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爱情,不是得到就是学到
定价:23元
作者:吴淡如
出版社:上海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1-01
ISBN:978780703696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281kg
编辑推荐
如果爱情曾经伤害过我们,何尝不是我们先点头同意。苦与乐,都是爱情的面相——如果没有得到什么,那要学到些什么啊。
内容提要
对于爱情,我也曾一派任性和傻气,于是自尝苦果,于是开始质疑。尔后学会疗伤,学会为自己敷。学会尽快找到伤口,而不是忽视伤处;学会珍惜,知道一切都不是理所当然该给我的;也明白记恨无益,留不得时,强留更是无聊。
学会改变一下顽固:学会在该坚持时坚持,该把持时把持。也学会了更改设定码:“爱情,不是得到,就是学到。”凡是陪过我们一段的人,必有他出现的因由,与他存在于我们记忆中的价值。也许不愿想起,但也不需抹煞,不必言恨。
目录
作者介绍
吴淡如,台湾大学法律系学士、中文研究所硕士。畅销书作家和电台、电视台节目主持人。自1995年至今都是台湾省畅销排行榜上女性作家名,并二度获得金钟奖*教育节目主持人及*谈话性节目主持人提名。 她说自己天生反骨,十岁就立志当作家,尽管有人劝她写作
文摘
序言
我必须得说,这本书在情绪管理和自我接纳方面的指导,是它最大的亮点之一。它没有过度渲染失恋的痛苦,也没有盲目鼓吹“必须幸福”的压力。相反,它平静地接受了“不完美”才是人生的常态。书中对于“放手”的论述,不是简单地说一句“往前看”,而是深入探讨了放手背后的心理机制——如何处理那些未完成的情绪残留,如何将过去的关系转化为成长的养分,而不是沉重的包袱。我尤其喜欢它探讨“独处”的部分,它将独处从一种“孤独的惩罚”提升为一种“与自我深度连接的奢侈品”。这种积极的价值重塑,让我读完后感觉内心充实了许多,不再那么惧怕关系的真空期。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爱情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完整、更自洽的成年人的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设计也体现了作者对阅读体验的重视。字体大小适中,段落留白恰到好处,让人在长时间阅读后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更让我惊喜的是,它似乎在不经意间穿插了一些非常富有哲理的小插画或者短句摘录,它们像是散落在文字迷宫中的指示牌,每次不经意间看到,都能带来一丝会心一笑的顿悟。整本书读下来,给我一种非常完整、圆融的感觉,它没有承诺给你一个“标准答案”式的幸福公式,而是武装了你一套更强大的内心工具箱,去面对未来所有可能的情感挑战。它教会我的,是如何在不确定的世界里,稳固地锚定自己的价值,不再将自身的幸福感,完全寄托于另一个人是否会留下。这种内在力量的构建,比任何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都来得实在和持久。
评分从结构上看,这本书的编排非常巧妙,它不是线性的时间叙事,更像是一系列围绕核心主题展开的论点和案例分析的集合。每一章的主题转换都非常自然,就像是不同角度的镜头切换,从个体的情感认知,过渡到伴侣间的互动模式,再延伸到更宏观的社会文化对爱情观的影响。我发现作者在引用一些经典心理学概念时,处理得非常得体,既保证了学术上的严谨性,又用非常生活化的语言进行了转译,让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有一段关于“依恋模式”的描述,我简直要拍案叫绝,它精准地描摹了我与前任相处时那种微妙的拉扯感,那种你推我,我却又不得不跟上去的无力。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让我们可以跳出自己情绪的漩涡,以一个第三者的视角去审视自己的情感轨迹,这种抽离感非常宝贵。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可以用“清冽”来形容,读起来有一种山涧泉水般的畅快感,但又不失深度。它没有那些矫揉造作的华丽辞藻堆砌,而是用最朴素、最直白的语句,切开了爱情中最复杂的那层迷雾。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过程中好几次停下来,不是因为我分心了,而是因为某些句子如同精准的手术刀,一下子就切中了我过去的一些情感痛点。比如其中对“边界感”的阐述,简直是醍醐灌顶。我过去总以为爱就是毫无保留的付出和融合,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真正的爱,也许是两个独立完整的圆,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轨道上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作者的观点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充满了辩证的思考,让人在阅读时不断地与自己的过往经历进行对话和校准。这种引导式的思考,远比直接给结论要有效得多。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抓人眼球,那种带着复古感的色彩搭配,加上那种略显沧桑却又充满希望的字体,一下子就让人觉得这不是一本轻松的爱情小说,而更像是一本关于人生哲学的探讨。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就被它散发出的那种沉静的气息所吸引。我期待的是那种能让人在深夜里安静下来,慢慢品味其中滋味的文字。翻开内页,那种纸张的触感也相当舒服,阅读体验一下子就被提升了一个档次。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到位,不是那种急于求成的灌输,而是像一位老朋友在耳边娓娓道来,关于那些我们在感情中走过的弯路,那些曾经让我们辗转反侧的疑问,都得到了某种程度上的抚慰和梳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绘人物内心挣扎时的细腻笔触,没有将任何一方塑造成绝对的“好人”或“坏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和不得已的苦衷,这种真实感,才是最打动我的地方。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在亲密关系中,那些不愿直面的自我投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