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汇编,保存了大量弥足珍贵的先秦文献资料。它内容博大精深,文字却佶屈聱牙。鉴于此,本书对之进行注释、今释。本书由胡亚军译注,博采众长,注释时有新意,译文也通顺畅达,是帮助读者读通和理解《尚书》的一本好书。
胡亚军译注的《尚书》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宝 库。《尧典》中记载的观象授时、四仲中星等可以说 是世界*早期的天文学记载,其真实性得到现代天文 学家的广泛肯定。《禹贡》一篇,乃鸿篇巨制,对我 国的区域地理根据物产、土壤等作了详细划分,引起 后世自然科学家的广泛探讨。《吕刑》篇主张不滥用 刑罚、注意德教的“祥刑”思想深深启发影响着后代 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洛诰》等篇记载周初营建洛邑 之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得到了出土文 物的印证。《洪范》一篇“统治大法”,详列“九畴 ”,备言天道人事,对后世君主影响深远。因为《尚 书》每篇并非成于一时,其中文句有着语法、词汇、 方言的差异,又是现代语言学家们研究上古汉语演变 的重要资料。如此等等,都说明《尚书》是具有着巨 大历史文化价值的古代文献。
尚书序
虞书
尧典**
舜典第二
大禹谟第三
皋陶谟第四
益稷第五
夏书
禹贡**
甘誓第二
五子之歌第三
胤征第四
商书
汤誓**
仲虺之诰第二
汤诰第三
伊训第四
太甲上第五
太甲中第六
太甲下第七
咸有一德第八
盘庚上第九
盘庚中第十
盘庚下第十一
说命上第十二
说命中第十三
说命下第十四
高宗肜日第十五
西伯戡黎第十六
微子第十七
周书
泰誓上**
泰誓中第二
泰誓下第三
牧誓第四
武成第五
洪范第六
旅獒第七
金滕第八
大诰第九
微子之命第十
康诰第十一
酒诰第十二
梓材第十三
召诰第十四
洛诰第十五
多士第十六
无逸第十七
君爽第十八
蔡仲之命第十九
多方第二十
立政第二十一
周官第二十二
君陈第二十三
顾命第二十四
康王之诰第二十五
毕命第二十六
君牙第二十七
同命第二十八
吕刑第二十九
文侯之命第三十
费誓第三十一
秦誓第三十二
我最近刚翻完一本关于明清时期江南商帮的兴衰史,这本书的叙事手法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精彩。它没有采用那种宏大叙事的沉闷口吻,而是通过聚焦于几个核心家族的商业决策、人际网络乃至家族内部的权力斗争,将整个时代的经济风貌立体地呈现出来。作者的资料搜集工作做得极为扎实,大量的族谱、契约文书和海外贸易信件被引用,使得论证过程充满了无可辩驳的实证力量。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属于那种冷静而富有洞察力的历史分析,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棋手在复盘局势,条理清晰,逻辑严密,但又不乏对人性的深刻揭示。我看得津津有味,特别是关于他们如何平衡官商关系、以及在不同朝代更迭中如何巧妙转移资产的那些章节,简直就是一部生动的商战教科书。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让你看到,历史的宏大变迁,最终都是由一个个鲜活的、充满智慧和贪婪的人所推动的。读完之后,我对传统商业伦理和家族传承有了全新的认识,感觉受益匪浅。
评分不得不提我前段时间读到的一本关于宋代文人园林营造美学的书籍。这本书的重点并不在于介绍那些著名的园林遗址,而是深入挖掘了宋代士大夫群体在“咫尺之内造乾坤”这一理念下的精神追求与审美范式。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婉约,仿佛带着读者漫步在当时的文人雅集之中。书中对“框景”、“借景”等造园手法,不仅仅是进行技术层面的描述,更是将其提升到了哲学层面,探讨了天人合一的东方宇宙观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得以实现。我尤其喜欢其中穿插的那些宋词和笔记片段,这些零散的资料被作者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幅立体的、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典雅的,大量运用了譬喻和排比,读起来如同品尝一杯清洌的甘泉,回味无穷。它成功地让我理解了,宋代的园林设计,本质上是一种“心境的投射”,是文人在乱世之中寻求精神栖息地的努力。这本书的插图也极其精美,多是宋代绘画的摹本,与文字相得益彰,更增添了一份历史的厚重感和艺术的感染力。
评分我最近沉迷于一本关于中国传统戏曲理论的专著,这本书的叙述风格极其大胆而富有煽动性。作者的文笔犹如刀锋,直指传统戏曲理论中的核心矛盾与痼疾,毫不留情地进行了剖析和批判。这本书的结构组织非常新颖,它没有采用传统的年代梳理或流派划分,而是直接从“表演的本体论”这一宏大命题入手,层层递进,将复杂的理论体系拆解得如同精密的仪器,让人在震撼之余,感到豁然开朗。尤其是一些关于“虚拟性”和“程式化”的论述,简直是颠覆性的见解,彻底刷新了我对舞台艺术的认知。书中的语言充满了力量感和思辨的张力,读起来酣畅淋漓,仿佛进行着一场智力上的搏击。虽然内容非常学术化,但作者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使得那些晦涩的术语和概念也变得生动起来。读完后,我感到自己看待舞台上的一举一动都增添了一层全新的理解维度,不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欣赏,而是能洞察到其背后深厚的文化积淀与严谨的理论支撑。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反思的视角”,是任何想深入戏曲艺术的人都绕不开的必读之作。
评分最近读了一本非常引人入胜的古籍整理本,书名虽然现在想不起来了,但它的装帧和内容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这本书的纸张质地非常考究,带着一种古朴的、略微泛黄的色泽,那种触摸上去的触感,让人仿佛穿越回了过去的某个书斋。这本书的排版简直是艺术品,字体选择上明显下了大功夫,每一个字都像是精心雕琢过一般,清晰却不失古韵。我尤其欣赏它在原文与注释之间的处理方式,注释部分处理得非常克制和精准,既能帮助理解深奥的古代汉语,又不会喧宾夺主,打断阅读的流畅性。这本书的装帧是线装的,那种一针一线缝制出来的厚重感和仪式感,是现代胶装书完全无法比拟的。每翻开一页,都能感受到整理者对这份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合上书时,那种沉甸甸的满足感,远超一般阅读体验。这本书的内容涉及了对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度探讨,很多观点即便是放在今天来看,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让人不得不停下来反复摩挲字句,细细咂摸其中的深意。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历史的切片,让我得以窥见先贤们思想的脉络和精神世界的广袤。
评分最近读到的一本关于敦煌壁画色彩语言的书籍,其学术深度和艺术表现力都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准。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它的“跨学科性”,它不仅仅是艺术史的研究,更融合了化学分析、光学原理和宗教符号学的知识。作者的分析角度极其独特,他没有简单地罗列壁画上的颜色,而是深入探讨了古代矿物颜料的提炼工艺、不同色相在特定光照下的视觉变化,以及这些颜色在佛教教义体系中所承载的象征意义。书中的论述逻辑严密,但表达方式却充满诗意,例如将“石青”的运用描述为“对天界永恒蓝的摹写”,极富画面感。我特别佩服作者如何将枯燥的化学成分分析,转化为对古代匠人精神的赞颂。这本书的配图质量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那些高分辨率的局部特写,让我第一次清晰地看到了壁画表面颜料的肌理和微妙的层次变化,那种穿越千年的色彩饱和度,震撼人心。这是一本真正能提升读者审美境界的学术著作,它教会了我如何用更科学、更深邃的目光去欣赏艺术的永恒之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