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红楼梦诗词(精选)
定价:32.80元
作者: 曹雪芹,孔庆东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55811489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全民阅读时代,重温往日情怀,感悟经典风采。唯有精神财富,方能代代传承,国人长怀此道,经典铸就永恒。《红楼梦诗词(精选)/品读经典》由孔庆东主编。从诗词的角度来解读《红楼梦》,是解读该书流行的方式之一。一方面,《红楼梦》由作者“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方成书,其中的诗词作品凝聚着曹雪芹毕生的心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体现了曹雪芹在诗词上的高深造诣。另一方面,这些诗词中暗含许多隐喻和谶语,或对人物命运作出预示,或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或蕴含有“反面”的线索,是深刻解读《红楼梦》的钥匙。
内容提要
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有许多诗词,撰写者曹雪芹根据书中不同的人物形象而写出不同风格的诗词,其中比较的有《葬花吟》、《芙蓉女儿诔》等。这本由孔庆东主编的《红楼梦诗词(精选)/品读经典》收录了《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歌谣、古文、书札、谜语、酒令、联额、对句等体裁形式的文字,读者可通过此书集中欣赏红楼语言的高妙之处。
目录
无
作者介绍
曹雪芹(1715—1763)(也有说法为生于1724年,或卒于1764年),满洲人,名霑(读作“zhān”),字梦阮,又号雪芹、芹圃、芹溪等,祖籍河北唐山(一说辽宁铁岭,一说辽宁辽阳),中国清代文学小说家、诗人、画家。他出身于“百年望族”的封建官僚大家庭,后因家庭衰败而饱尝人生辛酸。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前后花了十年时间,经五次增删,创作了《红楼梦》。因部分稿件被借阅者遗失,他死后仅遗留下前八十回的稿子,经后人续写,高鹗整理,才形成了如今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红楼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情节复杂,描写生动,塑造了众多具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堪称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高峰,在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文摘
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女娲石上偈语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赏析这是点明《红楼梦》写作缘由的一首诗。诗中,曹雪芹依托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以一块被女娲丢弃在凡间的顽石自喻。他借顽石的“无材补天”,来表达自己不能匡时济世的遗憾;借顽石的“枉入红尘”,来描写自己半生潦倒、一事无成的窘迫。他在大志难成之下愤而著书,将自己在尘世中的所见、所感记录成《红楼梦》。诗中作者自谓“无材”,看似自惭,实为自负;而以顽石自喻,更是体现了他不愿随同流俗的傲气。
·题《金陵十二钗》一绝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赏析此诗出现在《红楼梦》回。书中写道,空空道人路过青埂峰时看见了顽石和石上的文字,于是便将文字抄写成书,定名为《石头记》,使之流传于世。之后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将《石头记》整理成章回体小说,改书名为《金陵十二钗》,同时题诗评价此书。这些都是作者在书中使用的“障眼法”,其实不管是《石头记》还是《金陵十二钗》,其作者都是曹雪芹。
这首诗短小、浅白,然而感慨颇深。作者在诗中不无心酸地感叹,谁才能了解本书的真正含义呢?可见,曹雪芹十分担心自己倾力创作的书不能被后人理解。此书从写成到现在经历了200多年,历代人对《红楼梦》及其作者评价不一。鲁迅曾这样评价过《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脂砚斋对此诗有评:“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可见,对于曹雪芹血泪交融写成的《红楼梦》,能读懂其中“荒唐之言”的人,必定是像作者一样尝尽人世辛酸的人。
·太虚幻境石牌坊联语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赏析此对联在书出现两次:一次出现在甄士隐的梦中,另一次出现在贾宝玉的梦中。在小说中,甄士隐禀性淡泊,与世无争,逍遥自在。某日午睡,甄士隐梦见一僧一道,在他们手中见到了通灵宝玉。而后甄士隐又跟随两人来到“太虚幻境”,在石牌坊上见到了这副对联。
此对联看似浅显,实际上寓意深刻。佛家认为,世间万物,其形体是真的,是有;其本质是假的,即无。这副对联借“有无”、“虚假”之辩来嘲笑世人,说明世俗之人之所以嫌贫爱富、追名逐利,是因为他们将假的误认为是真的,又将真的误认为是假的,他们将虚无错认为是实有,又将实有误认为是虚无。
同时,此联也暗示了《红楼梦》创作手法上的某些规律:书中叙述的人物、情节真假错杂,读者可自行品味、猜想。
……
序言
无
我最近在寻找一些能够深度拓展我对古典文学理解的书籍,尤其是那种能够提供一种全新解读视角的。市面上很多同类型的选本,往往只是简单地罗列和注释,缺乏一种引领性的思考框架。然而,我希望找到的是能够引导我跳出传统框架,去重新审视那些经典篇章的“钥匙”。我期待的不是又一本循规蹈矩的教材,而是一本能激发我内在好奇心,让我对那些耳熟能详的词句产生“原来如此”的顿悟的书。它应该像一位高明的向导,不仅指出道路,更能揭示沿途风景背后的历史脉络和文化意涵,让我不仅“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这样的书,才能真正提升我作为一个读者的鉴赏水平,使我在品味文字时,能够触及到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核,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辞藻堆砌。
评分最近我沉迷于研究不同时代文人是如何处理“愁绪”和“哲思”的。这种情绪和思想的表达,往往是衡量一位作家成就高低的重要标尺。我正在寻找能够集中展示这种复杂情感处理技巧的文本集合。我希望看到的是那些将个人的悲欢离合与宏大的宇宙观、历史观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作品,那些读起来让人感到既私密又普世的作品。优秀的篇章,往往能让人在为作者的命运叹息的同时,也反思自身的生命处境,产生一种超越时空的共鸣。如果这本选集能有效地汇聚此类能够引发深刻存在主义思考的精妙之作,那它就不仅仅是一本文学选集,更是一部关于人类精神困境与超越的精微研究报告。
评分说实话,阅读体验中,注释的质量往往是决定一本书“能否读下去”的关键因素。对于涉及古代文化和复杂语境的作品,如果没有精准而又富有启发性的解读,读者很容易在中途感到困惑甚至放弃。我非常看重那些不仅仅解释字面意思,还能深入剖析典故背景、社会风俗乃至作者心境的注释。理想中的注释,应该像是黑暗中的一盏微弱却坚定的灯火,它不是喧宾夺主的长篇大论,而是恰到好处的点拨,能瞬间照亮那些晦涩难懂的角落。如果能配有一些相关的图像资料或考证性的说明,那就更好了。这种细致入微的学术支撑,能极大地增强阅读的厚重感和可靠性,让读者在欣赏文字优美的同时,也能获得扎实的文化滋养。
评分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水墨晕染的质感,配合着烫金的书名,拿在手里就感觉沉甸甸的,像是捧着一个艺术品。内页的纸张选得也相当考究,米白色的轻微纹理,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刺眼,而且油墨的印刷清晰度极高,每一个笔画都像是精心雕琢过一样。我特别喜欢它在排版上的一些小细节处理,比如章节之间的留白和页眉页脚的精致小图腾,透露出一种古典的雅致。翻开这本书,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它不仅仅是内容的载体,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物品。光是放在书架上,它散发出的那种宁静而厚重的气质,就足以让人心生欢喜。而且,这本书的开本大小适中,拿在手中既有分量感,又方便携带,无论是窝在沙发里细品,还是通勤路上偶读,都非常合适。这种对外在形态的极致追求,无疑也暗示着内在文字的珍贵,让人在尚未深入内容之前,就已经对它产生了强烈的期待和敬意。
评分从文学批评的角度来看,一本优秀的选本,其价值往往体现在“取舍”的艺术上。编者在浩如烟海的文本中进行筛选,本身就是一种高度的智力劳动和审美判断力的体现。我非常关注编者是如何构建起这套选本的内在逻辑线的。他是侧重于时间顺序的演变,还是侧重于主题思想的关联性?是想展现某一文体发展的高峰,还是意图勾勒出某种情感光谱的变迁?一个清晰且富有洞察力的选篇结构,能极大地帮助读者构建起知识的立体感,避免了阅读碎片化带来的茫然。我希望这本选集能展现出一种高屋建瓴的视野,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清晰地追踪到那些重要的文学母题是如何在不同篇章中被继承、发展、乃至颠覆的,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闭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