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四库全书小说家类:山海经
定价:70.00元
作者: 郭璞 注
出版社:中国书店
出版日期:2018-02-01
ISBN:9787514918939
字数:
页码:31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四库全书小说家类:山海经》是中国志怪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
《四库全书小说家类:山海经》作者不详,古人认为《四库全书小说家类:山海经》是“战国好奇之士取《穆王传》,杂录《庄》、《列》、《离骚》、《周书》、《晋乘》以成者”。现代学者也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其余篇章内容早佚。原共22篇约32650字。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从一个纯粹的文学爱好者角度来看,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原始性”和“未被驯化”的想象力。它不像后世的小说,已经经过了成熟的叙事技巧打磨,所有的情节都服务于某种既定的主题或情感表达。这里的记载,更像是自然界的直接呈现,充满了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那种描述神灵降临或怪兽出没的句子,没有过多的渲染和烘托,直白得近乎冷酷,反而更具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例如,对于某些河流的源头和流向的记录,虽然在地理上可能不尽准确,但其背后反映出的是早期人类对生命之源的探索欲和对自然伟力的敬畏。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陷入一种沉思:究竟是自然本身如此奇诡,还是人类的认知框架尚未成熟,才将这些自然现象记录成了“神怪”?这种对认知边界的拷问,是许多现代精致小说所无法给予的深度体验。它不是在给你一个故事听,而是在给你一套观察世界的底层逻辑,即便这套逻辑充满了神话色彩,却无比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人的精神世界。
评分装帧上来看,这本所谓的“小说家类”读物,在装帧工艺上可谓是下了功夫,纸张的质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有一种沉甸甸的“古籍”的错觉,这或许是“满28包邮”这个价格下能给予消费者的最大诚意了。但是,当我沉浸在那些对“有翼之民”或“奇葩之木”的描述中时,那种强烈的“阅读欲”——期待看到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却始终无法被满足。比如书中记录的某个地方,有一群人“食之不饥”,这种设定放在现代玄幻小说里绝对是绝佳的伏笔,可以引出无数的阴谋与冒险。然而,在《山海经》的语境里,它往往是孤立存在的,紧接着就是下一座山,另一种异兽。这种跳跃感,对于习惯了线性叙事的现代读者来说,是一种挑战。我发现自己不得不主动地去串联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去脑补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这与其说是阅读一部已经完成的作品,不如说是在阅读一份极其原始的、未经雕琢的“世界观设定集”。如果你期待的是像《聊斋志异》那样精巧的文笔和寓言式的结局,那么你可能会像我一样,感到一种强烈的“信息过载”和“叙事缺失”的矛盾体验。它更像是一份地图,而非旅行日记。
评分这本《满28包邮 四库全书小说家类:山海经》的“小说家类”标签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翻开这本铜版纸印刷的书册,我本以为会看到一些奇诡的志怪故事集,或是某种带有叙事性质的古代笔记,毕竟“小说家类”这个分类在古代文献分类中,多多少少带有一丝聊斋或稗官野史的味道。然而,映入眼帘的却是对远古地理、奇特生物、神祇祭祀的详尽记载。开篇的“海内南山经”便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未知的世界,那里面详细描绘的“狌狌”之状,以及其栖息地的具体方位,与我们今日所理解的小说情节驱动的叙事模式大相径庭。我不得不思考,编纂者将其归于小说类,究竟是取了古代“小说”泛指“杂说”、“杂记”的含义,还是仅仅为了某种促销策略上的便利?如果是后者,那对真正想寻找古代叙事文学的读者来说,多少有些误导。书中的图绘部分,虽然是现代翻刻的摹本,但依然能感受到古人对异域世界的想象力,那些长着翅膀的人、独角的怪兽,与其说是“故事”,不如说是早期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博物志式的记录。我花了很长时间试图在其中寻找一个连贯的“故事线”,却发现这更像是一部宏大的、带有神话色彩的地理百科全书,而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能引人入胜的“小说”。这种强烈的错位感,使得阅读体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但也夹杂着一丝对分类准确性的疑惑。
评分这本书的翻译和注释部分,是评估其阅读体验的关键。鉴于原文的古奥和语焉不详,没有高质量的注释,普通读者根本无法理解其中三分之一的内容。幸运的是,我手中的这本,对许多晦涩的地名和物产名称都给出了较为详尽的考证,引用了后世如郦道元、郭璞等人的观点,使得那些看似荒诞不经的记载有了一定的学术支撑。这种注释的翔实程度,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原文信息密度过高的问题。举个例子,原文描述某种神祇的祭祀方式,如果仅凭原文,那无异于天书,但注释部分往往会引申出当时的社会结构和信仰体系,一下子就把原本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了。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而注释就是那位及时的向导。如果有人购买此书只是为了快速浏览,他们可能会错过这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学术价值。这本书的价值,恰恰在于其“不可读性”与“可解读性”之间的张力,而这种解读的桥梁,就是那些细致入微的校注工作。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兴趣点主要集中在那些极具象征意义的物产描述上,而非它被冠以的“小说”之名。例如,书中对于“玉石”的产地、颜色、特性的区分,其细致程度远超一般历史地理书籍。这种对自然资源的早期分类和记录,透露出早期文明对物质世界的敬畏与渴望。我特别关注了那些被认为具有“辟邪”或“治病”功效的草木,它们与后世道家、医药典籍的关联性值得深入研究。当我阅读到关于某种鱼类能“使人不迷”的记载时,我立刻联想到了古代水手或行脚商人,他们对未知水域的恐惧,以及对某种“护身符”的迫切需求。这种“实用性”的描述,是任何纯粹的文学创作难以比拟的厚重感。说实话,如果出版社能将这本书重新归类为“古代博物学”或“原始地理学”,或许更能准确地反映其核心价值。这种“小说家类”的定位,让我忍不住去寻找那些并不存在的“人物”和“冲突”,从而加深了阅读时的自我修正成本。它迫使我跳出“故事”的框架,去欣赏其作为早期人类认知世界的侧面记录的伟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