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我为什么不结婚
定价:36.8元
作者:方洛洛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511360946
字数:136000
页码:23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你后半辈子的选择,应该是一个快乐的人,而不是一个无趣的人。
不结婚其实也是保持一种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本身是痛苦的,但又是非常迷人的。
结婚不是人人都需要的,要不然,婚姻和割礼就没有区别了。
你再有偏见,也跟你没关系。
我*看重的是感情,有一天我嫁了,我希望我是为了爱情而走进婚姻的。我相信如果我一直坚持我的渴望,我*终会拥有我想要的,只不过我比别人多了几年单身的时光,多了这些思考。
内容提要
采访故事。
每一个故事和受访者都真实存在。
作者通过采访的形式,剖析人物内心深处的秘密以及自我。
在未婚的时光中,一个人本应拼命活出自己的精彩,却有人将时间丢在自怨自艾和哭天抹泪中,后火急火燎、带着委屈地把自己变成已婚族。这也作者写《我为什么不结婚》系列故事的原因。
作者希望,越来越多的小伙伴们能够勇敢地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而不是屈服他人意志过着自杀般的生活。
你终会拥有我想要的,只不过你比别人多了几年单身的时光,多了这些思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方洛洛
一个讲故事的人,多年来“流窜”在各行各业,当过英语老师、艺人宣传、媒体记者......愿意讲个故事,道破你的心事。
文摘
序言
幸福跟结婚没关系
方洛洛
很多人问我:“你是一个不婚主义者吗?为什么要写一系列‘不结婚’的真人故事?”
我不是不婚主义者。我认为“结婚”和“不结婚”是每个人可以自由支配的权利,没有哪一种更高级,更没有哪一种该被嘲笑。
可惜在当今的舆论环境里,单身的人都被虐成了“狗”,一旦过了25岁,单身“狗”就会被父母催婚;临近30岁,远亲近邻都开始操心你的婚配问题;过了30岁,打着关心旗号的警告声和诅咒声更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别再挑了,能有个人愿意和你结婚就不错了,还要什么自行车啊!这么大年纪还不结婚,将来有的苦啊,老了也没人伺候你,多可怜!
许多人正是在舆论的恐吓之下,仓皇地逃进婚姻里避难,而不是真正地想嫁(娶)一个人。这让我想起一部叫《龙虾》的电影,片中的单身者是有罪的,他们被送进配对中心,需要在45天内找到有共同特征的人结婚,否则会被变成动物。男主角的哥哥因为没有在规定时间内配对成功,真的变成了一只狗。如果不想变成动物,只能逃进森林生活,那就意味着成为被追杀的叛逃者。在变成动物和被追杀的双重夹击中,不少人会假装相爱并结婚。
《龙虾》的故事恰如其分地影射了现实,堪称当今的婚恋寓言。虽然现实生活里没人规定单身人士要在45天内找到伴侣,但年龄却是一个紧箍咒,尤其对女性而言。“女人一旦过了30岁就不值钱了,高龄产妇连生孩子都费劲。”整个社会都在用这种危言耸听的言论吓唬大龄未婚女青年,让她们在不值钱和生不出孩子之前把自己嫁掉。
更可悲的是,父母对单身子女的围剿。在《凭什么叫我剩女,你又不是上帝》中,我的采访对象小杨就深受父母的逼婚之苦。有一天早晨,她睁开眼睛发现自己床头多出了一张陌生男女的结婚照。她正纳闷呢,她的母亲走过来说:“我昨天参加一个婚礼,这是人家的结婚照,你看看多幸福的一对夫妻啊。我把这张照片摆在你床头,是想让它鼓励你。”小杨的父亲一边念叨着完了,你没有竞争力了,一边又说,你别等到我死了还没看到你结婚啊!
勾勾是我的朋友,也是《不改变心态,嫁给谁都不会幸福》的口述者,她的母亲为了她的婚事到处求神问卜,还差点被某位“大仙”去上万块钱。母亲担心勾勾孤独终老,无依无靠,甚至让勾勾随便找个人结婚,哪怕生完孩子再离婚都行。
电影《龙虾》中,被送到配对中心的单身者要观看一些节目,比如:单身者独自吃饭后被噎死了,但有配偶的人就获救了;单身女性独自走在路上被坏人了,但犯不会接近有配偶的女性。这些节目旨在告诉大家:单身该死,结婚才能让人走上幸福生活。
既脑残又荒谬是不是?可生活中,“不结婚的人是不幸福的,结婚的人才是幸福的”不正是许多人根深蒂固的观念吗?因为担心自己错过幸福的班车,有多少人上错了车?
《婚姻可能是灵药,也可能是毒药》中的口述者小奇就曾上错车。早在结婚前,她的前夫就表现出了种种不适合结婚的迹象,但当时的她却天真地认为,婚姻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只要结婚了,他肯定会变得成熟、靠谱。结果,小奇的婚姻非但不是灵药,反倒成了毒药。
一个人幸福与否跟他是否结婚没有关系。幸福是一种能力,拥有这种能力的人,无论是单身还是结婚都会幸福,而没有这种能力的人,无论未婚还是已婚都不会幸福。
有个姑娘曾跟我说,我也不想结婚,想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可我的经济生活怎么保障呢?我告诉她:一个人连自己衣食住行都需要依靠另一半,是不配获得自由的。想要获得幸福,首先要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能对自己的生活负责,而不是指望别人对你的生活负责。其次,是成为一个强大的人,无所畏惧地活出自己的精彩,而不是过着被别人写好的剧本。
《结婚是一道选择题》中的口述者冰棍人曾希望早早结婚生子,可惜遇人不淑。堕落过一段时间后,终于醒悟到独立的意义。如今她人在美国,是环境工程的博士后。闲暇时,喜欢户外运动,她在科罗拉多大峡谷露过营、在死亡谷国家公园看过浩瀚的繁星、在优胜美地国家公园攀登过HalfDome(美国加州优山美地国家公园的象征),她享受主宰自己命运的感觉。她自信地说:“我不需要别人告诉我,我做的选择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我穿的衣服是漂亮的还是丑陋的;我应不应该美白。所有的东西都是我经过自己的大脑做判断,的判断标准是:这是我要的吗?”
《人生,不是只有结婚这一种活法》中的口述者阿呆28岁分手,也曾抱怨、愤懑,认为自己是一坨烂菜。但平静下来后,却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做一件分手前做不了的事——考伦敦艺术大学。30岁时,她成了伦敦艺术大学的研究生。“既然有能力就要去接触不同的东西,打开自己的视野。”阿呆说,她开始相信自己可以越活越新鲜。
在未婚的时光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拼命活出精彩,就像冰棍儿、阿呆一样,可许多人却将时间丢在自怨自艾和哭天抹泪中,后火急火燎把自己变成已婚族。这才是值得惋惜的事。
我的采访对象石菲是一个8岁女孩的母亲,曾想为了孩子委曲求全,被老公家暴之后终于离婚。她不无感慨地告诉我:“在我还是已婚妇女的时候,周围有不少单身的姐妹,她们在30岁左右的时候都很慌张,对未来没有安全感,羡慕我这样已婚生娃的,感觉人生大事早早就搞定了。但我打心眼里羡慕她们的单身状态,多自由啊,一个人吃饱,全家都不用愁了,她们想干什么干什么,又没有家庭的羁绊。”
是的,与其为将来时的“孤独终老”而焦虑,不如踏踏实实地过好现在的每一天。就像《好的伴侣是自己》中我的采访对象小圆所说:“我喜欢摄影、料理、插花、烘培、模型、画画……任何好玩的我都想学,你说我这么忙哪有时间担心孤独终老啊!”《没有谁真的嫁不出去》的口述者熊爸也是一个以“活得高兴”为准则的人,他喜欢旅行、电影和美食,正计划走遍日本的47个都、道、府、县,目前已经完成了1/4的行程。
美籍华人陈愉在《30岁前别结婚》中写道:“按照别人的期望去过自己的生活实在是一种。”无论结婚还是不结婚,都是个人选择的一种生活状态,只要自己喜欢。如果因为害怕他人的“歧视”而违背自己的愿意,那无异于“自杀”。我希望,越来越多的小伙伴们能够勇敢地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而不是屈服他人意志过着自杀般的生活。这正是我写下这些真人故事的目的。
后祝我书中所有的采访对象,和所有看我这本书的读者都能获得幸福,么么哒。
这本书的书名实在是太抓人眼球了,初次看到“满28包邮 我为什么不结婚”这个标题,我就忍不住在心里嘀咕:这到底是一本关于网络购物的奇谈怪论,还是一部深刻探讨现代婚恋观的社会观察手记?带着这种强烈的猎奇心理,我翻开了第一页。首先映入眼帘的叙事风格,是那种带着点自嘲和戏谑的都市独白,作者仿佛就是一个坐在你对面的老朋友,手里晃着一杯咖啡,慢悠悠地跟你掰扯人生的无奈。他/她似乎并不急于给出一个明确的“不结婚”的宣言,而是用一系列琐碎却又极具代入感的日常片段,构建起一个拒绝被传统社会脚本绑架的个体画像。比如,对早高峰地铁里拥挤的夫妻相的描述,那种从肢体接触中透出的疲惫和相互依偎的麻木感,被描摹得入木三分,让人不禁反思,那种被“捆绑销售”的生活,真的比一个人的自由更值得追求吗?语言的颗粒度非常细腻,擅长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微表情和内心独白,让读者在会心一笑的同时,感受到一丝不易察觉的酸楚。整本书的基调是轻快的,但字里行间却暗藏着对“稳定”和“承诺”的深刻审视,让人读完后,会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生活中那些习以为常的“必需品”和“非必需品”。
评分这本书的文本结构简直是一场精妙的迷宫,它完全摒弃了传统非虚构作品那种线性的逻辑推进,更像是一系列散落的、高光时刻的记忆碎片被精心打磨后重新粘合在一起的艺术装置。阅读体验非常跳跃,上一章还在探讨如何精打细算地规划年假,下一章可能就突然转向对某个陌生人婚礼上的尴尬场景的深度解构,完全没有生硬的转折,却又自然而然地将“个体选择”和“社会期待”的主题串联起来。作者的笔触非常锐利,尤其是在描绘当代都市男女在亲密关系中那种小心翼翼的试探与防御时,简直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表面的和谐,暴露出藏在底下的不安全感和对自我边界的捍卫。我尤其欣赏它对“效率”和“情感投入”之间悖论的处理。在一个人人都在追求效率最大化的时代,维护一段长期关系本身就是一种极低效率的行为,这本书似乎在替那些选择“高效率单身”的人发声,不是因为他们不渴望爱,而是因为他们更不愿为不确定的结果投入巨大的时间成本。这种冷峻的理性与潜意识中对温暖的渴望交织,构成了这本书最迷人的张力。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反煽情”典范。在这样一个充斥着浪漫主义和家庭至上论调的社会语境下,它选择了以一种近乎冷酷的写实主义来解构婚姻的“神圣性”。作者没有大肆渲染单身的凄凉,也没有鼓吹独身的美好,而是用一种近乎新闻报道式的客观冷静,去分析现代人选择不进入婚姻的经济学基础、心理学驱动和社会学背景。每一个论点背后似乎都有详实的数据支撑(尽管这些数据是融入在叙事中的,不易察觉),这使得全书的论述显得非常扎实,缺乏那种空泛的口号。特别是关于“情感消费主义”的批判,作者指出,当代人对伴侣的要求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婚姻的范畴,我们要求对方是情人、是知己、是理财顾问、是共同育儿的搭档,这种过高的期待值,反而使得“找到那个完美契合点”的难度呈几何级数增长。这种抽丝剥茧式的分析,让读者不得不承认,许多时候,“不结婚”不是一种失败,而是一种对不切实际的社会剧本的清醒拒绝。
评分我得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具有强烈情绪传染性的,尤其对于那些正处于人生十字路口、对未来感到迷茫的三十岁左右的读者来说,简直像是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又像是找到了一位知音。作者对于“孤独”的描绘,完全颠覆了传统文学中将孤独塑造成一种悲剧性缺陷的刻板印象。在这里,孤独被提升为一种主动选择的生活状态,一种捍卫个人主权的终极形式。书中描绘的那些独处场景,比如深夜一个人精心准备一顿晚餐,或者周末去美术馆只为取悦自己的眼睛,都被赋予了一种近乎神圣的仪式感。这种对“自我满足”的颂扬,既让人感到振奋,又让人感到一丝寒意——因为这份自由的代价,可能是放弃了社会主流所认可的那份“圆满”。书中不乏对那些试图“劝婚”的亲友团的辛辣讽刺,但这种讽刺不是单纯的抱怨,而是基于对人际关系边界感缺失的深刻洞察。它似乎在说:真正的亲密,是尊重彼此选择的权利,而不是试图将对方修剪成自己想象中的样子。
评分坦白讲,这本书的文字风格与其说是在“写”,不如说是在“辩论”,但这种辩论不是咄咄逼人的,而是充满了哲思的重量感。作者似乎拥有一个庞大的哲学和文化知识库,信手拈来就能引用一些古典文学的典故,或是当代社会学的理论框架,来支撑他/她对“婚姻契约”的质疑。但这绝不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论文,他/她高明的地方在于,总能将那些高深的理论,用最接地气、最贴近生活琐事的例子来佐证。比如,当讨论“承诺的代价”时,他/她会用对比一次性付费和订阅服务的优劣来类比婚姻的长期锁定效应,这种跨领域的类比运用得炉火纯青,让原本抽象的概念瞬间变得鲜活可感。读这本书,常常需要停下来,不是因为读不懂,而是因为被某一个精妙的比喻或一个犀利的观点击中,需要时间去消化和回味。它强迫读者走出舒适区,去审视那些我们从小被灌输的“真理”,然后用自己新生成的怀疑的目光重新审视一遍。这种智力上的挑战感,是阅读过程中最大的乐趣之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