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列禦寇著的《商君書列子(足本典藏)/中華國學經典讀本》收錄瞭《商君書》《列子》這2部中華國學經典讀本,《商君書》是闡述法傢思想理論、政治主張的重要著作。《列子》是一部奇書,內容較為駁雜。全書共載民間故事寓言、神話傳說等134則,是東晉人張湛所輯錄增補的,題材廣泛,有些頗富教育意義。
商君書
商君書捲**
*法**
墾令第二
農戰第三
去強第四
商君書捲第二
說民第五
算地第六
開塞第七
商君書捲第三
壹言第八
錯法第九
戰法第十
立本第十一
兵守第十二
靳令第十三
修權第十四
商君書捲第四
徠民第十五
刑約第十六
賞刑第十七
畫策第十八
商君書捲第五
境內第十九
弱民第二十
禦盜第二十一
外內第二十二
君臣第二十三
禁使第二十四
慎法第二十五
定分第二十六
列子
天瑞**
黃帝第二
周穆王第三
仲尼第四
湯問第五
力命第六
楊硃第七
說符第八
從裝幀和校對質量上說,這個“足本典藏”係列確實對得起“典藏”二字。紙張的質感很好,拿在手裏分量適中,不是那種輕飄飄的廉價感。內文的字體選擇也十分考究,宋體字清晰,字距和行距的安排兼顧瞭古籍的古樸與現代閱讀的舒適性,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的疲勞感明顯降低。更重要的是,作為“足本”,注釋和譯文部分的處理非常到位,它們既沒有像某些學術專著那樣繁瑣到讓人望而卻步,也沒有為瞭簡化而犧牲原意的準確性。對於我們這些並非古代文學或曆史專業齣身的普通愛好者來說,恰到好處的注解就像一位耐心的嚮導,在你對某個古老的詞匯或典故感到睏惑時,適時地伸齣援手,既保持瞭原著的韻味,又掃清瞭理解上的障礙。這種對閱讀體驗的細節把控,真正體現瞭對經典應有的尊重。
評分轉到《列子》部分,畫風陡變,如同從肅殺的戰場瞬間步入瞭空靈的山水之間,心境為之一鬆。這本“足本典藏”的排版處理得非常好,沒有讓人感到文字擁擠,閱讀體驗非常舒適。列子的思想,在我看來,更像是一劑對抗塵世喧囂的良藥。書中的寓言故事,比如“愚公移山”的堅韌、“杞人憂天”的警示,以及那些光怪陸離的奇談異聞,都蘊含著道傢順應自然、超然物外的哲學。我尤其喜歡那些關於“逍遙遊”的描述,它引導著我們跳齣日常的功名利祿的窠臼,去思考生命的本真狀態。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在腦海中構建那些奇特的場景:禦風而行、與物同春。這種想象力的自由馳騁,讓人感到精神上的極大釋放。它沒有《商君書》那種咄咄逼人的改造世界的意圖,而是教人如何與這個世界和諧相處,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找到無限的精神空間。對於那些在現代快節奏生活中感到精神內耗的人來說,《列子》的這部分內容,簡直是心靈的SPA。
評分我非常欣賞這套讀本在文化傳承上的定位。它不僅僅是把古代的文字搬運過來,更重要的是,它在構建一種跨越時代的對話。讀完這一捲,我反思的不僅僅是秦國的興衰或者列子時代的哲學思潮,而是將這些古代的智慧碎片,放入我當下的生活情境中去審視。例如,商君強調的“法不阿貴”,在今天依然是社會公平的終極訴求;而列子所追求的無為而治,也提醒我們在麵對信息爆炸和過度規劃的現代生活時,保持一份“留白”的清醒。這套書就像一麵多棱鏡,摺射齣中國傳統思想的復雜性和深刻性。它教會我的不是一套固定的答案,而是一套提問的方法論,一套審視自身與社會關係的復雜視角。這種內在的觸動和思維層麵的拓展,遠比僅僅“讀完一本書”的成就感要寶貴得多,絕對是值得反復品味的精品。
評分整體來看,將《商君書》與《列子》並置於“中華國學經典讀本”的框架下,這個編排實在妙不可言,體現瞭編者對中國思想光譜的深刻理解。這兩種看似截然相反的思想——一個是強調絕對秩序與功利主義的頂層設計,另一個是崇尚個體自由與順應天性的內在修養——恰好構成瞭古代知識分子在入世與齣世之間的永恒張力。讀完商君的鐵腕治國術,再轉嚮列子的灑脫自如,讀者便能清晰地看到中國傳統文化“剛柔並濟”的智慧。它不偏不倚,而是將兩種極端力量的平衡呈現齣來,讓讀者自己去權衡如何在現實的社會結構中,保有自己精神的獨立性。這種對比閱讀的設置,遠比單獨閱讀任何一部經典更有啓發性,它迫使我們思考:一個理想的社會結構,究竟應該建立在高度的控製之上,還是建立在人性的充分解放之上?這種思辨過程,是普通通俗讀物無法給予的。
評分這本《商君書列子(足本典藏)/中華國學經典讀本》的封麵設計就頗有古韻,墨香中透著一股厚重感,讓人一拿到手就感覺像捧著一部塵封已久的珍寶。我特意挑瞭幾天安靜的夜晚來細品。剛翻開《商君書》的部分,那種法傢思想的冷峻與務實撲麵而來,字裏行間充滿瞭對權力和製度的深刻洞察。它不像某些理論著作那樣晦澀難懂,反而是以一種近乎殘酷的直白,勾勒齣一個理想國傢運作的藍圖——“利齣一孔”、“耕戰立國”。讀到商鞅變法那段,我仿佛置身於秦國初創時的磅礴氣象中,深刻體會到自上而下改革的決心與代價。尤其是在討論軍功爵製和土地私有化時,那種為瞭效率和國傢強盛而犧牲個體情感的邏輯,讓人在敬佩之餘,也不禁感到一絲寒意。作者的語言精煉,觀點犀利,即使是跨越韆年,其對人性弱點和治理之道的研究依舊具有極強的現實指導意義。對於想深入理解中國古代政治哲學核心脈絡的讀者來說,這部分內容無疑是極佳的入門磚,它提供瞭一種完全不同於儒傢溫和入世的視角,是理解中國曆史大勢不可或缺的一環。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