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性爱与婚姻 | 作者 | (英)罗互,文良文化 |
| 定价 | 68.00元 | 出版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 ISBN | 9787802119895 | 出版日期 | 2009-08-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本书是一部论述爱情、婚姻和幸福的著作,是罗素的代表作品之一。19世纪,欧洲受英国维多利女王时代严厉的宗教性禁锢影响,女性的要求非常苛刻,妇女受到严重的歧视,严格的终身一夫一妻制束缚着人们,即使感情完全破裂的夫妻也不许离婚,不准谈论性,不准进行与性有关的科学研究和艺术创作。为此,人们普遍受到沉重的性压抑。在本书中,罗素对宗教的性禁锢进行了抨击,倡导真诚纯洁的爱情和婚姻自由,提出了严肃的婚姻革命的主张。 |
| 作者简介 | |
| 伯特兰·罗素(1872-1970)20世纪的哲学家之一,同时又是的数学、散文家和社会活动家。1890年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数学,后在该学院教授逻辑和数学原理,是亚里士多德学会会员,1908年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也通常的隐居文斋脱离世事的纯学者 |
| 目录 | |
| 前言 章 性道德的必要性 第2章 不知父亲的年代 第3章 父亲的统治权 第4章 阳物崇拜、禁欲主义和罪恶 第5章 基督教的道德观 第6章 浪漫的爱情 第7章 妇女的解放 第8章 性知识的禁忌 第9章 人生中爱情的位置 0章 婚姻 1章 卖淫 2章 试婚 3章 现代家庭 4章 个人心理中的家庭 5章 家庭与国家 6章 离婚 7章 人口 8章 优生学 9章 性和个人幸福 第20章 人类价值中性的位置 第21章 结论 |
| 编辑推荐 | |
| 古往今来,性道德对个人、夫妻、家庭、民族和国家都会产生的影响。可是,在某个特定的时候,它的影响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 |
| 文摘 | |
| 序言 | |
说实话,我最初是被朋友强力推荐才接触这本书的,坦白讲,我对这类主题的书籍抱有一定的刻板印象,总觉得会充斥着一些空泛的理论或者过于直白的指导,缺乏真正的深度。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它最让我欣赏的一点,在于它对“人性复杂性”的坦诚书写。作者似乎毫不避讳地揭示了我们在情感世界中那些不那么光彩的一面——自私、恐惧、误解,但绝不是批判,而是一种深刻的理解和包容。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种自我疗愈的旅程。书中那些关于沟通障碍的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精准,每一个案例都让人拍案叫绝,因为那不就是我生活中正在上演的戏码吗?作者没有提供“万能药”,也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观察和理解问题的全新视角。这套视角如同一个精密的棱镜,将原本混沌不清的情感关系折射出清晰的层次。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叙述中穿插的那些富有生活气息的小故事,它们不是为了凑字数,而是真正起到了“以小见大”的作用,让抽象的道理变得可触摸、可感知。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给我的感受,那就是“清醒”。它没有贩卖任何不切实际的浪漫幻想,而是将婚姻与伴侣关系中最真实、最日常的挑战,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展现了出来。初读时,你会感到一丝不安,因为那些被你刻意忽略的小裂痕,在书中被清晰地放大和分析。但请不要误解,这种“放大”并非为了制造焦虑,而是为了促使你正视。这本书就像一面魔镜,它反射出的影像可能不完美,但它足够真实。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冲突解决”部分时所展现的平衡感,她既强调了独立个体的边界,又强调了共同成长的必要性。它更像是一本“关系维护手册”,但它的维护不是靠外部工具,而是基于内在认知的提升。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伴侣的耐心值提高了至少一个百分点,因为我开始从更广阔的维度去理解对方行为背后的驱动力,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争执上。这是一次深刻的心灵对话,它让人学会如何在爱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温暖的心。
评分这本读物带给我的冲击,更多是体现在它对我既有世界观的“温柔重塑”。以前我总倾向于用“对”与“错”来简单粗暴地定义关系中的冲突,认为只要一方愿意多付出,问题就能解决。但读完这本书后,我意识到问题的复杂性远超我的想象,它牵扯到个体成长的烙印、早年依恋模式的投射,甚至是文化背景的差异。作者展现了一种极高的情商和智慧,她不是来指导我们如何“赢”得关系,而是教我们如何“理解”关系。书中关于“脆弱性”的讨论,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挑战了我们社会中对“坚强”的片面崇拜,倡导适度的暴露真实的自我才是建立真正连接的桥梁。我甚至会不自觉地拿起笔,在一些关键的段落做下标记,这在我阅读过的同类书籍中是很少见的。这种标记不是为了日后复习,而是希望那些精妙的洞察能立刻固化在我的脑海里,成为我未来行动的指南针。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让你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能从中找到新的共鸣和启发。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简直是为深度阅读者量身定做的。那种适中的行距,恰到好处的留白,让眼睛在长时间阅读后也不会感到疲劳,这在如今很多追求速度的出版物中是难能可贵的品质。我通常习惯在夜晚,伴着一盏温暖的台灯,慢慢翻阅,享受那种与文字独处的静谧时光。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克制的,但克制中蕴含着巨大的力量。它避免了任何煽情和夸张,用一种近乎冷静的科学态度去剖析情感的内核,但这种冷静并非冰冷,而是建立在对人类情感深厚共情的基础之上。我注意到,作者在论述一些关键概念时,会适当地引用一些心理学或者社会学的观点,但绝不会让这些理论成为阅读的障碍,反而像是给结构打下了坚实的逻辑地基。每一次读到那些关于长期关系维护的章节,都感觉像是进行了一次内部的“系统升级”,它教会你如何更高效地管理预期,如何更温柔地处理分歧,这些都是书本以外,我们生活里最需要的“软技能”。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那种沉稳中透着一丝暧昧的色调搭配,让人在书店货架上扫一眼,心头就会涌起一股莫名的好奇。我毫不犹豫地把它拿了起来,那种厚实的纸张触感,透露出一种对内容的尊重,仿佛作者对待每一个文字都如同对待珍宝般精心雕琢。初读几页,就被那种细腻入微的笔触深深吸引。作者对于人际关系中那些微妙的心理波动,捕捉得极其精准,仿佛能看透人心最深处的纠结与渴望。它不是那种直白到让人脸红的教材,而是更像一位睿智的长者,用温和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引导你审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走到窗边静静地思考,脑海里不断浮现出书中的那些场景和对话。那些关于信任、妥协与成长的片段,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让人不禁反思自己过去在亲密关系中的种种“失误”。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余韵,读完之后,它不会立刻从你的记忆中消散,反而会像一杯陈年的老茶,越品越有味道,时常在不经意间,某个场景会让你猛然想起书中某一句话,那一刻,豁然开朗的感觉,是阅读最美妙的奖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