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前必讀】:
本店銷售的書籍品相可能因為存放時間長短關係會有成色不等,請放心選購。
付款後,不缺貨的情況下,48小時內發貨,如有缺貨的情況下,我們會及時在聊天窗口給您留言告知。
發貨地北京,一般情況下發貨後同城次日可以到達,省外具體以快遞公司運輸為準。
望每位讀者在收貨的時候要驗貨,有什麼意外可以拒簽,這是對您們權益的保護。
注意:節假日全體放假,請自助下單;如需幫助請及時與我們聯係。祝您購物愉快!商傢熱綫:010-57272736
基本信息
書名:四庫全書農傢類:農桑輯要
定價:80.00元
作者: 司農司
齣版社:中國書店
齣版日期:2018-02-01
ISBN:9787514918809
字數:
頁碼:368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元世祖時官撰頒行本也。元世祖欲使其民生業富樂而永無飢寒之憂,詔立大司農司,不治他事,專以勸課農桑為務。行之五六年,功效大著。農司諸公又慮夫播植之宜,蠶繅之節,未得其術,於是遍求古今農傢之書,刪其繁重,摭其切要,纂成一書。
《農桑輯要》凡分典訓、耕墾、播種、栽桑、養蠶、瓜菜、果實、竹木、藥草、孳畜十門,大緻以《齊民要術》為藍本,芟除其浮文瑣事,而雜采他書以附益之,詳而不蕪,簡而有要,於農傢之中,為善本。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天哪,這本書簡直是打開瞭我對古代農業知識的一扇窗戶!我原以為“農傢類”的書籍無非就是些老生常談的耕種方法,沒想到這本《[書名]》的內容深度和廣度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特彆是關於作物輪作和土壤改良的那幾個章節,講解得細緻入微,簡直就像是田間地頭的專傢手把手在教你。我印象特彆深的是書中關於不同季節的播種時間節點的描述,精確到某個氣候帶的什麼月份,這在現代農業技術普及之前,是多麼寶貴的經驗積纍啊。讀著讀著,我甚至能想象齣古人是如何根據天象、地貌來精打細算每一粒種子的命運的。文字雖然是古文,但編排和注釋做得非常到位,即便是像我這樣對古代文獻不太熟悉的讀者,也能順暢地領會其精髓。這本書不僅僅是曆史資料,更像是一本活生生的、關於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教科書。它讓我重新審視瞭我們現代農業中那些看似理所當然的技術,思考它們的根源和可持續性。光是其中對病蟲害的物理防治法,就足夠現代有機農業藉鑒一二瞭。
評分我必須說,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和實用價值達到瞭一個近乎完美的平衡點。它不僅僅是給專業研究人員看的,更像是給每一個對土地懷有敬畏之心的人準備的。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不同地區氣候條件下,農業生産策略差異的描述。那種因地製宜的智慧,體現瞭古代人民極強的適應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書中針對乾旱地區的集約化耕作方法,其精妙程度令人咋舌,完全沒有我們想象中“古代農業落後”的刻闆印象。翻閱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穿越迴瞭那個時代,與那些勤勞的耕作者一同沐浴著朝陽,感受著泥土的芬芳。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讓我更加堅信,真正的智慧往往蘊藏在最樸素的實踐之中。這是一部值得反復閱讀、常讀常新的寶藏。
評分這次購書體驗,讓我對傳統文化和實用技能的結閤有瞭全新的認識。拿到書的那一刻,首先被它厚重的質感和精美的裝幀吸引住瞭。這絕不是那種敷衍瞭事的“工具書”,它明顯投入瞭巨大的心力去整理和校對。我特彆喜歡它在引用古代文獻時的那種嚴謹態度,旁邊的注釋詳盡地解釋瞭許多生僻的農事術語,這為深入理解文本提供瞭極大的便利。我尤其關注瞭書中關於水利設施和灌溉技術的論述,那一段的描述簡直是工程學的體現,顯示齣古人對水資源的規劃和利用達到瞭極高的智慧水平。讀完之後,我發現自己對“稼穡之艱”有瞭更深層次的共鳴。它不再是書本上的一個詞匯,而是活生生地呈現在眼前的一套係統工程。這本書的價值遠超其售價,它承載的是幾代農耕文明的智慧結晶,值得每一位對曆史、農業或者傳統智慧感興趣的人細細品味。
評分說實話,我一開始是帶著一點“試試看”的心態買的,畢竟這種類型的古籍整理本市麵上很多,質量參差不齊。然而,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成見。它的敘述邏輯非常清晰,雖然是匯編而成,但讀起來一點也不散亂。特彆是對不同作物的生長周期和氣候適應性的對比分析,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我最欣賞的地方在於,它不僅告訴我們“怎麼做”,更側重於解釋“為什麼”。比如,它會詳細闡述某種肥料的配比對土壤酸堿度的微妙影響,這種底層原理的揭示,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深度。我甚至把書裏提到的一些傳統土壤改良的小竅門應用到我自傢的小菜園裏,效果齣奇地好,比我平時用的化肥都來得自然和持久。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把那些被時間掩蓋的、最本質的農業規律重新挖掘瞭齣來,非常實在。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真的讓人眼前一亮,即便是這種專業性極強的古籍整理本,也做到瞭賞心悅目。我注意到編者在文字的字體和行距上做瞭非常人性化的處理,這對於長時間閱讀來說非常友好,減輕瞭眼睛的疲勞感。內容方麵,我主要對比瞭它和我們現在通行的農業參考資料的不同之處。最大的感觸是,古人的記錄更加注重“經驗的積纍和感性的觀察”,而現代更偏嚮於“量化和標準”。書中對於“物候學”的運用,那種對自然節律的敏感捕捉,是現代機械化生産中逐漸缺失的一部分。它提醒我們,農業的根基永遠是腳下的土地和頭頂的天空,而不是冰冷的儀錶數據。這種迴歸本源的閱讀體驗,讓人心境平和,也對傳統的“天人閤一”思想有瞭更直觀的理解。這是一本需要慢慢品,而不是囫圇吞棗的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