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讓性迴歸常識(迴望民國教育係列)
定價:37.00元
作者:傅國湧
齣版社:清華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3-01
ISBN:9787302308539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59kg
編輯推薦
認真整理、研習民國教育的思想和實踐,從中理齣民國教育在中國的特定含義和目標所在,則這樣的“整理國故”,便有瞭特彆的意義。
百年中國,多少悲壯劇,前人創造瞭曆史,卻又多少被遺忘,“百年尋夢”,“追尋傳統”。
“在性的發育上,他們需要的是一些不著痕跡的指引,而決不是應付盜賊一般的防範與嗬斥禁止。”
——潘光旦
內容提要
本書為迴望民國教育係列之一,從性教育概論、基本原理、各國實施情況、中國現狀、兒童及青年期的特徵、新學製課程安排等方麵,立體而富有建設性地討論性教育。良好的性教育強調的是作為一個人的整體性,包括對生命和隱私的尊重,對他人的寬容,以及對自身符閤人性的尊嚴、忠誠和責任心的奠基。因此性教育課程應當是長期而有係統的,正如陳兆蘅先生說的,“衛生教育為至大之事,則亦當就各方麵之論點為長期之討論,使之深徹瞭解,方為有效。”
迴望民國教育係列:迴望民國教育,從公民教育、性教育等具體的側麵到教育觀,讓讀者看到上個世紀前半葉教育傢和一綫老師對教育的思考和實踐,可以近距離靠近民國教育,真實地理解民國教育的來龍去脈。這些從《教育雜誌》1909到1948年間發錶的大量文章中選齣的精華,無疑已成為珍貴的本土資源,足以為今天的教育提供重要的藉鑒。
目錄
總序/ 傅國湧
序言/ 郭初陽
與教育 / 陸費逵
教育上之問題 / 誌厚
性教育的理論與實際 / 周建人
美國中學校教育大綱 / 常道直
兩性教育實施聲中之一個建議——師範學院加授教育學 /瀋子善
新刊介紹:比格羅的《性教育》 / 常道直
性教育概論(一) / 常道直
性教育概論(二) / 市川源三著,盧怡譯
性教育概論(三) / 黃公覺
性教育之真諦及歐美各國之性教育運動 / 陳兆蘅
性教育的幾條原理 / 周建人
兩性生活與性教育 / 潘公展
同性愛與教育 / 卡賓塔(CarPenter)著,瀋 譯
男女性之分析 / 林昭音
中國的教育問題 / 易傢鉞
性教育在新學製課程上的位置 / 盛朗西
兒童性教育之實施 / 祁森煥
青年期之性的衛生及道德 / 羽太銳治著,任白濤譯
性教育之倡導者 / 關桐華
性教育與中學校 / 廖世承
性教育的幾個問題 / 周建人
性的心理衛生問題之一 / 黃翼
兒童之性的適應 / 西濛茲著,方東澄譯
兒童性教育的實施 / 約翰·B·華生著,黃覺民譯
作者介紹
叢書主編:
傅國湧,曆史學者,獨立撰稿人,1967年1月生於浙江樂清,現居杭州,主要研究中國近代史,特彆是百年中國言論史、知識分子的命運史、企業傢的傳統等。著有:《金庸傳》《葉公超傳》《追尋失去的傳統》《1949年:中國知識分子的私人記錄》《主角與配角——近代中國大轉型的颱前幕後》《筆底波瀾——百年中國言論史的另一種讀法》《文人的底氣》《大商人:影響近代中國的實業傢們》《百年辛亥:親曆者的私人記錄》等,編有《過去的中學》《過去的小學》等。
本書編者:
郭初陽,1973年生於浙江杭州,獨立語文教師,越讀館語文教學負責人。多年來緻力於探索一種理想的語文課堂範式——“踏實”與“淩空”的結閤,目標是讓學生成為具有獨立精神與自由思想的現代公民。著有《言說抵抗沉默》《顛狂與謹守》等。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厚度和它所承載的曆史厚重感是成正比的。我注意到書中使用的術語和引述的文獻,顯示齣作者在進行嚴肅的學術梳理。作為一名業餘的曆史愛好者,我更看重的是那種紮根於一手資料的敘事力量,那種不加粉飾的、盡可能還原現場的描述。我希望作者能夠清晰地勾勒齣不同地域、不同派係(如教會學校、新式公立學校、私立學堂)在教育實踐上的差異和競爭狀態。這種多維度的對比,往往比單綫敘事更能揭示曆史的復雜性。如果它能提供一些生動的學生活動記錄或者教師的日記片段,那無疑能讓冰冷的教育史瞬間“活”起來,讓我們窺見那個時代青年學子們精神世界的波瀾壯闊。
評分從書名透露齣的某種對“常識”和“迴歸”的強調來看,我推測這本書可能在探討,在民國初創的教育體係中,有哪些核心的、被認為是普世價值的知識和素養被大力提倡,用以構建現代公民的基礎。也許它會涉及對傳統私塾教育的批判與繼承,對西方教育思潮的取捨與本土化改造。我個人對“常識”這個詞很敏感,因為在任何一個時代,對什麼是“必需的常識”的定義,往往摺射齣那個時代的最高理想和最深層的焦慮。如果這本書能細緻描摹齣當時教材中那些被視為基礎、用以塑造國民性的內容,那將是非常有價值的史料。它或許能幫助我們反思,我們今天的教育體係,在追求高深知識的同時,是否遺漏瞭某些至關重要的、支撐社會良性運轉的基礎認知結構。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封麵色彩搭配得很有韻味,那種略帶泛黃的紙張質感,仿佛一下子把我拉迴瞭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內頁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裏行間流淌著一種沉靜而深邃的曆史氣息。雖然我還沒來得及深入閱讀,但光是捧在手裏翻閱的這個過程,就已經算是一種享受瞭。特彆是那些引用的老照片和手稿的復製品,細節之處見真章,能感受到編者在資料搜集和整理上付齣的巨大心血。這樣的用心,無疑為後續的閱讀體驗打下瞭堅實的基礎,讓人對書中即將呈現的內容充滿瞭期待,仿佛已經聞到瞭那個時代特有的油墨和紙張混閤的味道。對於喜歡懷舊、關注曆史文化細節的讀者來說,單憑這份製作的精良,就已經值迴票價瞭。
評分我之所以會被這本書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所處的“迴望民國教育係列”這個宏大的背景。民國時期,是新舊思想激烈碰撞的熔爐,教育體係正經曆著痛苦而充滿希望的轉型。我一直在思考,在那個內憂外患的年代,知識分子們是如何堅守教育理想的?他們推行的那些新式教育方法,與我們今天的教育模式相比,有哪些異同和深遠的教訓?這本書的標題雖然沒有直接點明,但其係列屬性本身就預示著對那個時期教育理念、教學實踐乃至於學校生活方方麵麵的深入剖析。我希望它能提供一個冷靜的、去意識形態化的視角,去審視那些被曆史煙雲半遮半明的教育先驅們的努力與掙紮,而不是簡單地將他們浪漫化或臉譜化。期待看到關於課程設置、師資培養乃至學生精神麵貌的詳實記載。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很彆緻,它似乎在暗示,在特定曆史背景下,某些被現代人視為理所當然的“常識性”教育內容,在當時卻是需要被重新確立和強力推行的目標。這引發瞭我對教育目的的思考: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能夠獨立思考的個體,還是塑造符閤特定社會需求的閤格公民?民國時期的教育傢們在這兩者之間是如何權衡的?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探討,教育理念的每一次更迭背後,都站著怎樣的社會需求和政治考量。如果能穿透教育錶象,直達其背後的動力機製,那麼這本書的價值就不僅僅停留在曆史迴顧層麵,而是能為當下的教育改革提供一種更具穿透力的參照係,讓人在“迴望”中獲得前瞻性的洞察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