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东汉疑伪佛经的语言学考辨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定价:75.00元
作者:方一新, 高列過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3-01
ISBN:978701010703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9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东汉疑伪佛经的语言学考辨研究》是浙江大学方一新教授和高列过教授的合作研究成果。全书共分十章。该成果对早期佛经翻译家翻译的佛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考辨。较之单纯利用语法或词汇来鉴定,增加了可信度,初步建立了一套从语言学的角度对疑伪佛经进行鉴别的方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目录
前言凡例上編 疑偽佛經考辨概說章 中古早期可疑佛經概貌及相關研究 節 佛教的傳人與中古早期佛經 第二節 佛經翻譯的興起與著錄 第三節 束漢譯者及譯經第二章 中外學者對早期可疑佛經的考辨 節 國外學者的相關研究 第二節 國内學者的相關研究第三章 從語言角度鑒别早期可疑佛經的方法和步驟 節 比照對象的確立 第二節 語言標準的提取第四章 早期可疑佛經語言鑒别標準的選取原則 節 中土疑偽文獻辨考的語言鑒别標準 第二節 早期可疑佛經語言鑒别標準的選取原則中編 譯者題署有誤的譯經考辨第五章 安世高譯經考辨(上) 節 《寶積三昧文殊師利菩薩問法身經》考辨 第二節 《佛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考辨第六章 安世高譯經考辨(下) 節 《榇女祇域因緣經》考辨 第二節 《太子墓魄經》考辨第七章 支婁迦讖譯經考辨 節 一卷本《般舟三昧經》考辨 第二節 《雜譬喻經》考辨第八章 康孟詳譯經考辨 節 從文獻記錄看《興起行經》的時代 第二節 從詞彙看《興起行經》的時代 第三節 從語法看《興起行經》的時代下編 失譯經考辨第九章 《大方便佛報恩經》考辨 節 從佛教詞語看《大方便佛報恩經》的時代 第二節 從普通詞語看《大方便佛報恩經》的時代 第三節 從語法現象看《大方便佛報恩經》的時代第十章 《分别功德論》考辨 節 從文獻記錄看《分别功德論》的時代 第二節 從譯名看《分别功德論》的時代 第三節 從普通詞語和習語看《分别功德論》的時代 第四節 從語法看《分别功德論》的時代引用書目附錄一:東漢譯經目錄附錄二:舊題譯經、失譯經匯總附錄三:語法資料附錄四:考辨詞條索引
作者介绍
方一新,男,1957年10月生,祖籍浙江黄岩。1978年10月考入杭州大學中文系,1982年6月畢業。1985年7月、1989年12月先後畢業於杭州大學中文系漢語史專業,獲碩、博士學位。1985年暑假留校任教,1995年評定為教授。主要從事漢語詞匯史和訓詁學研究。與王雲路合著《中古漢語語詞例釋》、《中古漢語讀本》,獨著《東漢魏晋南北朝史書詞語箋釋》、《訓詁學概論》、《中古近代漢語詞匯學》,發表論文百餘篇。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項目等多項課題。曾獲北京大學王力語言學獎、浙江省哲社優秀成果二等獎(三次)、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2007年被評為浙江省優秀教師。現為浙江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教授,兼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主任,國家“985”創新基地浙江大學語言與認知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大學漢語言研究所所長。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評審組成員,浙江省社科基金評審組成員,全國訓詁學會理事,浙江省語言學會副會長,浙江省文史館館員。
文摘
序言
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看,一本优秀的学术著作,除了内容精深外,其行文风格也至关重要。我猜想,这本专著的行文风格可能偏向于严谨、克制,甚至是略显枯燥的叙述,毕竟它是语言学考辨,需要大量的精确描述和逻辑推演,恐怕很少有那种引人入胜的叙事技巧。但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它拒绝华丽的辞藻,只用事实和逻辑说话。对于读者而言,这要求我们必须提高自己的专注度,将阅读变成一种主动的求知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我甚至想象,在阅读过程中,会不时地停下来,对照着其他相关的历史文献,去验证作者的论断。这种带着“审视”目光的阅读,虽然辛苦,但收获的知识沉淀感却是其他读物无法比拟的。它考验的不是你的阅读速度,而是你对逻辑链条的构建和追踪能力。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别致,初拿到手时,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就让人觉得内容分量不轻。封面设计简约而不失古朴,嗯,很有学术著作的范儿。我记得我是在一个不太起眼的角落里发现它的,当时是被它那个略显拗口的标题吸引住了——“东汉疑伪佛经的语言学考辨研究”,光是这个名字就透着一股子钻研劲儿。我当时心想,这得是多硬核的学术啊!拿到手翻看目录,那些密密麻麻的术语和章节标题,比如“梵汉对译中的语素变异”、“疑伪经文的句法结构分析”等等,立刻给我一种迎头痛击的感觉。这绝不是那种可以轻松翻阅的小品文集,而是需要静下心来,备好茶水和笔记本才能啃下来的硬骨头。作者的严谨程度可见一斑,光是参考文献和引文的排版,就能看出他们在这方面投入了多少心血。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内文,但仅凭这外在的包装和目录的导引,就能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让人对其中蕴含的知识充满敬畏,也对接下来即将开始的“探险”既兴奋又忐忑。
评分说实话,我对古代文献的研究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涉及宗教和语言交叉领域的文本。我过去读过一些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播的通史类著作,那些书往往宏观地描绘了文化融合的图景,但总觉得少了点“显微镜”下的精细观察。这本书的名字恰好点明了它的研究角度——语言学考辨,这简直是直击我知识渴望的靶心。我特别期待看到作者是如何运用现代语言学的工具,去解构那些在历史上被赋予了特殊地位,但其真实性又时常受到质疑的早期佛经文本。比如,他们是否能从特定的词汇选择、语序习惯中,找到确凿的“伪造”或“本土化”的痕迹?这种自下而上的微观分析,往往能揭示出宏大叙事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细节和权力运作。我个人比较关注的是,这种考辨过程本身,是否会带来对“正统性”的一种新的诠释,而不单单是简单地贴上“真”或“伪”的标签。这种对历史文本的深层解剖,才是真正令人着迷的地方。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阵容也挺有意思的,方一新和高列過,两个名字放在一起,似乎预示着一种跨界合作或者说是不同学术传统的碰撞。我推测,可能一位更侧重于语言本体的分析,另一位可能对历史语境的把握更为老到。在学术研究中,这种强强联合往往能带来更全面、更少偏见的成果。我留意到这本书被列入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高的背书,意味着它通过了极其严格的同行评议,代表了某一领域的前沿水准。能进入文库的作品,其研究方法和结论必然具有很强的原创性和规范性。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来说,虽然可能无法完全理解其中所有的技术细节,但至少可以确定,我们正在阅读的是一个经过时间考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成果。这种确定性,比读一些市面上泛滥的、未经考证的“新说”要可靠得多,让人感到踏实。
评分最近这段时间,我正在尝试培养一种更批判性的阅读习惯,尤其是在面对那些被历史光环笼罩的经典文本时。东汉时期的文献,尤其是与外来宗教相关的部分,其复杂性不言而喻。我们知道,早期汉译佛经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晶,但同时也是汉文化主动或被动重塑外来思想的产物。这本书的“疑伪”二字,显然触及了敏感的核心。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一个基于扎实语言证据的论证链条,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文献学上的比对。我希望看到的,是关于“语言是如何欺骗历史”的深刻洞察。例如,某些后世增益的句子,它们在语法结构上是否会与早期的译者风格产生明显的断裂?如果能提供一些清晰的语言学指标来佐证这些判断,那这本书的价值就不仅仅是学术性的,它会成为我们理解文化“接受史”的一个重要工具。它提供了一种可能:通过语言的“指纹”,我们得以窥见历史的真实面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