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英)大卫?班布里基(David Bainbridge)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18年04月
定价:49.8元
开 本:16开
纸 张:轻型纸
包 装:平装-胶订
ISBN:9787559613189
·作者从人类学、神经科学、生物学和心理学等视角透视中年,以清晰、优美而流畅的文笔,阐述了人到中年所经历的身体、心理和情感变化背后的科学根据
·无论你处于哪个年龄阶段,读完这本书,你将懂得拥抱中年,用全新眼光看待这个长久以来被误解的黄金年代
·《每日电讯》(Daily Telegraph)、《星期日泰晤士报》(Sunday Times)、《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伦敦晚报》(Evening Standard)、《自然》期刊(Nature)、英国作家大卫·昆提克(David Quantick)联袂推荐
中年是人生的黄金阶段,却常常因内心的忧虑和自我怀疑而蒙上阴影:
?我要怎样才能看起来年轻一点?
?我变得不爱交新朋友,是我老了吗?
?到了这个年纪才想生小孩,是不是有些不切实际?
?面对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我比以前不快乐吗?
?孩子们即将离家了,我该怎么办?
?在我身边的这个人是谁,我们为什么不像以前那么恩爱了?
作者从人类学、神经科学、生物学和心理学等视角透视中年,以清晰、优美而流畅的文笔,阐述了人到中年所经历的身体、心理和情感变化背后的科学根据,揭示出人类之所以形成动物界独有的中年现象,是数百万年演化出的完美礼物,它将中年人推向人生的高峰,并赋予他们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大卫?班布里基(David Bainbridge),英国剑桥大学临床兽医解剖学家,圣凯瑟琳学院(St Catharine’s College)的艺术与人文领域研究员。受过完整兽医师训练,在摄政公园动物学研究中心(Institute of Zoology)、皇家兽医学院(Royal Veterinary College)、康奈尔大学、悉尼大学和牛津大学做过人类、动物的怀孕研究。曾出版科普作品,以动物学方法研究人类生理特性,包括怀孕、基因和性别、头脑和青春期。
“许多人觉得中年很可怕,幸亏这本书能纠正这种观念。”——《星期日泰晤士报》(Sunday Times)
“引人入胜,一个非常有趣的想法……书中没有陈词滥调,而是将目光聚焦在‘什么是中年?中年有什么意义?’上。班布里基给出的答案是,大脑容量的大小、对食物的需求,以及养育后代的想法促使人类演化出了中年。”——《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
“发人深省……为大腹便便和更年期的中年危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伦敦晚报》(Evening Standard)
“班布里基筛选出人类学、神经科学、生物学和生理学上精辟的研究发现,聪明地处理了(这个)难题。”——《自然》期刊(Nature)
“大卫·班布里基是这一主题叙述的优秀作家。读来易于理解,又让人安心,” ——大卫·昆提克(David Quantick),英国作家
前言 你没看过的中年故事
第一部 从热带大草原到郊区:为什么中年的重点完全不是变老
第一章 什么造就了中年人?
第二章 什么打击了中年人?
第三章 人类原来只能活到四十岁吗?
第四章 中年为什么那么重要?(首次尝试回答)
第五章 下垂?皱纹?毛发灰白?为什么?
第六章 中年发福很正常,不是吗?
第二部 这么多年了,依旧疯狂:中年头脑的胜利
第七章 巅峰已过,或是人生的全盛期?
第八章 为什么年纪愈大,时间过得愈快?
第九章 四十岁时,心智发展“成熟”了吗?
第十章 中年人真的比较忧郁吗?
第十一章 中年人的心灵脆弱吗?
第十二章 所以……中年心智活跃的秘诀是什么?
第三部 年纪愈大,胆子愈大:四十岁之后的恋情、爱、性、婴儿和人生
第十三章 性事告终?(概论)
第十四章 为什么女人的生育力就这么“关掉”了?
第十五章 危机?什么危机?
第十六章 中年人该生小孩吗?
第十七章 真的有“空巢症候群”吗?
第十八章 明天你还会爱我吗?
结语 山顶的风景
作者简介
致谢
参考文献
现在,让我们尝试着解释中年是什么、为什么我们会有中年。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探讨了中年的成因和来由。我们发现中年是人类一生发育过程的一部分,是“生命时钟”中数以千计的基因的交互作用,把我们的身体和头脑在不同年龄时塑造成不同的模样。我们也思考了几百万年的自然选择是怎么形成了这个计划,让我们拥有现代人类的寿命。我们发现,在中年时,发育的过程和老化、衰老的过程产生了冲突,而这样的冲突让中年变得别有意趣。我们还发现,人类在演化过程中(至少直到农业发展出来为止),大多时候都有许多成年人活到中年,甚至更长命的原因。因此,中年不只是现代的我们“活太久”所遇到的看似不自然的衰退;现代中年可以视为自然选择的产物─帮助我们在久远年代里活下来。
然而,想要体会这些发现有什么意义,还得让这些发现符合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状况─人类对中年的日常经验和认知。这么说不大科学,不过我们需要找出中年的“目的”(或者说,中年对我们有什么好处)。中年人类演化成什么角色?这些角色是否能解释,为什么人类的中年看起来那么像有规律的过程?换句话说,我们能不能开始解释我在前言中提过的中年的三个特征─为什么中年的改变那么明确、突然又独特?
类很奇怪。我因为自己的动物学和兽医的背景,所以一向觉得人类只是一种动物─或许聪明,除此之外没什么特别。但我越是拿人类和其他动物比较,人类就越显得古怪突兀。人类用两脚站立,人类的生活史既独特又扭曲,脑容量大得异常,社会结构难以理解,生殖行为怪得不可思议。不论以什么标准来看,人类都很特别,而中年现象则是这个物种的一个关键部分。
长类已经很特别了,但人类即使在灵长类之间也与众不同。从某些方面而言,我们让灵长类发展到了极致。例如,灵长类通常存活率高,活得长,而人类的存活率更高,活得更长。人类进入青春期的时间比其他灵长类晚,生出极度不成熟的婴儿,长大成人的速度慢得不得了,因此灵长类不寻常的特征也在人类身上放大了。
过,在另一些方面,我们完全打破了灵长类的特性。人类女性生产的频率高过其他大型人猿的雌性,哺乳时间也更长。因此,虽然分给每个孩子的资源都很多,但人类女性通常一次照顾好几个后代。人类和其灵长类近亲不同,女人不会等到一个孩子长大、独立之后,才再次怀孕。还有一个明显的例子可以证明人类很独特:人类的女性在生育年龄过了之后,通常还能活很久。男人也会活到那个年纪之后,虽然严格说来还有生育能力,却常常和不再有生育能力的伴侣在一起,实际上是“自主绝育”的状态。接下来,男人让事情更复杂了─他们虽然在年老之后还长期保有生育能力的潜力,却比女人早死。当然,人类的男女两性往往决定不生育后代,这是演化学无法解释的决定。黑猩猩完全不会这样。
人受挫的是,如果想研究人类寿命不寻常的原因,可以依据的直接证据非常稀少。现存与人类关系最近的近亲是黑猩猩和大猩猩,但它们的生殖生物学和社会组织,与我们差异太大。如果和后农业时期的人类(现代狩猎采集者)比较,又与我们太相似。世界各地人类生活史的状况都相当一致,甚至包括人类学家爱研究的那些方面,例如两性的劳力分配、避免乱伦的系统、社会对婚姻的认知,以及征服女人的机制。
其实,我们如果往其他方面思考,就能找到人类寿命的演化线索。演化生物学现在开始专注于与人类关系较远的灵长类亲戚,试图做出人类族群的数学模拟。突然之间,人类开始显得比较有道理了。原来,人类的生命蓝图有两个惊人的创新:青春期和中年。可惜我们常从消极的角度,来看待青少年和中年这两个最惊人的人类创新,最多将它们视为其他“比较重要”的生命阶段的过渡期。然而,这两个典型的人类生命阶段,涵盖了人生大约一半的时间。我们的生命真的该有一半要花在问题重重又负面的过渡期吗?
当然,青春期和中年是依靠简单的年龄算法联系在一起的。大部分的青少年都有中年父母;这两个生命阶段的人通常在生活中直接接触,原来并非偶然。只有人类在青春期会有十多年的发育过程,我在其他地方说过,人类演化出青春期是为了把无敌的发达头脑发育得更完美,而头脑正是我们这个物种得以成功进化的关键。通过化石、精神科医师的心理分析和脑部扫描等,获得了不少支持这一观点的证据。但与这个故事互补的那一面正是中年
人类发育延续进入十几岁的这个阶段,可以视为人类儿童已有特性的强化版。人类幼儿的头脑以惊人的速度在消耗能量、吸收新知识,所以需要的能源要大于其他人猿婴儿。头脑的需求使得人类的生命步调和其他动物不同。我们的物种是需要高投资、密集信息的,一切都是为了驱使那颗发达而高需求的头脑的生长、成熟和创造。因此,人类的一生都是在投资─成人把大量资源投入发育中的儿童的头脑,因为头脑在后续的生命中实在太重要了。
物学家称这种现象为“亲本投资”(parental investment),而人类是豪华版的亲本投资者。不论怎么看,人类父母投资的时间、复杂程度和严苛程度都超过其他动物,当然,这也解释了精疲力竭的中年人的深切呐喊,他们感觉自己为人父母的责任好像没完没了。但我们也该认识到,缺少了这些需求的儿童和青少年,大概很难成长到40岁。现在一般认为,人类的后代生长得太缓慢,因此自然选择使我们在某个时刻停止生育,专注在我们已经有的后代身上。这种停止生育、专于照顾的时限,通常发生在中年。
多研究显示,亲本投资是一个人生育成功的唯一关键因 素─等于是他们繁衍成熟、成功养育后代的能力。现在,我们其实已经演化到了某种地步;对人类而言,亲本投资已经比生育力重要了(这或许能解释为什么尝试怀孕对人类而言会那么难以预测)。在中年的某个时候,我们对已有孩子的投资会变得更为重要,以至于我们不再生更多孩子。说来矛盾,生育这件事本身会变得负面,让人无法专注于为人父母的重要工作。
我发现这本书在论述婚姻与婚恋观的演变时,采用了非常细致的微观社会学角度。它没有简单地批判现代婚姻的脆弱性,而是深入探讨了在社会结构变迁下,个体对亲密关系的期望值如何被重塑。比如,书中关于“情感契约的重新谈判”的分析,让我茅塞顿开。很多时候,中年夫妻面临的矛盾,并非是爱情的消逝,而是双方对未来生活角色和情感需求的认知出现了错位,而这种错位往往是社会大环境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这种对“关系”层面细腻入微的观察,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人情味,又不失社会科学的洞察力。我感觉作者对人类情感的复杂性有着深刻的理解,他没有用非黑即白的简单逻辑来框定任何一种生活选择,而是展示了每一种选择背后的社会驱动力和个体代价。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立刻吸引了我,那种带着岁月沉淀感的色调和字体选择,仿佛已经在无声地诉说着关于“中年”这个阶段的复杂与深度。我一直对那些探讨人生中段转折点的作品抱有浓厚的兴趣,因为我个人也正处于一个需要重新审视过往、规划未来的阶段。拿到手后翻阅目录,那些关于“蜕变”和“意义”的章节标题,让我对即将展开的阅读充满了期待。这本书显然不是那种肤浅的成功学鸡汤,它更像是一面镜子,希望能映照出我们在这个特定生命周期中可能面临的内在冲突和外在挑战。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将宏大的社会学视角与个体的婚姻、家庭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的,毕竟中年危机往往是从个人感受开始,却又深刻地折射出社会结构对个体的影响。这本书的厚度也暗示了其内容的扎实程度,想必在论述上会相当详尽和富有层次感,而不是一笔带过地给出标准答案。它给我的初步印象是,这是一次严肃的、深入的、或许略带沉重的生命探索之旅,非常适合在安静的午后,泡一杯茶,慢慢品味。
评分初读几页,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到位,他并没有急于抛出惊人的论断,而是非常克制地搭建了一个讨论的框架。那种娓娓道来,带着一种学者特有的严谨和对人性深刻的洞察力,让人感觉像是与一位经验丰富的人生导师进行着一场深入的对话。我特别欣赏它处理“社会科学”议题时的那种平衡感,既没有陷入枯燥的理论堆砌,也没有为了迎合大众口味而牺牲掉学术的严谨性。它似乎在努力回答一个核心问题:当青春的激情和初入社会的冲劲都已褪去,我们该如何重新定义“价值”和“存在感”?这种对存在主义层面的追问,恰恰是中年人最容易感到迷茫的地方。书中对不同社会阶层中年人生活状态的对比描摹,也让我不禁联想到我身边的一些朋友和同事,他们的困境和挣扎,似乎都能在这本书的框架下找到一些解释的线索,这提供了一种强烈的代入感和共鸣感。
评分总的来说,这是一本需要反复阅读和沉淀的作品。它的结构严谨,论证有力,将宏观的社会变迁与微观的个人情感困境编织得天衣无缝。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新的“中年”叙事,不再是关于失落和遗憾,而更多是关于“重新定位”和“深化理解”。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社会问题”时的克制与深刻,它没有激进地批评现有体系,而是温和地引导读者去审视这些体系如何塑造了我们的人生成长轨迹。读完之后,我感到自己对未来的恐惧感减轻了许多,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清醒的、带着敬畏感的审视。这本书真正做到了赋予“中年”这个阶段以新的、积极的“意义”,让人期待在生命的下半场,能够以更知情、更坦然的心态去面对接下来的每一次蜕变。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是一种非常沉静、内敛的风格,用词精准,很少有华丽辞藻的堆砌,但正是这种朴实的语言,反而凸显了议题本身的重量。它更像是一份对时代脉络的深度剖析,而不是简单的个人经验分享。我尤其关注其中关于“生命蜕变”的论述,它似乎超越了传统的“中年危机”标签,将其视为一个必然的、甚至是有益的“重构期”。这种积极的、建设性的视角非常鼓舞人心。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书中所提出的观点,然后结合我自己的家庭关系和职业发展进行反刍。这种需要深度思考的阅读体验,是当下快节奏生活中难得的享受。这本书的价值,或许不在于它能提供一个明确的行动指南,而在于它能帮助我们建立一个更清晰的认知地图,理解我们所处的生命位置,以及我们为什么会走到今天这一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