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那山:文化名人眼中的中華名山
定價:28.00元
作者:周星,徐誌摩
齣版社:中國華僑
齣版日期:2007-11-01
ISBN:9787802225114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522kg
編輯推薦
左邊是山,右邊也是。枕下的溪流裏飄著山。天上的雲中藏著山。翠衣羅帶的山。脊梁的山。呼作玉女的山。……山在散步。山在遐想。山與山凝望。山和山耳語。山山山山,山接山迎。山環山繞。山的迷宮……
——韓靜霆《純情山水》
內容提要
本書中涉及的五嶽之首的泰山、萬山匯聚的黃山、秀絕天下的峨眉山、天下險要的華山,以及天山、廬山、五颱山、天目山、雁蕩山、武當山、井岡山、武夷山、秦嶺山脈、昆侖山、阿裏山等等,都在世人的心中存留著各式各樣的光彩。文化名人都是走南闖北者,見識過山川河流名勝古跡無盡其數,但在他們筆下,每一個探訪的名山都依然蕩漾著鮮活的生趣。舒婷在《仁山智水》一文中的幾句言辭似乎可以見證一二:“雁蕩山的風潤而輕,五颱山的風潮而尖,張傢界的山滯而綿;還可以說武夷山的水是怎樣率真,猛洞河的水是如何矜持;說廬山鬆與黃山鬆在落葉時分各有淒清與瀟灑。”詩人對於山的體悟多麼細微!其實,每個人的山都是自己胸襟和視野摺射的“我之山”,它和自然之山之間構成相互見證的關係。自然之山是博大渾厚的,人之所見從不同側麵觸摸山的靈性,人賦予山型神色以言辭名稱,卻隻是在挨近山的精神而已。但這也就夠瞭,沒有一個人可以窮盡山之美,卻可以增添山的體味韻味。
目錄
中國人的山水觀
泰山
泰山日齣
雨中登泰山
扇崖
泰山極頂
泰山腳下詩碑林
泰山風光
黃山
黃山記
黃山三天
黃山拾美
且說黃山
黃山小記
黃山印象
上天都
黃山鬆
黃海遊蹤
黃山鞦行
華山
華山談險
二遊華山
雨走華山峪
華山遊記:
峨眉山
峨眉山下
霧裏峨眉
直薄峨嵋金頂記
峨眉山上的景物
峨眉道上
廬山
廬山麵目
廬山遊記(節選)
廬山
廬山
廬山紀遊
五颱山
記五颱山佛光寺——引言
五颱贊佛記——旅晉五記之一
遊佛光寺:
仁山智水
雁蕩山
雁蕩山的鞦月
雁蕩雜記
雁蕩行(節選)
井區山
井岡翠竹
三上井岡
武夷山
武夷山的雨
純情山水
阿裏山
阿裏山看雲
阿裏山和日月潭
山
山的圖騰
天山景物記
朝“武當”
琅琊山遊記:
天子山一日
重遊玉皇山小記
穿過秦嶺
今日賀蘭山
五峰遊記
羞女山
貴州山叢尋畫
南嶽遊記
天目山中筆記
桂林的山
編後記
情隨高山起境人深幽中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一個安靜的下午,手捧一杯熱茶,與幾位智者圍坐在一起,聽他們娓娓道來關於中國最美的那些山的故事。每一位名傢都像一位獨具慧眼的導遊,帶領我深入探尋一座山的肌理,體味其神韻。《那山:文化名人眼中的中華名山》並非僅僅是風景的描摹,更是一場思想的盛宴。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恒山的描寫,幾位作者從道傢修煉、道教聖地等角度,深入淺齣地闡釋瞭恒山在中國文化中的獨特地位,讓我對這座“人間天堂”有瞭更深的理解。書中對長白山的描述,則充滿瞭神秘感和敬畏感,幾位作傢從自然奇觀、民族起源等角度,勾勒齣這座神山的壯闊與遼遠。我常常在閱讀時,不自覺地想象著他們當時的情景,那種與自然對話、與曆史交流的深沉感受,透過文字,直接觸動我的內心。這本書讓我覺得,每一座名山都是一個故事,而這些故事,共同構成瞭中華民族的精神圖騰。
評分這本書的編排和內容都相當考究,讓我感受到瞭齣版方的用心。它不像市麵上許多堆砌名人段子、粗製濫造的讀物,《那山:文化名人眼中的中華名山》更像是一本散文集,又像是一部文化研究的縮影。每一位文化名人對特定名山的解讀,都像一篇獨立而又相互呼應的文章。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武當山的論述,它不僅僅探討瞭道教文化的神韻,更深刻地剖析瞭這座山如何成為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重要載體。作者們字裏行間流露齣的對山水的敬畏、對自然的感悟,以及對曆史文化的傳承,都深深打動瞭我。我甚至能感受到他們站在山巔時,那種渺小與宏大交織的復雜情感。書中對張傢界的描繪,更是讓我驚嘆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配閤著幾位文化人對這種奇特地貌的哲學思考,使得這座山不再僅僅是視覺的奇觀,更成為瞭一種關於存在與變幻的哲學隱喻。這本書讓我明白,名山之所以為名,不僅在於其地理的高度,更在於其文化的高度。
評分我必須承認,在拿到《那山:文化名人眼中的中華名山》這本書之前,我對“名山”的認知可能還停留在地理課本上的簡單介紹,或者是一些零散的旅遊宣傳。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它就像一個精心布置的文化沙龍,邀請瞭各行各業的大傢——詩人、哲學傢、曆史學傢、藝術傢——來分享他們與中華名山的那些動人故事。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並非隻是簡單堆砌名人的觀點,而是通過他們個人的經曆、感悟和創作,將名山的風貌與人文精神巧妙地融為一體。比如,在解讀黃山時,某位藝術傢筆下的雲海翻騰,並非僅是視覺的描繪,更是作者心境的寫照,那種“應會當淩絕頂”的豪情壯誌,通過他的文字躍然紙上。而另一位作傢對峨眉山的描述,則充滿瞭對佛教文化和人生哲理的思考,讓這座山峰不僅僅是自然景觀,更成為瞭一種精神的象徵。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讓我們看到瞭“山”,更讓我們聽到瞭“山”背後的聲音,看到瞭“山”所承載的文化靈魂,以及它們如何塑造瞭這些文化名傢的思想和創作。
評分這本《那山:文化名人眼中的中華名山》,真是讓人驚艷!我一直對那些承載著厚重曆史和深厚文化底蘊的山脈心生嚮往,而這本書簡直就是打開瞭一扇通往這些秘境的大門。它並非簡單地羅列名山,而是通過眾多文化名傢的視角,為我們呈現瞭一個個鮮活、立體、充滿情感的山巒畫捲。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泰山的描寫,幾位大傢用不同的筆觸,從曆史、哲學、文學等多個維度解讀這座“五嶽之首”。讀著讀著,仿佛能聽到風吹過鬆濤的聲音,感受到那股磅礴大氣直衝雲霄。書中對於廬山的描繪也同樣精彩,蘇軾“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的哲思,竟讓我在字裏行間窺見瞭不同層次的理解。它不僅勾勒齣山川的壯麗,更挖掘齣深藏於山水之間的民族精神和人文情懷。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中國這片土地有瞭更深的敬畏和熱愛,也更渴望親自去攀登,去觸摸那些文字中描繪過的每一寸土地,去感受那份獨屬於中華名山的獨特魅力。
評分讀《那山:文化名人眼中的中華名山》的過程,是一次非常愉悅且富有啓發的精神之旅。我一直覺得,真正的旅行,不僅僅是身體的移動,更是心靈的滌蕩。而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它帶領我“雲遊”瞭中國的眾多名山,但這種“雲遊”卻比親身前往更加深刻。因為有那些纔華橫溢的文化名傢作為我的嚮導,他們用自己獨特而深刻的視角,為我解讀每一座山峰的靈魂。比如,書中對西嶽華山的描述,一位作傢將自己攀登華山時驚險刺激的經曆,與中國傳統武俠文化中的俠骨柔情聯係起來,讀來酣暢淋灕。而另一位學者則從地質變遷和曆史遺跡的角度,解讀華山的滄桑巨變,讓我看到瞭時間在山體上留下的印記。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讓你在欣賞自然風光的同時,也能深入瞭解隱藏在山水背後的曆史故事、文化傳說以及哲學思考。它讓我重新認識瞭“山”,它們不再是冰冷的岩石,而是鮮活的生命,是精神的傢園。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