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让性回归常识(回望民国教育系列)
定价:37.00元
作者:傅国涌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3-01
ISBN:978730230853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59kg
编辑推荐
认真整理、研习民国教育的思想和实践,从中理出民国教育在中国的特定含义和目标所在,则这样的“整理国故”,便有了特别的意义。
百年中国,多少悲壮剧,前人创造了历史,却又多少被遗忘,“百年寻梦”,“追寻传统”。
“在性的发育上,他们需要的是一些不着痕迹的指引,而决不是应付盗贼一般的防范与呵斥禁止。”
——潘光旦
内容提要
本书为回望民国教育系列之一,从性教育概论、基本原理、各国实施情况、中国现状、儿童及青年期的特征、新学制课程安排等方面,立体而富有建设性地讨论性教育。良好的性教育强调的是作为一个人的整体性,包括对生命和隐私的尊重,对他人的宽容,以及对自身符合人性的尊严、忠诚和责任心的奠基。因此性教育课程应当是长期而有系统的,正如陈兆蘅先生说的,“卫生教育为至大之事,则亦当就各方面之论点为长期之讨论,使之深彻了解,方为有效。”
回望民国教育系列:回望民国教育,从公民教育、性教育等具体的侧面到教育观,让读者看到上个世纪前半叶教育家和一线老师对教育的思考和实践,可以近距离靠近民国教育,真实地理解民国教育的来龙去脉。这些从《教育杂志》1909到1948年间发表的大量文章中选出的精华,无疑已成为珍贵的本土资源,足以为今天的教育提供重要的借鉴。
目录
总序/ 傅国涌
序言/ 郭初阳
与教育 / 陆费逵
教育上之问题 / 志厚
性教育的理论与实际 / 周建人
美国中学校教育大纲 / 常道直
两性教育实施声中之一个建议——师范学院加授教育学 /沈子善
新刊介绍:比格罗的《性教育》 / 常道直
性教育概论(一) / 常道直
性教育概论(二) / 市川源三著,卢怡译
性教育概论(三) / 黄公觉
性教育之真谛及欧美各国之性教育运动 / 陈兆蘅
性教育的几条原理 / 周建人
两性生活与性教育 / 潘公展
同性爱与教育 / 卡宾塔(CarPenter)著,沈 译
男女性之分析 / 林昭音
中国的教育问题 / 易家钺
性教育在新学制课程上的位置 / 盛朗西
儿童性教育之实施 / 祁森焕
青年期之性的卫生及道德 / 羽太锐治著,任白涛译
性教育之倡导者 / 关桐华
性教育与中学校 / 廖世承
性教育的几个问题 / 周建人
性的心理卫生问题之一 / 黄翼
儿童之性的适应 / 西蒙兹著,方东澄译
儿童性教育的实施 / 约翰·B·华生著,黄觉民译
作者介绍
丛书主编:
傅国涌,历史学者,独立撰稿人,1967年1月生于浙江乐清,现居杭州,主要研究中国近代史,特别是百年中国言论史、知识分子的命运史、企业家的传统等。著有:《金庸传》《叶公超传》《追寻失去的传统》《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主角与配角——近代中国大转型的台前幕后》《笔底波澜——百年中国言论史的另一种读法》《文人的底气》《大商人:影响近代中国的实业家们》《百年辛亥:亲历者的私人记录》等,编有《过去的中学》《过去的小学》等。
本书编者:
郭初阳,1973年生于浙江杭州,独立语文教师,越读馆语文教学负责人。多年来致力于探索一种理想的语文课堂范式——“踏实”与“凌空”的结合,目标是让学生成为具有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的现代公民。著有《言说抵抗沉默》《颠狂与谨守》等。
文摘
序言
从书名透露出的某种对“常识”和“回归”的强调来看,我推测这本书可能在探讨,在民国初创的教育体系中,有哪些核心的、被认为是普世价值的知识和素养被大力提倡,用以构建现代公民的基础。也许它会涉及对传统私塾教育的批判与继承,对西方教育思潮的取舍与本土化改造。我个人对“常识”这个词很敏感,因为在任何一个时代,对什么是“必需的常识”的定义,往往折射出那个时代的最高理想和最深层的焦虑。如果这本书能细致描摹出当时教材中那些被视为基础、用以塑造国民性的内容,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史料。它或许能帮助我们反思,我们今天的教育体系,在追求高深知识的同时,是否遗漏了某些至关重要的、支撑社会良性运转的基础认知结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色彩搭配得很有韵味,那种略带泛黄的纸张质感,仿佛一下子把我拉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沉静而深邃的历史气息。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光是捧在手里翻阅的这个过程,就已经算是一种享受了。特别是那些引用的老照片和手稿的复制品,细节之处见真章,能感受到编者在资料搜集和整理上付出的巨大心血。这样的用心,无疑为后续的阅读体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人对书中即将呈现的内容充满了期待,仿佛已经闻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油墨和纸张混合的味道。对于喜欢怀旧、关注历史文化细节的读者来说,单凭这份制作的精良,就已经值回票价了。
评分我之所以会被这本书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所处的“回望民国教育系列”这个宏大的背景。民国时期,是新旧思想激烈碰撞的熔炉,教育体系正经历着痛苦而充满希望的转型。我一直在思考,在那个内忧外患的年代,知识分子们是如何坚守教育理想的?他们推行的那些新式教育方法,与我们今天的教育模式相比,有哪些异同和深远的教训?这本书的标题虽然没有直接点明,但其系列属性本身就预示着对那个时期教育理念、教学实践乃至于学校生活方方面面的深入剖析。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个冷静的、去意识形态化的视角,去审视那些被历史烟云半遮半明的教育先驱们的努力与挣扎,而不是简单地将他们浪漫化或脸谱化。期待看到关于课程设置、师资培养乃至学生精神面貌的详实记载。
评分这本书的厚度和它所承载的历史厚重感是成正比的。我注意到书中使用的术语和引述的文献,显示出作者在进行严肃的学术梳理。作为一名业余的历史爱好者,我更看重的是那种扎根于一手资料的叙事力量,那种不加粉饰的、尽可能还原现场的描述。我希望作者能够清晰地勾勒出不同地域、不同派系(如教会学校、新式公立学校、私立学堂)在教育实践上的差异和竞争状态。这种多维度的对比,往往比单线叙事更能揭示历史的复杂性。如果它能提供一些生动的学生活动记录或者教师的日记片段,那无疑能让冰冷的教育史瞬间“活”起来,让我们窥见那个时代青年学子们精神世界的波澜壮阔。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很别致,它似乎在暗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某些被现代人视为理所当然的“常识性”教育内容,在当时却是需要被重新确立和强力推行的目标。这引发了我对教育目的的思考: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能够独立思考的个体,还是塑造符合特定社会需求的合格公民?民国时期的教育家们在这两者之间是如何权衡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教育理念的每一次更迭背后,都站着怎样的社会需求和政治考量。如果能穿透教育表象,直达其背后的动力机制,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不仅仅停留在历史回顾层面,而是能为当下的教育改革提供一种更具穿透力的参照系,让人在“回望”中获得前瞻性的洞察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