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画说国学丛书:画说论语
定价:38.00元
作者:张乐群
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9-01
ISBN:9787506836517
字数:
页码:12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画说国学丛书:画说论语》以丰富的画面结合孔子的经典语录,我们相信肯定会极大提高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学习兴趣。前段时间,我不经意间读了一本描写犹太民族智慧的书籍,发自内心地为犹太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存经历以及他们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震撼。
目录
学而时习之
弟子入则孝
君子不重则不威
君子食无求饱
为政以德
吾十有五
温故而知新
诲汝知之乎
君子无所争
里仁为美
富与贵
人之过
不患无位
事父母几谏
贤哉回也
质胜文则野
乐之者
智者乐水
述而不作
德之不修
富而可求
我非生而知之
圣人善人
莫吾犹人
恭而无礼则劳
兴于诗
笃信好学
狂而不直
吾无间
吾有知
后生可畏
三军可夺帅
孔子于乡党
季路问事鬼神
颜渊问仁
子贡问政
君子成人之美
其身正
君子和而不同
有德者必有言
君子道者三
可与言
人无远虑
群居终日
君子病无能
不以言举人
君子谋道
有教无类
益者三友
侍君子有三愆
生而知之
六言六蔽
学夫诗
古者民有三疾
饱食终日
不知命
慎权量
周有大赉
舜亦以命禹
论五德
作者介绍
张乐群教授,出生于1941年,祖籍江苏邳县。一生爱好绘画,14岁在天津创作《天仙配》、《天女散花》,获青少年绘画比赛一等奖。18岁参加工作当教师,作品《开学了》获青年业余绘画创作一等奖。先后在文化馆、文艺团体、文联、文化局等单位工作,曾在内蒙古乌兰牧骑工作,能歌善舞,屡演主角。他主办的期刊发行量达50万册以上,改编的武侠小说绘本发行量100万套以上。曾参加过多部电视剧、电影的编剧及美工等工作。他对中国历史和国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对数千年前的伏羲、、孔子,三国时代的关公,宋朝的岳飞等等历史人物都十分崇敬。他用画笔把中国历代经典著作,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出来,为青少年提供了浅显易懂的经典国学绘画读本。不忘历史、不忘祖先、弘扬国学,是每个中国人的天职。中国是世界上一个用文字连续记载历史的国家,五千年的传承给我们留下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这些都深深吸引着中国人民和喜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人民。乐群先生推出全套“画说国学丛书”,包括《画说道德经》、《画说弟子规》、《画说三字经》、《画说中华孝典》、《画说论语》、《画说中华名医》、《画说孔子七十二贤人》、《画说关公》、《画说易经》等十几部画册。今后,他将陆续推出新的国学画册。
文摘
【原文】
子日:“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子日:“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日:“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译文】
孔子说:“住的地方要有仁德才好,选择没有仁德的住处,怎么能算是聪明呢?”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有仁德的人安于仁,聪明人从仁德中获利。”
孔子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正确地喜爱人或厌恶人。”
【原文】
子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子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品德不培养,学问不勤学,听到义在哪里又不亲身去学,有缺点又不改,这样的学生是我很忧虑的!”孔子说:“立志于道,据守于德,依靠于仁,而活动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知道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如果教导他一个方面后,他却不能由此而推出其他三个方面,便不再教导他了。”
……
序言
这部作品的装帧设计实在太出色了,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典雅而又不失现代感的封面深深吸引住了。纸张的质感摸起来非常舒适,厚实且略带哑光处理,翻阅时有一种沉静的仪式感。内页的排版布局也极具匠心,文字与留白之间的比例拿捏得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尤其是那些精心挑选的插图和版式元素,它们并非简单地装饰版面,而是巧妙地引导着读者的视线,让原本可能显得有些严肃的文本内容,变得生动起来。我特别欣赏作者(或编者)在细节上展现出的对传统美学的尊重,比如某些章节的引文处理,采用了近似碑帖的字体风格,既保持了古籍的韵味,又确保了现代阅读的清晰度。可以说,这本书在视觉传达和实体工艺上,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光是把它放在书架上,都觉得提升了整个空间的文化气息。它不仅仅是一本可以阅读的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每一次拿起都能带来愉悦的心情。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运用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境界,它在力求准确传达原文精髓的同时,展现出一种流畅自然的叙事节奏。作者没有采用那种僵硬的、教科书式的翻译腔调,而是用一种富有生活气息和现代洞察力的笔触,将那些穿越千年的智慧重新赋予了生命力。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一些关键概念的阐释方式,不是简单地给出定义,而是通过一系列贴近日常场景的例子进行剖析和引申,使得原本高深的哲理变得触手可及。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有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感觉作者像是我的老友,耐心地坐在我对面,用最平实的语言将复杂的道理娓娓道来,没有丝毫的架子。这种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失文人的灵动,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让人愿意一页一页地读下去,而不是囫囵吞枣地应付过去。
评分从我个人的阅读偏好来看,我极其看重作者在“取舍”上的判断力。面对浩如烟海的经典原文,如何筛选出最能代表核心精神、对现代人最有启发性的片段,是对编者功力的最大考验。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处理非常到位,它没有追求“包罗万象”,而是做到了“少而精”,每选取的篇章或典故都像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精华,直击要害。这种克制和精准,反而凸显了其价值。另外,书中对一些容易产生歧义的词汇或典故,提供的注释或背景补充也做得非常到位,它们不是冗长拖沓的学术考据,而是恰到好处的点拨,既解决了阅读中的疑惑,又避免了打断流畅的阅读体验。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懂得现代读者的时间和注意力是宝贵的,因此它呈现给你的,都是经过精心提炼、直指人心的“黄金内容”,高效且充满智慧的回报。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触动,源于它对于“应用”层面的强调。很多国学读物往往停留在理论介绍和历史背景的梳理,读完后虽然有所了解,却往往不知如何将其融入到当下的生活中去指导实践。然而,这部作品则非常注重“知行合一”的古老智慧,它似乎总能在你思考“我该如何做”的时候,恰到好处地抛出一个经过现代语境重新诠释的古训。比如在谈及人际交往的困境时,书中引用的并非空洞的道德说教,而是结合了现代职场或家庭场景的具体案例进行解析,让我们清晰地看到几千年前的经验法则,在今天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指导意义。这使得阅读过程不再是一种纯粹的文化考古,而更像是一场持续进行的自我对话和能力提升训练,让人读完后立马就想在接下来的行动中尝试做出一些积极的改变。
评分我必须得提一下这本书在结构组织上的独到之处。通常关于传统经典的解读,很容易陷入片段化和碎片化的泥潭,导致读者难以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但这本书显然花费了大量心血在梳理脉络上。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按章节罗列,而是似乎构建了一个内在的逻辑网络,让每一个论点、每一个典故都能相互呼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讨论一个核心思想时,作者会巧妙地穿插回顾之前已经提及的相关论述,这种螺旋上升式的回顾和深化,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连贯性和记忆的牢固性。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本被割裂的语录集,而是在跟随一位高明的向导,系统性地探索一片广阔的思想疆域,每走一步都能清晰地看到自己前行过的路径和即将到达的目的地。这种整体观的构建,对于初学者或者希望系统提升理解深度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太友好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