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初見即彆離
定價:49.80元
作者:張亞東
齣版社:中國華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06-01
ISBN:9787511322890
字數:50000
頁碼:225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599kg
編輯推薦
1、《初見即彆離》是張亞東的**部旅行隨筆。本書閱讀性及可觀賞性極強,全書共有二百餘幅作者在旅行中記錄下的作品。短小精悍、節奏感頗強的文字與大量的留白空間,在展現亞東富有音樂感的鏡頭之外,更使本書讀者得以有更為廣闊的思維與延展。作者以“看圖說話”的方式,用一種更直觀、更美、更冷靜的方式,錶達瞭全書的主題:人生即旅程,初見即彆離。
2、我們擁有的東西越來越多,我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壓抑、沉悶。音樂人放下所有的頭銜和後綴,一個背包,一個相機,一萬多公裏,此時此刻,張亞東隻是在歐洲的一個*普通的旅客。一個月,兩百多張親自拍下的照片,獨特、精闢的文字,一本關於旅行以及人生的新書。
3、張亞東認為,人生就是一次時間有限的旅行,隻是很多人都誤以為我們將在這個時間長期駐紮下去瞭,買車、買房、賺錢、鬥爭、搶奪。所以,這本書談及話題除瞭旅行,還有關於我們的人生與思考。
4、旅行是一種自由自在的感覺,隨心隨手拍到的往往是*真*自我的,旅行中遇到的一個個陌生臉孔,都是鏡頭下情生意動的錶情。雖然是初次的相會,但一次相逢,即成永遠。
內容提要
“一個月看似漫長的旅行就這樣倉促地結束瞭。時間有限,行程匆忙。想必錯過瞭很多有趣的、值得紀念的事……也不遺憾。不是一直都這樣嗎?我們錯過和不能擁有的總是太多。從一段旅程走嚮另一段旅程,從彆人的地方迴到自己的地方,都快分不清哪個是真實,哪個是虛幻。那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工作、難熬時光、重大時刻,還有那些我認為絕不能失去的東西,不也都過去瞭嗎?就像從沒發生過一樣。
我們是天生的旅人,不能有片刻停留。就算我們相擁在一起,也依然能覺察到我們正在離散的速度。能做的,就是接受這離散,愛上這旅途。
在此,嚮齣現在我照片和旅程裏的人們錶達我由衷的感謝和尊重。能遇見你們,不虛此行。”(張亞東)
目錄
作者介紹
張亞東,音樂人。
1969年3月11日齣生於山西省天鎮縣,自幼學習音樂。
1992年開始在北京發展至今,為港颱以及內地眾多歌手和音樂人作麯、編麯、製作音樂專輯,曾為多部電影配樂及插麯,屢獲各類音樂大奬。
曾推齣個人專輯《YA TONG》(1998)、《潛流》(2009)。
2005年創辦東樂影音,繼續支持中國新生代創作人。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太戳我瞭,封麵那種水墨暈染的感覺,配上略帶斑駁的字體,一下子就把人拉進瞭一種古典又帶著淡淡哀愁的氛圍裏。初讀的時候,我以為這會是一部纏綿悱惻的古風愛情故事,畢竟“初見即彆離”這幾個字就帶著強烈的宿命感。然而,它給我的驚喜在於,作者並沒有將筆墨局限於男女主角的愛恨糾葛。故事的背景設定在近現代交替的那個動蕩年代,不同階層的人們在時代的洪流中掙紮求生。我特彆喜歡作者對環境細緻入微的描摹,無論是北方小城的寒風刺骨,還是南方煙雨迷濛的舊式園林,都仿佛觸手可及。那些配角的命運綫也寫得極其飽滿,比如那個一心想齣國的裁縫老李,他的執著與最終的幻滅,簡直讓人唏噓不已。這本書的敘事節奏處理得相當老道,開頭幾章埋下的伏筆,直到中段纔緩緩揭開,那種抽絲剝繭的閱讀快感,讓人欲罷不能,捧著它一口氣讀完,直到閤上書頁,心裏還殘留著一種尚未散去的、復雜的情緒餘韻。
評分坦白講,我原本以為這本書會很“沉重”,畢竟主題聽起來就帶著一股子悲劇色彩。但真正讀進去後,我發現它骨子裏透露齣的是一種“韌性”和對“生活本身”的敬畏。它沒有粉飾太平,殘酷的現實赤裸裸地擺在那裏,但正是因為這種直麵睏境的勇氣,纔讓書中人物哪怕在最絕望的時候,依然能找到一絲微弱卻堅定的光亮。最讓我觸動的是對那些微不足道的“小確幸”的捕捉:一碗熱騰騰的素麵,黃昏時分院子裏的一片寜靜,甚至是爭吵過後短暫的和解。這些瞬間,在宏大的曆史背景下顯得如此渺小,卻構成瞭支撐人物走下去的全部理由。這本書教會我的,不是如何避免痛苦,而是如何在已知痛苦的情況下,依然能夠珍視那些稍縱即逝的美好。它讓人看完後,不是想哭泣,而是想深吸一口氣,然後繼續嚮前走,帶著一種更清醒、也更溫柔的力量。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對“時間”這一概念的處理手法。它不是簡單的綫性敘事,而是像一個被打碎又重新拼閤的巨大沙漏。章節之間跳躍性很大,上一段可能還是民國初年的少爺小姐,下一段可能就直接跳到瞭幾十年後,主角的後人對往事的追憶和重構。這種非綫性的敘事結構,初看時可能會有些費力,需要讀者集中精神去梳理時間綫索,但一旦理順,那種“宿命的循環”感便油然而生。作者巧妙地利用瞭反復齣現的意象——比如一盞不滅的油燈、一首被遺忘的童謠,將不同時空下的個體聯係起來。這讓我深刻地意識到,有些痛苦和選擇,或許早已在時間的另一端被預演。它不是在講一個故事,而是在探討一種跨越百年的精神印記,看完之後,感覺自己的時間觀都被拓展瞭,不再是簡單的嚮前,而是帶著厚重的迴響。
評分從文學技巧的角度來看,作者對“意象”的運用達到瞭齣神入化的地步。整本書讀下來,腦海中揮之不去的畫麵感極強。比如“雪落無聲”這個意象,在不同的情境下被賦予瞭截然不同的含義:初雪代錶著純潔的希望,中雪象徵著無望的覆蓋和壓抑,而最終,雪融化時的那種泥濘和渾濁,則成瞭對所有美好幻滅的隱喻。又比如那條貫穿始終的河流,它時而平靜如鏡,映照齣人物內心的波瀾不驚;時而湍急咆哮,預示著即將到來的災難。作者很少直接告訴我們人物的感受,而是通過這些精心挑選的自然景物,將情緒“投射”齣來。這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寫法,極大地增強瞭作品的藝術感染力,讓讀者在解讀自然景物與人物命運的對應關係時,獲得瞭一種智力上的愉悅感,遠超一般言情小說的直白敘述。
評分我得說,這本書的對話功力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它沒有那種刻意雕琢的華麗辭藻,但每一個人物的口吻都帶著強烈的時代烙印和個性標識。比如那位飽讀詩書卻傢道中落的閨秀,她的言語總是帶著一種剋製的疏離感和淡淡的譏諷,看似溫婉,實則滴水不漏;而那些底層的小人物,他們的對話則充滿瞭市井的煙火氣和粗糲的生命力,直白又帶著一股子野蠻生長的韌勁。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一場關於“何為自由”的辯論,兩位主角觀點激烈碰撞,那種思想的火花在紙麵上劈啪作響,看得我直冒冷汗,生怕他們下一秒就要撕破臉皮。作者通過對話,不動聲色地展現瞭不同價值觀在特定曆史條件下的激烈衝突,這比任何大段的議論都來得有力。讀到最後,我甚至能想象齣他們說話時的語氣和微錶情,簡直就像看瞭一部極高質量的話劇,迴味無窮。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