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中华大字典 | 出版社: 四川辞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8-05-01 |
| 作者:本书编委会 | 译者: | 开本: 32开 |
| 定价: 108.00 | 页数: | 印次: 1 |
| ISBN号:9787557902957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本字典收字丰富、栏目设置合理、功能完备、实用性强,特别适合学生、教师、学生家长及汉字爱好者使用。本字典收汉字10 000多个(含繁体字、异体字),包括《通用规范汉字表》中的一、二、三级通用规范汉字。本字典正文含字头、古字形、注音、汉字属性、字源、释义、组词、字里字外、插图等,功能齐备,针对性、指导性、实用性强。本字典古字形考究、注音规范、字源详细、释义准确、例证精当、组词丰富,各栏目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本字典设有古字形、汉字属性、字源、释义、组词、字里字外、插图等栏目,功能齐备,涉及面广,方便读者学习、理解与运用汉字。其中古字形包括甲骨文、金文、小篆等。汉字属性栏目列出字级、笔画数、结构、部首等内容。字源阐释该字演变源流及字形结构发展情况等。释义除详列现代常见常用义和新出现的义项外,还酌情列了较为常见常用的文言义项。另据字头在古汉语中的语法性质和在现代汉语构词中的作用,为其加上类别标志以方便读者学习、使用。在释义之后配有丰富的例词、例句。字里字外栏目包括与该字头相关的科技、文化、历史、典故等词的解释。部分字头下还配有插图以解形释义。
汉语大字典编纂处的成员由全国从事语言文字研究的专家、学者组成,他们具有丰富的字典编纂经验,编纂出版了一批优秀的工具书,所编《汉语大字典》先后荣获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等***奖项。
从一个纯粹的语言爱好者角度来看,这部《中华大字典》的“文化底蕴”是它最大的魅力所在。现在的字典很多都过于追求“效率”和“与时俱进”,结果很多有趣的、有故事性的东西就被牺牲了。但这部字典似乎决心要挽救这些被遗忘的角落。它收录了大量与古代文化习俗、传统工艺、哲学思想紧密相关的词汇,并且在释义中融入了大量的历史背景知识。举个例子,书中对一些描述古代官制的词汇,不仅仅给出了现代的对应解释,还穿插了简短的朝代更迭背景介绍,这让学习者在理解词义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吸收了历史常识。我甚至发现了一些我从未在任何其他字典中见过的,关于古代诗词格律中特定用法的专有术语解释,非常详尽。这感觉就像是,每一个词条背后,都站着一位博学的历史学家和一位严谨的语言学家在为你讲解,而不是冰冷的机器定义。它让我对汉字的每一个笔画、每一个组合背后所蕴含的千年文明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敬意。
评分我不得不提一下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这简直是为我们这些需要长时间阅读参考书的“老读者”量身打造的。你知道的,有些大部头的工具书,拿到手里感觉像块砖头,纸张薄得一揎就破,字印得又小又密,看久了眼睛简直要“罢工”。然而《中华大字典》的纸张选用了一种偏向于米黄色的高克重纸张,不仅手感温润,最关键的是它有效地减少了反光,长时间查阅下来,眼睛的疲劳感明显减轻了。再看字体排布,它采用了清晰的分栏设计,主释义和引文示例之间有足够的行间距,而且注音符号(比如不同历史时期的读音标注)的处理非常巧妙,既不干扰主释义的阅读流畅性,又能在需要时一眼锁定。我特别喜欢它在某些复杂词条下方设置的“辨析小贴士”,通常用一个小小的方框突出显示,专门用来解决那些容易混淆的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这种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让我觉得编辑团队真的深入理解了工具书使用者的痛点,而不是简单地把数据堆砌在一起。
评分从实用性的角度来衡量,我必须承认,《中华大字典》的“检索系统”设计得极其人性化,这在如此庞大的信息量中是相当不易的。传统的部首检字法是基础,但这本书真正厉害的地方在于其附加的检索功能。它不仅提供了标准的拼音索引,更令人惊喜的是,它增加了一个“偏旁部首演变图谱”的附录。这个图谱展示了同一个偏旁在不同字形结构中可能代表的不同意义倾向,这对于进行书法临摹或者研究字形结构变化的人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此外,它的笔顺图解部分也比我用过的任何一本厚字典都要清晰细致,每一个笔画的起始和转折都标注得极其到位,即便是非常复杂的生僻字,也能让人一目了然。总而言之,这部字典不仅仅是一个查阅工具,它更像是一个完整的学习系统,它不仅仅告诉你“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它还潜移默化地教会你“如何更高效、更深入地去理解和使用这个汉字”。它是我案头必备的一件“利器”。
评分这部新出的《中华大字典》实在是令人眼前一亮,我得好好说说我的感受。首先,我要强调的是它在收录上的广度和深度,简直让人惊叹。我习惯在阅读一些稍显冷僻的古籍时,遇到一些不常见的异体字或者古代的特殊用法,以往的工具书总是力不从心。但是这部《中华大字典》,无论是从先秦典籍中提取的生僻字,还是近现代文学作品中偶尔出现的专业术语和地方方言词汇,它都给出了清晰且详实的解释。尤其是对一些多音字和多义词的辨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精准。例如,某个字在宋词和明清小说中的用法差异,书中都有专门的条目进行对比分析,并附带了权威的出处示例。这对我进行深度文本研究的帮助是无法估量的。我甚至发现,它对一些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完全边缘化的词语,也保留了其历史演变的脉络,这种对语言文化传承的敬畏之心,是很多现代工具书所缺乏的。阅读时,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语言博物馆,每翻开一页,都是一次对汉字博大精深的重新探索与确认。这已经超越了一本“字典”的范畴,更像是一部浓缩的汉语言发展史。
评分如果说有什么地方让我感到“惊喜”,那一定是在它对“现代新词汇”的处理方式上。通常,这种大型综合性字典在收录新词时总是显得有些犹豫不决,要么收得太少,显得“老派”;要么收得太快,导致解释不够严谨,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但《中华大字典》在这里找到了一个非常微妙的平衡点。它对那些已经形成稳定语义的新兴词汇,给出了简洁而准确的定义,同时,对于那些仍在快速演变或语义尚不稳定的网络用语或新兴技术词汇,它采取了更为审慎的态度——通常会标注“尚在演变中”或者给出其最初的语境来源。这种“审慎的包容”极大地提升了字典的长期参考价值,它避免了因过快收录而导致的“过时”,又不会因为过于保守而显得脱离现实。我尤其欣赏它在解释某些外来语的汉语音译词时,会追溯其源语言的词根,这种跨文化的注释,对于理解现代科技和学术词汇的准确内涵至关重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