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文存(第3集)

胡适文存(第3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适 编
图书标签:
  • 胡适
  • 文存
  • 近代史
  • 文学史
  • 思想史
  • 文化史
  • 学术著作
  • 史料
  • 中国近现代史
  • 旧体诗词
  • 散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首都经贸
ISBN:9787563820634
商品编码:29980227598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3-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胡适文存(第3集)
  • 作者:胡适
  • 定价:76
  • 出版社:首都经贸
  • ISBN号:9787563820634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3-03-01
  • 印刷时间:2013-03-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550
  • 字数:616千字

编辑推荐语

《胡适文存(第3集)》以上海亚东图书馆1930年10月第2版为底本,参考其他版次及台北远东图书公司1953年版编校而成。原书书名《胡适文存三集》,初版于1930年9月,收录的文章大都写于1925年夏至1930年春之间;这些文章当时大都已在报纸杂志上发表,或作为序跋收入已出书籍。本集共九卷,胡适自己说,除一、九两卷发表他的一点主张外,其余七卷都可算是说明治学方法的文字,即都是方法论的文章。

目录

《胡适文存》第三集自序
卷一
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
附录机器与精神
请大家来照照镜子
漫游的感想
欧游道中寄书
名教
卷二
几个反理学的思想家
治学的方法与材料
整理国故与“打鬼”
附录一西滢跋语
附录二 主客答问 浩徐
读书
庐山游记
卷三
《(左传)真伪考》的提要与批评
入声考
附录寄夏剑丞先生书
读《吕氏春秋》
卷四
禅学古史考
从译本里研究佛教的禅法
菩提达摩考
论禅宗史的纲领
白居易时代的禅宗世系
跋宋刻本《白氏文集》影本
附录 单不庵先生来书及答书
海外读书杂记
卷五
重印乾隆壬子本《红楼梦》序
考证《红楼梦》的新材料
百二十回本《忠义水浒传》序
卷六
《三侠五义》序
《海上花列传》序
《儿女英雄传》序
《官场现形记》序
《老残游记》序
《宋人话本八种》序
附录灯花婆婆(节本)
读吴承恩《射阳文存》
重印《文木山房集》序
关于《镜花缘》的通信
附录一孙佳讯先生回信孙佳讯
附录二《镜花缘》补考孙佳讯
卷七
陆贾《新语》考
汉初儒道之争
再论王莽
读《北史》杂记
苏洵的辨奸
欧阳修的两次狱事
考作象棋的年代
《胡笳十八拍》
建文逊国传说的演变
焦循的《(论语)通释》
翁方纲与《墨子》
跋郎兆玉刻本《墨子》
墨字
附录一 邵瑞彭先生来信 邵瑞彭
附录二 墨子入神仙家之杂考 邵瑞彭
《宋元学案补遗》四十二卷本跋
附录《宋元学案补遗》四十二卷本跋 单不庵
除非
中国教育史料
《吴淞月刊》发刊词
《白话文学史》自序
卷八
《词选》自序
词的起原
元人的曲子
《曲海》序
扬州的小曲
《吴歌甲集》序
跋《白屋文话》
附录《白屋文话》自序
三百年中的女作家
贺双卿考
《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序
《小雨点》序
论长脚韵
论翻译
附录 曾先生答书 曾孟朴
卷九
人生有何意义
爱国运动与求学
中国公学十八年级毕业赠言
**教会教育的难关
祝贺女青年会
《市政制度》序
《四角号码检字法》序
追想胡明复


胡适文存(第三集):思想的激流与时代的迴响 《胡适文存(第三集)》并非一本独立的、孤立的著作,而是胡适先生一生思想与学术成就的一脉重要延续与深化。它承载着作者在特定历史时期对中国社会、文化、学术、政治等诸多领域的深刻洞察与理性反思。如同前两集一样,第三集同样汇集了胡适先生不同时期、不同性质的文字,包括他的杂文、评论、书信、演讲稿,甚至是部分学研究的初稿,力求以最真实、最原初的面貌,呈现他丰富而多元的思想图谱。 思想的深耕与时代的脉搏: 第三集所收录的文章,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胡适先生在相对后期,尤其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持续探索与忧虑。此时,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与社会动荡,如何在战乱与变革的洪流中,为国家寻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包括胡适在内的无数知识分子必须面对的严峻课题。 胡适先生在这一时期,依旧秉持着他一贯的“科学方法与民主精神”的理念。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依然保持着审慎而批判的态度。在第三集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儒家思想、中国古代史观,甚至是传统教育模式的进一步审视。他并非全盘否定传统,而是力求从中辨析出其精华与糟粕,剔除那些阻碍时代进步的陈腐观念,同时汲取那些具有普适价值的智慧,并尝试将其与现代思想相结合,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提供新的视角。 例如,他可能在文章中深入探讨“新文化运动”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问题。他可能会反思,在引进西方思想的同时,我们是否真正理解了其精髓,或者是否在盲目照搬。他对中国文化的“国民性”问题,也可能有更细致的观察和更深刻的批判。他可能会从历史演变的角度,剖析中国人在应对外部挑战时所表现出的某些行为模式,并提出改进的建议。他的批评,往往不是为了指责,而是为了唤醒,为了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同时,第三集也更鲜明地展现了胡适先生对国家前途的关切。在民族危亡之际,他对于如何建设一个强大的、有活力的中国,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他可能在文章中阐述他对教育、科学、法治、工业化等方面的见解。他会强调普及教育的重要性,认为这是国家强盛的基石。他可能会呼吁建立健全的法治体系,以保障公民的权利,维护社会秩序。他对科学技术的重视,也贯穿始终,认为这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胡适先生的思想,并非停留在抽象的理论层面,而是与他所处的时代紧密相连。他关注的,是如何将这些思想付诸实践,如何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第三集中,我们也能看到他对于时事政治的评论,对于某些政策的看法,甚至是对于一些社会现象的观察。这些评论,虽然可能不直接涉及党派斗争或具体的政治权力,但都体现了他作为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对社会进步的积极追求。 学术的严谨与思想的深度: 除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第三集同样保留了胡适先生作为一位杰出的学者的一面。他在学术研究上的严谨态度,对史料的考证功夫,以及对学术问题的独特见解,在这一集中依然可见。 他可能在书中涉及中国古代文学、哲学、历史等多个领域。例如,他对某个古代文人的重新评价,对某个历史事件的考证,或者对某个哲学学说的深入解读。这些研究,往往建立在扎实的文献基础上,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力求揭示事物真相,纠正过去的误解。他不会轻易下结论,而是会通过层层递进的论证,引导读者一同探索。 值得注意的是,胡适先生的学术研究,并非孤芳自赏,而是常常与他的社会思想相互辉映。他对历史的探讨,往往是为了给现实提供镜鉴;他对文学的分析,也可能渗透着他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他的学术,是服务于他的整体思想体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推动社会和文化的进步。 在第三集中,我们也能看到胡适先生在学术上的“破旧立新”精神。他对一些传统的学术观点,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勇于挑战。他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鼓励后学者独立思考,不盲从。这种批判性的学术精神,对于当时相对保守的学术界,无疑是一种清新的空气。 语言的魅力与思想的传播: 胡适先生的文章,一向以其清晰、流畅、生动的语言而著称。第三集也不例外。他的文字,虽然充满思想的深度,但却不艰涩难懂,反而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他善于运用形象的比喻,生动的例子,以及富有逻辑的论述,将复杂的思想表达得浅显易懂。 他的文章,往往充满着一种理性与温和的力量。即使是在评论尖锐的问题时,他也很少使用攻击性的语言,而是通过分析事实,阐述道理,以理服人。这种平和而坚定的风格,使得他的思想能够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并产生更广泛的影响。 第三集中的书信部分,尤其能够展现胡适先生的个人魅力。在与友人、学生的通信中,他展现出了真诚、热情的待人方式,以及对学术、对人生的持续思考。这些信件,不仅是了解胡适先生思想的窗口,更是感受他人格魅力的绝佳途径。 结语: 《胡适文存(第三集)》是一部思想的宝库,是一次与一位伟大思想家对话的契机。它所收录的文章,凝聚着胡适先生在特定历史时期对中国社会、文化、学术的深刻洞察与不懈探索。通过阅读第三集,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胡适先生的思想体系,感受他理性、进步、求真的精神,并从中汲取启迪,思考我们自身所处的时代与未来。它不仅仅是一本旧书,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思想与实践的桥梁,是值得每一位关心中国社会与文化发展的人士细细品读的经典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胡适文存(第3集)》的开篇篇章,简直就是一剂猛药,直击时代脉搏。读起来,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耳边充斥着新旧思想激烈碰撞的轰鸣声。胡适先生的文字,没有丝毫的故作高深,却自有千钧之力。他似乎总能用最清晰、最温和的语调,阐述最深刻的道理,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被他严密的逻辑和广博的学识所折服。尤其是在探讨“建设新文化”的部分,那种对科学、民主的执着追求,以及对旧思想的温和而坚定的批判,读来令人心潮澎湃。他不像某些论者那样充满激烈的口号,而是像一位耐心的园丁,细心地培植着启蒙的种子。那些关于白话文运动的论述,更是细致入微,将一场文化革命的艰难历程娓娓道来,让人深切体会到知识分子所肩负的沉重责任与无畏勇气。这本书的文字密度极高,需要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其精髓,绝非可以走马观花之作,每一页都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近代中国思想史的密室之窗。

评分

这本书的收尾部分,似乎多了一些个人化的感悟和对人生哲学的探讨。从宏大的社会叙事,转入到对个体命运的关怀,这种过渡处理得非常自然。胡适先生似乎在用他一生的经验告诉我们,伟大的变革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每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的觉醒和成长之上。其中有几篇关于友谊、关于个人价值实现的文字,情感真挚,朴实无华,却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我尤其喜欢他那种“容忍异己”的态度,在那个动辄上纲上线的年代,能够坚持尊重每一个不同的声音,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勇气和智慧的体现。这部分读下来,我感受到的不是一位居高临下的导师,而是一位历经风雨后,依然保持着对世界充满好奇与善意的智者。他没有激昂的口号,只有对生命本真的尊重和对理性光芒的坚定守护。

评分

翻开这第三辑的中间部分,一股浓郁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但绝非那种令人昏昏欲睡的教条堆砌。胡适先生对学术研究的“疑难与进步”的论述,展现了他作为学者严谨的治学态度。我特别欣赏他对于“做学问”这件事的反思,他强调的不是知识的占有,而是批判性思维的养成。这种注重方法论的论述,对于今日依然沉溺于信息爆炸却缺乏独立思考的读者,无疑是一剂清醒剂。特别是他对某些具体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考证,那份刨根问底的劲头,简直让人拍案叫绝。他似乎总能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抽丝剥茧,还原出事件的本来面貌。读到他分析某个传统观念的起源时,你会惊叹于他知识面的广阔,他不仅精通中国古典,对西方哲学思潮的把握也同样精准到位,这种跨文化的融会贯通,使得他的论证极具说服力与穿透力。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能让你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也学会如何去面对和解决当下的困境。

评分

往后读去,风格又有了微妙的转变,更多地渗透出一种对社会现实的关切与思考。尤其是在谈及教育改革和国民素质提升时,那份饱含热忱却又冷静克制的笔触,令人动容。他提出的许多观点,即便放在今天来看,也丝毫没有过时。比如他对于大学精神的界定,对于个性解放的呼吁,都显示出他超越时代的远见。不同于激进主义者那种恨不得一夜之间推倒重来的冲动,胡适先生的改良主义路线,显得更加稳健和人性化。他相信渐进的力量,相信点滴的积累终将汇聚成江河。文字的韵律也变得更加舒缓自然,仿佛在与一位睿智的长者进行着一次深入的夜谈,他不会给你现成的答案,而是引导你找到属于自己的思考路径。这种循循善诱的力量,才是真正强大的思想武器,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与作者进行心灵上的对话和碰撞。

评分

总而言之,这《胡适文存(第3集)》的整体阅读体验,是一次酣畅淋漓的精神洗礼。它不是那种轻轻松松就能读完的“消遣之作”,它要求读者投入时间、精力,甚至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去辅助理解。但一旦你沉浸其中,便会发现其回报是巨大的——你得到的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看待世界、审视自我的全新视角。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恒久性,它所探讨的关于自由、理性、进步的命题,是人类文明永恒的主题。每当我合上书页,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思想边界被微微拓宽了一点点,那份因思考而产生的愉悦感,是任何快餐文化都无法比拟的。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常翻常新的经典之作,它默默地提醒着我们,思想的独立与建设的艰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