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2015中国自助游地图
定价:39.00元
作者:中国地图出版社
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9-01
ISBN:9787503170904
字数:800000
页码:41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622kg
编辑推荐
1. 更及时,紧跟时尚生活,增加热点话题:《爸爸去哪儿》拍摄地、《舌尖上的中国》各省市美食推荐;
2. 更全面,补充100多个新兴景点;
3. 更美观,增加80幅美图;
4. 更时尚,调整全书页面设计;
5. 更翔实,更新各类地图上高速、铁路等信息;
6. 更准确,核实各类旅游咨询。
内容提要
“知行,路更远”。怎样才能“知行”?对于自力更生的自助旅行者来说,好的方式只有一个:地图、地图,还是地图。
针对旅游图书市场同类产品地图匮乏,局限于景点罗列的普遍弱点,编著团队发挥自身专业地图优势,结合数年旅游图书的制作经验,全力打造出这本《中国自助游地图》。几年来,本书在延续原有地图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吸取读者建议与市场反馈,逐渐输入新鲜血液,集思广益,精益求精。与同类图书相比,该书特色如下:
大特色:丰富、实用、专业的地图。识图时代,没有地图谈何自助?该书每条旅游线路都附有线路图,另有34幅大尺寸的省交通旅游图、90余幅城区图、120余幅景区图和旅游区图,景点分布、往返路线直观立体,一目了然,胜过万语千言。
第二大特色:重点不在罗列景点,而在于规划路线。本书的结构以旅游短线为基本单位。我们将全国划分为118个旅游圈,每个旅游圈以一个中心城镇为圆心向周边辐射,形成数条旅游短线。全书共计460余条游线。对于每个中心城镇,我们提供详细的交通、食宿、购物、娱乐等方面的实用信息;对于每条旅游短线,我们介绍旅行价值、行程规划和开销安排,告诉读者如何自驾车、自助走,同时还提供许多玩家攻略、导游解说,使旅途处处充满生趣。
第三大特色:全彩页、大开本精装上市。扩大开本,摈弃传统的单色印刷,不惜成本精装打造,使图片栩栩如生、地图清晰明确,带来愉悦的视觉享受。
本书所有线路都经过超级驴友的实地勘察,所有地图都出自地图专家的倾力打造,所有资讯都在印前反复核实。
改变生活,从一本书开始。带上这本地图版《中国自助游地图》,即刻启程吧!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哑光处理,手感非常扎实,不像有些旅游地图那种一摸就是油腻腻的感觉。色彩搭配上,主色调选择了沉稳的深蓝色,配上醒目的亮黄色作为重点标注色,即便在光线不佳的车厢里也能迅速找到关键信息。地图的折叠方式也很人性化,它不是那种一拉就散架的结构,而是采用了类似“风琴式”的折叠法,可以精确地展开到你需要的省份或城市区域,收起来的时候又非常整齐,轻松就能塞进背包侧袋,不会鼓鼓囊囊。纸张的选择也体现了制作者的用心,采用了高克重的铜版纸,即使用力去描画路线或者在上面做笔记,也不太会出现洇墨的现象。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在一些偏远景区的周边,它会用更细小的字体标注出当地特色的民宿或者口碑极佳的小餐馆,这些信息往往是那些大型连锁旅游指南里搜不到的“干货”。地图的比例尺标注清晰明确,结合附带的网格定位系统,即使是徒步穿越一些没有明显路标的山区,也能大致判断方位,这对于我这种喜欢“野路子”的驴友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而且,地图上对不同类型的公路,比如高速、国道、省道,采用了不同的线条粗细和颜色区分,让自驾规划的层次感一下子就出来了,让人一眼就能区分出哪些是风景最优美的“景观大道”,哪些是效率最高的“快速通道”。
评分这份地图的“人文地理”维度探索得相当深入,远超出一张纯粹的交通工具范畴。我发现它在标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历史文化名村时,采用了独特的图例符号,这些符号简洁却富有暗示性,比如在一些古镇的标记旁,会有一个小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侧写,这种视觉上的引导,立刻就能激发我去探访的欲望。更别提它对“季节性景观”的标注了,虽然是固定印刷品,但通过特殊的颜色编码(比如用淡绿色标注的“最佳油菜花观赏区”),提前为我规划了春季出行的目标。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西北地区的沙漠边缘,它不仅标注了主要的公路,还用虚线勾勒出了当地牧民常用的“季节性通道”,虽然普通游客可能用不上,但对于想体验当地生活、进行非主流探险的人来说,这份地图的“隐藏地图”属性就体现出来了。此外,它对“边境管理区”的标注非常谨慎且准确,明确划分了需要边境证的区域和不需要的区域,这对于计划前往边疆地区的旅行者来说,是极其关键的合规性信息,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
评分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这张地图在“耐用性”和“携带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我带着它去了雨林气候的地区,面对潮湿和偶尔的阵雨,地图并没有出现明显的皱褶或洇墨,这说明它的抗湿处理做得相当到位。不像一些廉价的旅游折页,沾点水就变得软塌塌的。另一个让我惊喜的细节是,地图的边缘处理,它不是那种锋利的切割边,而是做了轻微的圆角打磨,这样在频繁翻阅时,手指不容易被划伤,这简直是贴心到近乎偏执的细节关怀。另外,虽然这是一份纸质地图,但它在“信息的可读性”上,甚至超越了某些加载缓慢的App。比如,它对城市内部的环线系统描述得极为清晰,即便是没有GPS信号的地下停车场入口附近,也能通过地图上精细标注的指示牌方向,快速定位出正确的出入口。对比那些依赖电量和信号的电子设备,这张地图在极端环境下的“可靠性”是无可替代的优势,它代表了一种无需充电的、持续的、稳定的信息获取方式。
评分我最欣赏的是这份地图对“时间维度”的考量,虽然是2015年的版本,但它显然不是简单地复制粘贴前几年的数据。在一些近几年新开通的高铁线路和高速公路节点上,信息更新得非常及时,我特地对比了它和网上的一些电子地图,发现它在一些乡村公路的限速信息和季节性封闭路段的提示上,做得更为细致和保守,这对于计划长途自驾的司机来说,意味着更少的意外罚单和更安全的驾驶体验。例如,在川藏线上,它不仅标注了海拔高度,还加入了“塌方高发期”的提醒,尽管只是一个小小的脚注,却体现了编制者对中国复杂地理环境的深刻理解。再者,地图的“信息密度”把控得非常好,它没有像有些大词典一样堆砌大量无关紧要的图标和文字,而是集中火力在交通干线上。比如,在主要城市群的周边,它做了小幅的“放大图”,将老城区和新兴开发区的路网连接得丝丝入扣,解决了传统大比例尺地图在市区内“看不清”的痛点。这种在宏观布局和微观细节之间切换的流畅度,极大地提升了旅途中的决策效率。对于一个自由行深度玩家而言,能在一张纸上快速掌握“骨架”和“血肉”,是节省时间和精力的大事。
评分总的来说,这份地图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慢下来”的旅行哲学。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习惯了被App推送最优路线,但这份地图鼓励你放下手机,用手指去感受山川河流的走向,去体会古代商道和现代公路的交织。它的信息布局有一种古典的韵味,用非常规的字体和排版来区分国家级景区和省级景点,这种视觉上的层级感,本身就是一种对地理信息的美学表达。我特别喜欢它在一些文化遗址旁附带的简短说明,例如对某个古城墙的修建年代的简要提及,虽然篇幅很小,但立刻将一个简单的地理坐标,赋予了厚重的历史感。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怎么走”,更是在告诉你“你走过的地方曾经是什么”。对于那些追求深度文化体验的旅行者来说,这种“内涵式”的地图远比冷冰冰的导航数据更有吸引力。它更像是一本精美的、可以折叠的“中国地理画册”,而不是一张单纯的工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