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地图册 地形版
定价:35.00元
作者:中国地图出版社
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1-01
ISBN:9787503180996
字数:640000
页码:26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34幅省区地形图,高山平川尽收眼底
◎340幅旅游景点图,开怀畅游美丽国土
◎270幅精美图片,身临其境大美无言 ◎特别奉献新海疆热点地图
内容提要
此图册为地形版《中国地图册》新升级版,涵盖34幅省区地形图,其特点是突出中国各省区的地貌特征,祖国高山平川尽收眼底,并重点表示了世界遗产和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自然保护区,配有简练文字介绍,内容翔实丰富;精心挑选了100余幅名城古镇地图,供您解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遗产;具特色的是340余幅景区景点图,为世界遗产和风景名胜区及景区地形图,精美实用,视觉效果好;同时还选取270余幅精美图片,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此外还有少量航片地形图,形象逼真,值得期待。改版后的《中国地图册》地形版面貌焕然一新,是地理地图爱好者、旅游爱好者和广大学生出行、旅游、学习的有益参考书。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尝试用这本“地形版”地图册来辅助我对中国西北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的风成地貌进行研究,比如雅丹地貌、黄土垅地的形成和演变过程。本以为地形版会着重体现风向的主导作用如何塑造地表形态,以及不同沉积岩层在差异风化下的表现。然而,书中的地图似乎更偏向于展示行政区划和主要交通网络,地理信息被淹没在了这些非地形要素之中。例如,在展示河西走廊一带的冲积扇时,关键的扇缘位置、扇面坡度变化等地形学特征,并没有通过清晰的阴影起伏或者精确的等高线来强调,反而是用大面积的单一色块来表示,这让我很难在脑海中构建出那个区域地貌的立体模型。更别提关于冰川地貌的部分了,我对高原冰川的退缩和冰碛物的分布非常感兴趣,但书里对这些动态过程的展现几乎是静止的、静态的,完全没有展现出地理环境的“时间维度”。与其说这是一本专业的地图册,不如说它更像是一本给普通大众提供的、缺乏专业深度的地理概览。
评分作为一名地理爱好者,我对图册的“多功能性”抱有一定期待,希望能看到不同地形类型在不同尺度下的表达方式。例如,当我们放大到局部区域时,等高线如何从稀疏变得密集,反映出地形的陡峭程度;当我们缩小到全国尺度时,主要地形单元(如三大阶梯)的轮廓如何清晰地浮现出来。但这本书在尺度的切换上处理得非常不连贯。在大的区域图上,细节缺失尚可理解,但在那些声称是“详细分区图”的局部放大图上,信息的密度并没有显著增加,反而出现了许多不必要的重复标注,似乎是为了凑页数而强行拉伸和裁剪已有的数据。这种缺乏层次感和信息梯度设计的图册,使得读者在试图从宏观到微观进行知识迁移时,会感到极大的认知断裂。它没有提供一个清晰的视觉叙事路径,让人在翻阅时感到迷茫,无法系统性地建立起对中国地形的整体认知框架。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一套严谨的、有内在逻辑支撑的地图符号系统,而不是这种零散、不成体系的图文拼凑。
评分这本所谓的“中国地图册”,真是让我大失所望,我原本是满怀期待,想着能有一本详尽、专业的地形图册来满足我对祖国山川地貌的好奇心,结果收到的这本书,与其说是地图册,不如说更像是一本印刷粗糙的旅游宣传册的集合。首先,从装帧设计上就能看出其粗制滥造的倾向,纸张的手感软塌塌的,色彩的还原度也令人堪忧,那些本应清晰展现等高线和地质构造的专业图例,在我的版本上模糊不清,许多细微的纹理都混成了一团,这对于需要精确识别地理特征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灾难性的。更让我气愤的是,它对于中国主要地貌的描述极其肤浅和公式化,像是从初中地理课本里随便抄录下来的片段,完全没有深入挖掘不同地区地质演变的历史脉络和独特的形成机制。例如,在描述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时,它仅仅是泛泛而谈板块运动,连关键的构造单元和侵蚀基准面变化都没有提及,让人感觉作者对地形学毫无敬畏之心,只是应付了事地堆砌了一些无关痛痒的文字。我花了时间等待的,是一次深入的地理探索之旅,得到的却是一次毫无营养的表面浏览,这份“地形版”的含金量,恐怕还不如我手机里随便打开一个在线地图软件的“卫星图层”来得直观和详尽。希望未来的版本能真正重视地图的专业性和数据的准确性,否则,它根本不配占据“地图册”这个名称。
评分购买这本图册,我最大的期望是能够深入了解中国复杂多样的岩溶地貌和喀斯特地貌的分布规律及其形成条件,特别是那些鲜为人知但具有极高科研价值的地下河系统和溶洞群落。然而,事实是,关于溶洞的描述,更多的是以一种“旅游景点介绍”的口吻出现,重点放在了洞穴的“奇观”和“深度”(如果标注了的话),而不是溶蚀作用的动力学过程、石灰岩的纯度对溶洞形态的影响,以及地下水文的循环路径。那些需要通过地质剖面图来展现的垂直结构信息,在这本书里被简化成了扁平的平面图,使得我们无法直观地理解地下空间与地表水系之间的复杂联系。此外,对于特定区域,比如西南山区,其山体的坡度变化和侵蚀作用的差异,往往是分析滑坡等地质灾害风险的关键指标,但这本书提供的地形数据缺乏足够的分辨率和精细度,提供的等高线间隔过于稀疏,无法有效地区分出细微的地形起伏,这使得它在作为辅助工具书的价值上大打折扣,更多地扮演了一个“粗略索引”的角色,而不是深入研究的“工具箱”。
评分拿到手沉甸甸的一本书,原本以为是那种沉稳大气的专业工具书,谁知翻开之后,一股浓浓的“怀旧感”扑面而来,但这怀旧并非褒义,而是指内容上仿佛停留在上个世纪的某个时间点。我关注的重点在于近几十年间,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地貌产生的动态影响,比如大型水利工程、矿产资源开发导致的地面沉降、植被覆盖率的变化等等,这些现代地理学的核心议题,在这本书里几乎找不到任何痕迹。图例和数据更新的滞后性是致命伤,某些河流的流向和湖泊的边界描述,与我近期考察的实际情况存在明显出入,这对于需要进行区域规划或环境评估的专业人士来说,简直是误导。而且,这本书在版式设计上显得异常拥挤和混乱,一张原本应该简洁明了的等高线图上,密密麻麻地塞满了各种不必要的注释和符号,有些符号的图例竟然在书的最后一页才找到,而且解释得含糊不清,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得不频繁地在前后翻找,严重打断了阅读的连贯性。如果一本地图册需要读者花费大量精力去“解码”它本身的设计语言,那它的可用性就大打折扣了。我对这种缺乏现代地理信息科学思维的编纂方式感到非常遗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