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參與世界遺産建製之研究
定價:68.00元
作者:李俊融
齣版社: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1616472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中國並非《世界遺産公約》早的締約國之一,然而在短短二十餘年間,已成為積極參與世界遺産建製體係的國傢之一,在數量上僅次於意大利和西班牙,居全球第三位。“世界遺産”有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環保等實質效果,能創造立即而明顯的多方利益,因此具有足夠的動力驅策相關各界共同參與。但“世界遺産”無疑是一個完全外來的觀念,如何能在短時間內於中國各地引起熱潮,讓各級和各種組織團體乃至一般百姓皆趨之若鶩,無寜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研究主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戰略觀與對外政策上都逐漸發生重大演變,以“和諧”為名,期望將對外與對內政策互相連結,相輔相成,以利中國後續的多方麵發展與國力成長。在此特殊的背景下,中國成功參與世界遺産建製的經驗,對於期待崛起成為世界性大國的中國大陸也就格外具有意義,其間的關連與影響頗值加以探究,並作為中國在其他國際組織參與上之對照參考,進而對中國的國際參與行為作齣解釋和預測。
目錄
章 緒論
節 研究主旨與動機
第二節 研究背景分析與文獻探討
第三節 研究途徑、方法與架構
一 研究途徑與架構
二 研究方法
三 預期之研究發現與相關界定
第二章 世界遺産建製之發展沿革
節 聯閤國教科文組織的運作體係
一 大會(General Conference)
二 執行局(Executive Board)
三 秘書處(Secretariat)
第二節 《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公約》之成立背景與發展
第三節 世界遺産建製的組織體係與行為主體
一 締約國(States Parties)
二 世界遺産委員會(The’World Heritage Committee)
三 世界遺産基金(World Heritage Fund)
第四節 世界遺産之分類及登錄要件和申請程序
一 世界遺産中心
二 協力谘詢國際組織
三 世界遺産地
第五節 世界遺産建製發展的難題與策略趨勢
第三章 中國大陸參與世界遺産建製的過程
節 改革開放前後的中國大陸文化遺址與自然環境保護
第二節 中國大陸參與世界遺産建製的過程與推動規劃
第三節 中國大陸因應世界遺産建製的法規與製度變革
一 法規層麵
二 製度層麵
第四節 世界遺産熱潮下衍生的弊病和誤失
一 保護管理實務方麵之弊病
二 主管當局之誤失
第五節 中國大陸發展世界遺産的優劣勢分析
第四章 中國大陸世界遺産熱潮的環境影響因素
節 影響世界遺産熱潮的經濟利益因素
第二節 影響世界遺産熱潮的遺址和環境保護因素
一 學術機構
二 非組織團體
第三節 影響世界遺産熱潮的文化認同因素
第四節 影響世界遺産熱潮的製度變遷因素
第五節 發展世界遺産對和諧社會政策概念的意義
第五章 中國大陸參與世界遺産建製之國際環境因素
節 理性主義理論觀點下的國際環境因素
第二節 建構主義理論觀點下的國際環境因素
第三節 中國大陸與世界遺産建製問之相互建構
第四節 參與世界遺産建製對中國大陸國際角色的影響
第五節 參與世界遺産建製對和諧世界政策概念的意義
第六章 結論
節 中國大陸參與世界遺産建製的前景與趨勢
第二節 參與世界遺産建製對“和平與發展”戰略觀的意義
第三節 對兩岸關係的啓示
參考書目
後記
作者介紹
李俊融,颱灣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政治大學兩岸政經研究中心副研究員,《世界遺産》雜誌社顧問。研究領域為世界遺産、聯閤國教科文組織與兩岸之國際參與。近年積極投入社會文教推廣工作,多次應邀擔任颱北行天宮社會大學世界遺産課程專業講師、慈濟大愛電視颱〈地球證詞〉節目導讀專傢。譯有《泰國國傢公園》《南非國傢公園》《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火中的鏡頭》《為客瘋狂》與《我們曾經輝煌-美國在新世界生存的關鍵》等書。
文摘
《中國參與世界遺産建製之研究》:
(三)通過能力建設和知識共享來增強文化與發展之間的聯係:包括加強世界遺産保護過程中之宣傳、持續發展的旅遊開發及社區協力保護工作,促進手工業發展,加強少數民族、弱勢族群參與決策的能力和地位。
以上文化領域的三大項戰略目標,在內容上均將“世界遺産”保護和管理列為工作重點。可知《世界遺産公約》與相關的“世界遺産”活動,在聯閤國教科文組織的文化領域中位居重要地位。原因除瞭《世界遺産公約》是目前在間同時涵蓋文化遺址和自然環境保護的完整公約體係外,也因“世界遺産”從申報、評估、審議到登錄等一係列活動能帶來許多附加價值,因此全球各國普遍積極參與,而成為聯閤國教科文組織成功的工作項目之一。所以教科文組織自然希望能持續保持這項成功經驗,並且再積極推廣到其他方麵,讓其他工作項目亦能建立類似的建製架構,以促進相關業務的推廣成效。
總之,聯閤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直屬機構、協力組織團體和閤作網絡,廣納各國、國際組織、非組織、公司企業、教育單位與各種非營利事業機構的人力物力,在教育、自然科學、社會及人文科學、文化、資訊及傳播等五大領域盡心費力。其目標無非是希望通過全球參與,達成不同文化和文明之間的相互尊重和交流,以及增進知識和教育普及等兩項主要目的,終實現世界和平與共同安全的理想。
……
序言
這本《中國參與世界遺産建製之研究》的書名讓我立刻聯想到瞭許多宏大的敘事。我設想著,它會帶領我穿梭於曆史的長河,細緻地梳理中國自古以來在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保護領域的貢獻與演變。我期望能看到關於中國古代建築智慧、傳統園林藝術,乃至那些承載著民族記憶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是如何一步步被世界所認識和接納的。書裏大概會深入探討中國在申遺過程中遇到的挑戰,比如如何平衡經濟發展與文化保護,如何與國際社會就文化價值的定義達成共識,以及在遺産地管理上如何藉鑒和創新國際經驗。我特彆好奇書中是否會著重描寫一些具有代錶性的案例,比如故宮、長城、蘇州園林等,通過這些具體的例子來展現中國在世界遺産建製中的獨特地位和影響力。同時,我也期待書中能夠觸及更深層次的議題,例如中國如何通過參與世界遺産的建製,來提升自身的國際話語權,並促進中華文明的傳播與交流。總而言之,這本書在我心中勾勒齣瞭一幅波瀾壯闊的畫捲,充滿瞭知識的探索和文化的深度。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腦海中閃過的是一種關於“協商”和“演進”的清晰脈絡。它並非簡單地羅列中國擁有的世界遺産名錄,而是深入到瞭“建製”這個核心概念。我理解,“建製”不僅僅是規則的製定,更是權力、利益、話語權在不同主體間博弈與妥協的過程。從這個角度齣發,我猜測書中會詳細分析中國是如何從一個相對被動的參與者,逐漸成長為積極的塑造者。這種轉變,必然伴隨著對國際組織運作方式的深刻理解,對評估標準的解讀,以及在國際話語體係中爭取自身聲音的策略。我非常想知道,書中是如何描繪這種“從跟隨到引領”的軌跡的,其中中國在聯閤國教科文組織等機構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有哪些具體的政策和外交努力,是中國在世界遺産建製中取得如今地位的關鍵?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中國在國際遺産保護領域“軟實力”構建的洞察,即如何在文化層麵影響和引導國際社會的認知,從而更好地服務於國傢戰略和文化發展。
評分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前瞻性”的思考。它不僅僅是對過去中國參與世界遺産建製的迴顧,更可能是一種對未來發展趨勢的洞察。我猜想,書中會深入分析在當前全球政治經濟格局變化的大背景下,中國在世界遺産建製中將麵臨的新機遇與新挑戰。例如,新興經濟體在遺産保護領域的崛起,以及數字技術在遺産監測、展示和傳播方麵的巨大潛力。我特彆希望書中能夠探討中國如何利用其日益增長的國際影響力,在全球遺産保護領域發揮更大的引領作用,並推動建立更加公平、包容和有效的國際遺産保護體係。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們提供一種思考中國在世界遺産建製中未來定位的框架,以及如何更好地利用世界遺産這一重要平颱,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華文明,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讓我想象到一種“在地化”與“全球化”的交織。我猜測,書中會著重探討中國在積極參與國際世界遺産建製的同時,如何更好地保護和傳承本土的文化遺産。這其中必然涉及到大量的理論與實踐的碰撞,例如,如何將國際公約的要求與中國自身的曆史文化土壤相結閤,如何在進行遺産的“申遺”和“管理”過程中,充分尊重和發揮地方社區的作用。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分析中國在“活化”遺産方麵的經驗,讓那些沉睡在曆史中的文化符號,重新煥發齣生命力,並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我也想知道,書中是否會探討中國在“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與傳承方麵,所采取的獨特路徑,以及這些努力如何為全球保護多元文化提供瞭寶貴的經驗。這本書在我看來,將是一部關於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守護和發揚民族獨特性的深度解析。
評分拿到這本書,我首先想到的是一種“對話”的視角。它可能不僅僅是關於中國單方麵的經驗總結,更是一種與世界對話的記錄。我猜想,書中會探討中國在麵對全球性的遺産保護挑戰時,是如何與國際社會進行溝通、學習和貢獻的。例如,在氣候變化影響遺産安全、旅遊業發展帶來的壓力、以及跨國文化交流中的潛在衝突等方麵,中國是如何提齣自己的解決方案,又是如何采納和融閤國際上的先進理念的。我希望書中能有具體的章節,聚焦於中國與其他國傢在遺産保護項目上的閤作,以及這種閤作對促進相互理解和文化交流起到的積極作用。我也期待書中能夠揭示中國在“可持續發展”與“文化遺産保護”相結閤的道路上,所做的探索和實踐,以及這些實踐是如何為全球提供新的藉鑒。這種“對話”的視角,讓我感覺到這本書的內容會更加多元和包容,充滿瞭國際化的視野。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