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一匊集:詞學管窺 | 作者 | 周茜 |
| 定價 | 40.00元 | 齣版社 | 上海書店齣版社 |
| ISBN | 9787545815924 | 齣版日期 | 2018-03-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該論文集主要由三部分構成。一是吳文英詞研究。“詞傢之有吳文英猶如詩傢之有李商隱”,南宋末年詞傢吳文英(號夢窗)詞為宋詞之*後輝煌,為詞學研究中的難點,集中幾篇論文主要對夢窗詞的藝術價值及其在清代、現當代的接受進行瞭深入研究。二是對清季遺民與詞學、與京劇等傳統文化的關係進行研究。對於遭遇“三韆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清遺民的研究相對薄弱,進入21世紀以後纔開始受到關注。籍此研究不僅可以觀照清遺民的傢國文化情懷,亦可深入探討中國傳統文化的曆史命運和現實意義。三是對詞學中的熱點溫庭筠、李清照,詠物詞集《樂府補題》以及韓國漢學的幾篇小論。 |
| 作者簡介 | |
| 周茜,女,重慶市人。2003年7月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中文係,獲文學博士學位。2003年7月至2005年7月於華東師範大學中文係博士後流動站從事研究工作。2005年至今於同濟大學中文係任教。 |
| 目錄 | |
| 編輯推薦 | |
| 同濟大學中文係創立於1946年。時名為國立同濟大學中國語言文學係,與同期建立的哲學係,外國文學係共同組成文學院,是為上海國立大學中*個文學院。先後在此任教的有郭紹虞、穆木天、牟潤孫、潘伯鷹、蔣大沂、張長弓、王善業、蔣天格、徐中玉、曹融南等先生,可謂大師雲集。1949年8月,同濟中文係奉新之命停辦,師生遂並入同城的復旦中文係。直至2003年同濟中文係方得以恢復。因有前賢篳路藍縷,薪火相繼,得以再聚俊彥,故不數年即在滬上乃至全國再現昔年崢嶸之態。迨至今年,即2016年,同濟中文係已建係七十周年,復建也十載有餘。為此,同濟中文係同仁特編輯“同濟·漢語文學叢書”,擇期陸續齣版,既宣己誌,亦求友聲。而此套叢書初名“同濟中文係學術叢書”,原擬循兄弟院校中文係的成例,以在同濟中文係任教的教師的學術著作的齣版為主。但在我與人文學院院長孫周興教授商議時,他力主擴大該叢書的編輯框架,以“同濟·漢語文學”總括其名,以從同濟百多年來對漢語文學的貢獻為題係統梳理和編輯叢書,而不必囿於同濟中文係的狹小範圍,並且,他進一步提議,這套叢書不僅可收錄大傢的學術研究著作,亦可收入教師們的文學創作作品,故以“漢語文學”而非“漢語文學研究”為名。對此建議我深以為然,因為若從“漢語文學”的角度考察,同濟自1907年建校以來,師生們為現代漢語文學的研究和創作作齣的貢獻與其他曆史悠久的大學比起來,雖不至於高山仰止,但也不遑多讓。尤其是在漢語文學的創作上,人纔輩齣,不絕於縷。從上個世紀新文化運動時期的詩人宗白華,二十年代的詩人殷夫,三十年代的詩人馮至、戲劇傢楊晦,四十年代的戲劇傢陳銓,詩人廖青主、穆木天,五十年代的小說傢楊益言等,新世紀以來又有小說傢馬原等加入,皆可為一時之選。所謂“昭茲來許,繩其祖武”,這套叢書自也應當將其人其作選輯列入。是為序。張生2015年4月27日於同濟大學中文係2016年3月16日改於五角場 |
| 文摘 | |
| 序言 | |
拿到這本書,我第一反應是它可能是一部學術性很強的專著,畢竟“詞學”這個詞就足以讓人肅然起敬。“一匊集”這個名字,雖然有些齣人意料,但或許暗示著作者的治學態度,如同采擷一束花,精心整理,飽含深情。我個人一直認為,要真正理解一門學問,不僅僅要掌握其理論體係,更要瞭解其背後的文化土壤和時代背景。“管窺”二字,倒是降低瞭我對這本書“高不可攀”的預期,反而讓我覺得它可能是一扇通往詞學世界的窗戶,讓我得以窺見一斑。我非常好奇,作者在詞學的研究上,是否會有一些比較“小眾”的切入點,比如對某些失傳的詞作的考證,或者對詞體在民間流傳的考察?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關於詞學研究的“竅門”或者“方法論”,能夠幫助我更好地進行自我學習和探索。當然,我也希望作者的語言能夠平實易懂,避免過多的學術術語,讓像我這樣的普通讀者也能從中獲得樂趣和收獲。
評分說實話,這本書的書名給我一種相當厚重的感覺,但又夾雜著一絲不易察覺的親切。“一匊集”聽起來像是一個私人收藏,或是一次私密的學術交流,讓人猜測作者是否會將自己多年來對詞學的研究心得,以一種比較隨性、但又嚴謹的方式呈現齣來。而“管窺”,則是一種非常有趣的視角,仿佛作者要帶領我們鑽進一個狹小的縫隙,去觀察和理解詞學這座宏偉建築的某個側麵。這讓我對書中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希望看到作者並非僅僅羅列事實,而是能夠展現齣一種獨特的思考方式,能夠提齣一些新穎的觀點,或者對一些傳統的看法進行質疑和辯駁。我尤其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看待詞的“音樂性”和“繪畫性”的,這兩個維度在詞的創作和欣賞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是否會有對不同地域、不同時代的詞風進行比較分析,從而勾勒齣詞學發展的脈絡?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友,娓娓道來,不僅傳授知識,更能啓發我的獨立思考,讓我能夠跳齣固有的框架,用更廣闊的視野去審視詞學。
評分這本書的名字,乍一看,的確很有意思。“一匊集”,讓人聯想到一種 Collected works of someone,而“詞學管窺”,則明確地標示瞭其學術領域,但“管窺”二字,又帶著一種探索和發現的意味,仿佛作者不是要給齣最終的定論,而是邀請讀者一同去探尋。我一直認為,對中國古典文學的理解,詞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特彆希望在這本書裏,能夠找到一些關於詞的音樂性與詩性的結閤的探討,或者對詞在不同曆史時期所承擔的社會功能的分析。比如,詞在唐宋時期,是否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又比如,一些著名的詞人,他們的生活經曆如何影響瞭他們的詞作?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比較接地氣的解讀,能夠將那些遙遠的詞篇,與當下的生活産生某種聯係,讓我能夠更真切地感受到詞的魅力。我也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定義“詞學”的,是僅僅局限於對詞作的分析,還是會包含更廣泛的文化背景的考量?
評分初次翻開這本書,就被它古樸典雅的書名所吸引,“一匊集”三個字,仿佛自帶一種懷古幽思,讓人不禁聯想起古代文人雅士揮毫潑墨、品茗論道的場景。“詞學管窺”,更是直指主題,但“管窺”二字卻又顯得謙遜,暗示著作者並非要以一傢之言定乾坤,而是抱著一種探索、學習的態度,與讀者一同走進詞學那博大精深的殿堂。我本就對古典詩詞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鍾情於婉約清麗的宋詞,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一些深入的解讀,瞭解詞的源流、演變,以及曆代詞人的創作風格和心路曆程。我特彆期待作者能分享一些關於詞牌的考證,或者對某些經典詞作的細緻分析,能夠撥開我心中對於一些詞句的迷霧,讓我能更深層次地理解其中蘊含的情感和意境。書中是否能引用一些鮮為人知但同樣精彩的詞作,也讓我充滿瞭好奇。畢竟,在浩如煙海的詞海中,總有些遺珠等待被發現。我對作者的文筆也抱有很高的期望,希望它能如同詞本身一樣,流暢、優美,帶著一種淡淡的韻味,讓我在閱讀過程中感受到一種愉悅的學術體驗,而非枯燥的理論堆砌。
評分說實話,這本書的書名“一匊集:詞學管窺”初看之下,確實讓人有點摸不著頭腦。“一匊集”聽起來像是某個人的文集,或者是一次私人性質的整理,而“詞學管窺”則明確瞭其主題。“管窺”這個詞,用得非常巧妙,既顯示瞭作者的謙遜,又暗示瞭他希望通過一種特定的角度,來揭示詞學的奧秘。我一直對詞學充滿敬畏,覺得它是一個非常深奧的領域,很多時候,我隻是停留在對詞句的錶麵理解,而無法深入到其精髓。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幫助我理解一些詞學的基本概念,比如詞的格律、詞的分類,以及不同詞派的特點。我更希望作者能夠分享一些他自己獨到的見解,能夠為我指點迷津,讓我能夠從一個更宏觀的視角來認識詞學。不知道書中是否會涉及到一些關於詞的創作技巧的討論,比如煉字、對仗,以及如何運用比興等手法?如果能有一些實例分析,那就更好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