。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首先想到的是一种“对话”的视角。它可能不仅仅是关于中国单方面的经验总结,更是一种与世界对话的记录。我猜想,书中会探讨中国在面对全球性的遗产保护挑战时,是如何与国际社会进行沟通、学习和贡献的。例如,在气候变化影响遗产安全、旅游业发展带来的压力、以及跨国文化交流中的潜在冲突等方面,中国是如何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又是如何采纳和融合国际上的先进理念的。我希望书中能有具体的章节,聚焦于中国与其他国家在遗产保护项目上的合作,以及这种合作对促进相互理解和文化交流起到的积极作用。我也期待书中能够揭示中国在“可持续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的道路上,所做的探索和实践,以及这些实践是如何为全球提供新的借鉴。这种“对话”的视角,让我感觉到这本书的内容会更加多元和包容,充满了国际化的视野。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脑海中闪过的是一种关于“协商”和“演进”的清晰脉络。它并非简单地罗列中国拥有的世界遗产名录,而是深入到了“建制”这个核心概念。我理解,“建制”不仅仅是规则的制定,更是权力、利益、话语权在不同主体间博弈与妥协的过程。从这个角度出发,我猜测书中会详细分析中国是如何从一个相对被动的参与者,逐渐成长为积极的塑造者。这种转变,必然伴随着对国际组织运作方式的深刻理解,对评估标准的解读,以及在国际话语体系中争取自身声音的策略。我非常想知道,书中是如何描绘这种“从跟随到引领”的轨迹的,其中中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机构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有哪些具体的政策和外交努力,是中国在世界遗产建制中取得如今地位的关键?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中国在国际遗产保护领域“软实力”构建的洞察,即如何在文化层面影响和引导国际社会的认知,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和文化发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