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成语词典》是一部简明实用的中型成语词典。收词严谨规范,涵盖古今常用成语;释义准确详备,说明褒贬色彩,指出特定用法;书证精当丰富,充分体现成语的时代性和使用特点。词典自2002年出版以来,深受读者欢迎,销量超过500万册。荣获第五届国家辞书奖,是成语类辞书的品牌产品。
《新华成语词典》第2版,依据大型文献语料库,对收词、释义、例证等做了全面修订。收词从第1版的8000余条增加到10000余条,收录了“风生水起”“冰山一角”等大量新近产生的成语。
《新华成语词典》第2版由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修订。这次修订,以大型语料库为文献依据,吸收多年研究成果,对词典的收词、释义、例证等各个环节进行了全面研究和改进。在保持第1版优点、特色的同时,进一步提升质量,增强词典的科学性、实用性。
◎ 审核、调整词目,收词从第1版的8000余条增加到10000余条,增收大量古今常用成语及新近产生的成语。
◎ 全面检查、改进释义。
◎ 核查书证;补充及更换部分更典型、更恰当的书证。
◎ 调整语源阐释方式,增加“语本”体例以表明成语定型之前的语源。
◎ 以常用常见和兼顾语源为原则,对部分主副条进行调整。
词典采用双色套印,条目释义部分用蓝色楷体表示,较第1版更为清晰、美观。
《新华成语词典》第2版由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修订,赵克勤、张万起、许振生等辞书专家审订。
我给我的外甥女买了一本给她的同类型参考书,但说实话,拿到这本精装塑封的词典后,我立马决定要把这本留给自己用。视觉上来说,这本词典的版式设计非常经典,字体大小适中,行距合理,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的疲劳感明显低于那些试图在一页里塞进尽可能多信息的现代词典。它似乎遵循着一种“留白”的哲学,让每一个词条都有呼吸的空间,阅读体验因此变得格外舒适。更重要的是,它给人的那种可靠感。塑封保护下的书页,意味着它能抵抗时间与湿气的侵蚀,它仿佛在向我保证:“放心吧,我不会轻易过时,我是一个可以传承的知识载体。”对于工具书而言,这种稳定性和持久性,远比花哨的封面设计来得重要得多,它承载的是一种对知识的郑重承诺。
评分这本书的编纂风格,透露出一种强烈的“教育使命感”。它不仅仅是语言的收集者,更像是文化的守护者和引导者。从其结构布局来看,它明显是为需要系统学习和深入掌握汉语成语的人群量身定制的。我注意到,它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成语,往往会配有专门的“易错辨析”栏目,用对比的方式讲解,非常直观。比如,针对中小学生可能遇到的困惑点,它会用更贴近他们理解能力的方式进行阐释,但又不失专业性。这种平衡掌握得非常好,既不会让初学者望而却步,也不会让资深人士觉得内容过于浅薄。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点,更是一种学习的方法论,它教会读者如何去系统、有条理地消化和吸收庞大的成语体系,这对于提升中文素养具有深远的意义,绝非简单的“查阅工具”所能比拟。
评分这本词典给我的最直观感受就是“百科全书”式的全面。我试着查阅了一些生僻的、甚至是带有地域色彩的成语,本以为它会像一些简化版的工具书一样有所遗漏,但没想到,即便是那些在日常交流中几乎绝迹的“老古董”,它也能提供详尽的解释和清晰的标注。尤其是在对成语的“近义辨析”那一块做得非常到位,它没有简单地罗列同义词,而是精确指出了它们在感情色彩、使用场合和语境侧重上的细微差别。比如,区分“兴高采烈”和“喜气洋洋”时,它会指出前者更强调情绪的高涨,后者则更多指向外在的氛围烘托。这种精细到毫厘的区分,对于写作尤其是文学创作来说,是极其宝贵的财富。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是什么”,更是告诉你“如何精确地使用它”,这才是工具书的真正灵魂所在。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的时候,心里其实是带着一丝忐忑的。现在的电子词典和APP实在太方便了,随时一搜,释义、出处、例句立刻跳出来,效率高得惊人。我担心这本纸质的工具书,在信息获取速度上会显得力不从心。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那种用键盘敲击屏幕永远无法替代的触感,让我立刻感受到了它的价值。手指划过那些密密麻麻、排版考究的文字,那种油墨与纸张摩擦的沙沙声,本身就是一种阅读的仪式。我尤其喜欢它对于某些复杂成语的“源流考证”部分,它不满足于给出一个简单的解释,而是会引用不同的古籍作为佐证,像剥洋葱一样层层深入地剖析其演变过程。这对于想真正理解一个成语的来龙去脉,而不是仅仅记住它的意思的深度学习者来说,是电子设备无法给予的系统性和厚重感。它强迫你慢下来,去感受文字背后的时间积淀,这本身就是对浮躁心灵的一种沉淀与校正。
评分这本厚实的精装本,光是掂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它沉甸甸的分量,那种老派的、需要郑重对待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我是在一个旧书店的角落里发现它的,当时它的塑封还完好无损,那种略带泛黄的纸张气息混杂着油墨味,瞬间把我拉回了中学时代,为了背诵那些拗口的古文和复杂的成语而挑灯夜战的日子。我买它,其实更多的是一种情怀,一种对传统文化中那些凝练了千年智慧的语言结晶的敬畏。我期待它能像一个耐心的老先生,用最严谨的笔触,为我梳理那些似是而非的成语典故,解释清楚“罄竹难书”和“汗牛充栋”之间微妙的语境差异。书脊上的烫金字迹在灯光下闪着低调的光芒,仿佛在无声地告诉我,这里面藏着的是中华民族最精粹的语言宝库,值得每一个热爱文字的人去细细品味,去探究每一个字背后的历史风云和哲理思辨。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虽然朴实,却透露出一种经久耐用的踏实感,不像现在很多轻飘飘的工具书,看两眼就想束之高阁,它更像是可以陪伴我度过无数个阅读长夜的忠实伙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