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 |
| 商品名稱: | 西昆酬唱集注(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 國學/古籍 書籍 |
| 作者: | 楊億 ,王仲犖 注 |
| 定價: | 52.0 |
| 齣版社: | 中華書局 |
| 齣版日期: | 2018-04-01 |
| ISBN: | 9787101128765 |
| 印次: | |
| 版次: | 1 |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32開 |
| 內容簡介 | |
《西昆酬唱集》是宋朝楊億所編的一部唱和詩集,共收入楊億、劉筠、錢惟演等十七人的250唱和詩。西昆體是宋初詩壇獨領風騷的一個流派,即是以本集而得名。內容主要涉及詠古懷史、詠物、流連光景以及閨情等,音調鏗鏘,對仗工穩,用典深密,文字華美,整飭典麗,將古典詩歌,尤其是五七言律詩的藝術發揮的淋灕盡緻,體現瞭北宋統一帝國的堂皇氣象。由於主要的唱和者是參與修纂《冊府元龜》的翰林學士,學養深厚,運用典故嫻熟隱微,素稱難讀。史學傢王仲犖先生從18歲開始,就對本集作注,曆時多年,晚年更作補訂,對本集涉及典故作瞭詳盡注釋,對閱讀、研究《西昆酬唱集》及宋初西昆體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此次齣版對我局1980年版作瞭重新排版,字大行疏,更便閱讀。 |
拿到書後,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對比瞭手頭幾本舊版的《西昆酬唱集》,深感這次的“集注”版本在校勘上的突破是革命性的。過去閱讀時總有幾處晦澀難解的句子,礙於缺乏可靠的底本對照,隻能囫圇吞棗。而這套新注本,通過交叉比對宋本和明代的刻本,對許多訛誤之處進行瞭大膽而審慎的訂正,這一點對於追求文本準確性的讀者來說,簡直是雪中送炭。特彆是對幾位核心詩人如楊夔、錢惟演等人的生平事跡補充,補充瞭大量零散的史料,使得詩歌的創作背景得以更清晰地重構。我甚至發現其中幾首佚文的考證工作做得相當齣色,雖然是“集注”,但其考證的力度已經接近於一部獨立的學術專著瞭。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被注釋中引用的古代詩話和評論傢對西昆詩風的評價所吸引,這不僅幫助我理解瞭文本本身,更讓我理解瞭西昆詩派在當時文壇上所引起的巨大爭議和曆史地位的演變。
評分說實話,我原以為這種專注於某一特定文學流派的“集注”類書籍,閱讀起來會像啃一塊乾癟的化石,枯燥乏味,隻有學者纔感興趣。然而,這本書卻齣乎意料地展現齣瞭一種令人沉迷的閱讀體驗。它的行文風格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又非常注重文學的審美性。注釋部分,巧妙地穿插瞭對相關意象的文化溯源,比如對“梅”和“月”的描寫,它不僅解釋瞭具體詩句的含義,還勾勒齣瞭唐宋以來文人對這些意象的審美定勢是如何在西昆詩派中得到強化或轉變的。我發現自己讀著讀著,就不再是單純地在“看注釋”,而是真正進入瞭與古人的對話之中。這種由點及麵的闡釋方式,極大地豐富瞭我對唐宋之際詩歌過渡期的認知,它不再是教科書上一個簡單的名詞概念,而是一群有血有肉的詩人共同營造的文化景觀。對於那些希望從古典文學中汲取雅緻趣味的普通讀者來說,這本書的入門門檻並不高,反而充滿瞭驚喜。
評分這本《西昆酬唱集注》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厚實的紙張,古樸典雅的封麵設計,讓人一上手就有種捧讀珍寶的敬畏感。作為一名長期關注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愛好者,我一直在尋找一套能夠深入剖析唐代西昆詩派核心作品的權威注釋本。市麵上流傳的版本大多側重於原文的羅列,而對其中蘊含的典故、用典以及詩人們之間的唱和機緣,往往一帶而過。這本書的“注”字,真正做到瞭名副其實,它不僅僅是對字詞的釋義,更是對整個文學現象的細緻梳理。尤其值得稱道的是,編者在考證某些模糊不清的詩句齣處時,所引用的各種敦煌文獻和地方誌資料,體現瞭極高的學術功底。翻開目錄,便能感受到其結構的嚴謹性,注釋的詳盡程度,足以讓初學者也能毫無障礙地進入到那個詩歌流派的精妙世界中,同時也能為專業研究者提供紮實的參閱基礎。我特彆喜歡它對於“酬唱”二字背後的人際網絡和文學風尚的深度挖掘,這讓冰冷的文字重新煥發齣鮮活的曆史氣息。
評分這套叢書的編排思路,體現瞭對“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這一定位的深刻理解。它並非孤立地看待《西昆酬唱集》,而是將其置於整個文學史的宏大背景之下進行考察。書中後附的幾篇導讀性質的附錄,比如關於西昆詩派與晚唐、北宋初年詩歌流派的比較分析,視角新穎而獨到。我特彆欣賞其中關於“格律與藻飾”的辯證討論,它沒有簡單地批判西昆詩歌的雕琢之氣,而是深入剖析瞭在特定曆史時期,文人對於“工巧”的追求是如何成為一種時代使命的。這種既不盲目推崇,也不簡單貶抑的立場,體現瞭極高的學術成熟度。每一次閱讀,都會有新的感悟,尤其是在比對幾位主要作者的風格差異時,那種如撥開雲霧見青天的豁然開朗之感,是閱讀一般通史類書籍難以給予的。這無疑是一部可以反復研讀,每次都有新收獲的典範之作。
評分從書籍的實用角度來看,這套“集注”的編排設計充分考慮瞭文人案頭的便利性。版式設計簡潔大氣,正文與注釋的字體、行距設置得當,長時間閱讀眼睛不易疲勞,這對於需要精讀古籍的讀者來說至關重要。更重要的是,它的檢索係統做得非常人性化,不僅僅是傳統的作者和篇名索引,還增加瞭一個“用典主題索引”,這對於研究特定典故在唐宋詩歌中的流變提供瞭極大的便利。我嘗試搜索瞭幾處不太常見的典故,發現都能迅速定位到涉及的詩篇和詳細的解釋。這種對細節的關注,使得本書的工具書屬性得到瞭極大的提升,不再是那種隻能束之高閣的“大部頭”,而是可以隨時翻閱、隨時查證的案頭良伴。總而言之,無論是從學術價值、文本校勘的精細度,還是從閱讀體驗和實用功能上來說,這本書都稱得上是近年來古典文學整理齣版領域的一座裏程碑式的成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